APP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理论

2015-05-30李华杰

参花(上) 2015年5期
关键词:完整行动诗学

李华杰

悲剧艺术在西方历史悠久,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悲剧理论也很发达。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曹雪芹以一种彻底的悲剧情怀创作《红楼梦》,在书中营造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氛围。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1]夏志清认为,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莫过于《红楼梦》,而且也是一部唯一能同西方文学悲剧作品相比较的小说。从《红楼梦》看《诗学》,不仅为《红楼梦》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而且有利于深入了解《诗学》,寻求中西方悲剧文学与理论的凝结点。

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2]亚里士多德还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3]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话,主要是讨论悲剧艺术(作为一种戏剧艺术)的性质,但也涉及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性质。主要有两点:第一,悲剧是由于人的行为所造成的;第二,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观众观看悲剧过程中从而使这种情绪得到净化。

一、关于“悲剧”概念的梳理

我们可以把悲剧的概念分解为几个关键词: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行动。

首先悲剧是严肃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三次提到悲剧和喜剧的差别,在《诗学》第二章中这样写到:“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4]作者认为悲剧所要模仿的是好人,但又不是完人,他们家世显赫,品质高尚,陷入厄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而且无从避免,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从人物类型上来说,他没有滑稽色彩;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带有了探讨问题的严肃性。

其次,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并且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诗学》中这样写到:“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中断,有尾。‘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事发生者;‘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而然地上承他事者,但无他事跟着发生;‘中段,则是指事之承前启后者。”[5]所以结构技巧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布局不能随意起讫,应该按照以上所说的方式安排。

再则,一件美好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当有一定的安排,而且更应当有一定的大小,所以情节也应该有一定的长度。

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他对人物行动的强调实际上是对情节的强调。悲剧故事里面当然要有人物,但是人物不是主要的,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是由人物的性格思想来推动的,而是由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推动的。这与中国悲剧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悲剧固然强调故事情节,但人物形象在悲剧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不断变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悲剧的情节

一部能够吸引住观众眼球的优秀悲剧作品必须有着构思精妙的情节,巧妙的开端,层层迭起的高潮,以及完美的结局。而这些就要通过作者所提到的悲剧情节的两个重要成分来体现,即突转和发现。

在《诗学》中为“突转”和“发现”下了定义。“突转,是指故事情节的发展按照我们所说的转向相反的出人意料的方面,并且是按照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向前发展的。”“发现,也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并且使得那些正处于顺境或逆境中的人物发现自己和对方有着亲属关系或者仇敌关系。”他还指出,最好的“发现”是和“突转”同时发生的“发现”。“突转”和“发现”都是情节自然进展的结果,是引起人物冲突的原因,有助于将戏剧推向新的高潮。

《红楼梦》中,不难发现“突转”与“发现”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贾雨村到任后有一桩人命官司,薛冯两家为争买一个婢女,薛家竟然将冯家公子活活打死。一个门子向贾雨村陈述“护官符”的秘密以及四大家族的关系,雨村惧怕四大家族,便徇情枉法,胡乱了结此案。并且,贾雨村知道这个婢女正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面对恩人的女儿,竟也违背良心,胡乱判案。这里“突转”和“发现”就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英莲的遭遇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与怜悯,悲剧效果由此产生,使观众的内心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剧作家在安排情节时,怎样才能产生悲剧效果呢?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展现的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好人或坏人,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源于主人公的自身判断错误造成的,这种人名声显赫……通过分析《红楼梦》的主要悲剧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不难发现贾、林基本符合《诗学》中对悲剧人物选择的要求。两者皆出生于贵族世家,尤其是宝玉,贾家上下对他寄予厚望。而他之所以和林黛玉之间会产生爱情悲剧,是由于他触犯了封建的“礼教”制度,使得观众在心底产生深深的怜悯与恐惧。

三、悲剧效果的卡塔西斯

作者提出,悲剧的目的是“宣泄”和“陶冶”。观众在欣赏《红楼梦》时,内心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在贾、林的爱情悲剧的诱发下产生共鸣并随之宣泄而出。悲剧还可以净化人的精神世界,尽管看到贾、林的爱情悲剧,但是并不悲观,他们的爱情是与封建时代毫不妥协后的无奈,被无法抗拒的力量所压倒,而不是自身的软弱投降。为此,我们的内心顿生浩然之气。

悲剧的净化作用具有积极性,《诗学》中对悲剧定义的最后一句话提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些情感得到净化。所以,悲剧成为释放情绪的渠道,也比别的文学形式使我们感动,它唤醒生命的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宣泄。

悲剧里不仅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如何对待痛苦,以《红楼梦》为例,在封建礼教的魔掌之下,贾、林并没有就此妥协,而是选择了抗争,演绎了一个心醉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中,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往往存在着矛盾、困惑、挫折,它们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观众看过悲剧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苦难,定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并对人生有新看法。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好的悲剧作品能够陶冶情感,使观众的心灵得到洗礼、升华,由此获得更为和谐的人生态度,可见悲剧,也就是文艺,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影响。

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我们不仅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且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巨著《诗学》,我们不难看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后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了古希腊文艺理论的最高水平。此外,《红楼梦》巧妙的情节构思和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交相辉映所激发出来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效果,不动声色地呈现出了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观的悲剧美,这也正是《红楼梦》可以在西方世界引起反响的原因,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闪烁着伟大经典的不朽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国维.静庵文集·红楼梦评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3][4][5]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完整行动诗学
背诗学写话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两方面考量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