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

2015-05-30李培英潘海岚

开放导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

李培英 潘海岚

[摘要] 滇黔桂三省区文化资源丰富独特,为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文化资源具象化和潜在价值实现较为困难。鉴于文化与旅游天然的耦合性及滇黔桂三省区文化消费的特殊性,可探索通过以资源共享、技术融合、功能互补和市场共生为路径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到多元业态的转变 。

[关键词] 产业融合 西南民族地区 文化资源产业化 滇黔桂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5-0077-04

[作者简介] 李培英(1970 — ),女,重庆人,昆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和管理;潘海岚(1970 —),女,广西贵港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作为经济相对落后但地域文化鲜明独特的西南民族地区,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在西部各省区形成共识。本文以滇黔桂为例,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其文化资源开发进行探讨,为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提供思路框架。

一、滇黔桂文化资源特点

1. 民族文化资源类型多样

滇黔桂地区有30种少数民族,多样化的民族孕育了类型齐全、功能效应巨大的文化资源:各民族的文化典籍、叙事长诗等文献资源,为新闻出版、文学创作、影视剧改编提供了素材;艺术表演资源,民间音乐歌舞经过加工创新可成为演艺精品;技能技艺资源,各民族民间工艺及制品可供观赏又可售卖消费;神秘或有趣的节庆节日、民族体育与“游戏”资源,人们参与其间获得娱乐、健身的体验。这些资源是滇黔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2. 文化资源个性鲜明

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孕育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因地理位置边远,在长期边缘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多在内地失传的文化却在此地存活下来,不仅形成了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边贸文化等一体的文化资源体系,还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如自然环境差异下的云南高原文化、贵州山地文化和广西田园山水文化;特殊历史原因下形成的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云南腾冲的丝路文化、侨乡文化等。

3. 民族文化资源知名度高

滇黔桂民族文化五彩纷呈,其中那些个性鲜明和垄断性、不可替代性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渗透下,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资源和品牌,如“云南印象”、“茶马古道”、“普洱茶”、“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桂林山水”、“印象刘三姐”、“西江千户苗寨”等,已成为滇黔桂文化的代名词。

二、滇黔桂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文化资源属于柔性资源,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文化资源,皆需转化为消费者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物质形式,且文化资源本身要具有某种消费者认可的价值即市场价值,才可成为产品进入市场并最终为消费者所接受。综合起来,文化资源产业化更多的是要解决文化资源,尤其是作为文化资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态的文化资源与历史遗产的价值潜在性的问题,需将其对象化和具体化。即文化资源产业化应当寻找一种能让文化资源具象化的开发模式,使其成为潜在价值得以“嫁接”并实现的载体。

滇黔桂文化资源和市场特征决定了其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最佳战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使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带有鲜明的印记,这也是在市场期待下滇黔桂三省区文化产业所着意突出的。可以说,三省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

从消费类型看,滇黔桂区域文化消费有其特殊性。东部地区的京、沪、粤几项基本经济指标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巨大。而西部滇黔桂三省区经济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文化消费水平低,并且消费的文化产品很多是产自东部地区。不难想象,滇黔桂仅仅依靠本地居民的文化消费实现文化资源产业化可能性很小。支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本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以2013年为例,三省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文教娱乐支出等均不高(见表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如分别按教育娱乐消费的50%和40%计算,结果见表2。二是外来的文化消费,包括进入本省的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但前两者人口数量难以统计,故视外来文化消费的主体是旅游消费。2013年滇黔桂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111.24亿元、2370.65亿元、2000.35亿元。参照文化旅游消费的类型与结构,与文化相关的消费按旅游总收入的40%进行测算,三省区情况见表2。总体看,三省区文化消费构成皆以外来旅游消费为主。

综上所述,滇黔桂文化资源和产品具旅游吸引力,旅游消费成为滇黔桂文化消费市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旅游开发是三省区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三、滇黔桂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路径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密切联系使二者融合会产生文化的“内涵”优势和旅游的“市场”优势叠加的互赢增值效应。作为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的滇黔桂三省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应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框架下进行。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存在关联性,而各自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又有不同。从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融合实践看,无论是内隐的融合作用机理还是外显的新业态形成,资源互补、技术相长、功能延伸、市场共拓都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基于此,滇黔桂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尝试以上述环节为路径和基本活动内容,实现文化资源创新化、产品多元化、资源价值复合化和业态提升化。

(一)资源共享融合

产品化是文化、旅游资源效用价值实现的前提。资源共享下的滇黔桂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主要表现为:将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遗迹资源直接转化为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品。如以人文景观游和文化遗产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

民族博物馆游。民族博物馆可看作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观赏类的文化旅游景观的结果和形态。滇黔桂有不少民族类博物馆,可开展民族博物馆游。将休闲娱乐与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博物馆,使民族博物馆成为一种新型的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发挥其保护民族文物、普及民族知识、开展民族教育和研究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民族村寨游。民族村有就地展示的民族村寨和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之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就是依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环境,对民族居住村寨的民族文化如迎送仪式、歌舞、饮食、劳作过程、场景等加以设计开发,使其成为活生生的民俗露天博物馆,让游客在其中可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村寨氛围。如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模式”的旅游开发取已有较好效益,但民族村寨游对相应的村寨环境保护和完善等措施有待加强。异地模拟型民族文化村则是在选定场址仿建民族地区民俗生态环境。因其不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地理分散和接待规模的限制,而在决定与客源市场空间距离方面更为灵活。云南民族村是这类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的典型代表。此种模式在氛围和真实感的体验方面自然稍逊于民族村寨游,因此对此类项目可行性和前景评估及投入运营后的管理和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民族节庆游。对西南地区民族节庆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可依托景区景点进行渗透性开发,如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村寨现有的设施基础之上,举办和展演民族节庆活动,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也可独立开发,但其旅游经济效应有限,需慎重对待。若一些民族地区及民族节庆开始并不未为众人所知,但存在能够转化为地方标志性节庆的潜在可能性,则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如云南沧源“摸你黑狂欢节”在县政府打造和推动下变成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新引擎”和“着力点”,成为展示沧源佤族文化魅力和扩大地方知名度的窗口。

(二) 技术渗透融合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技术渗透融合可理解为两大产业技术向彼此的扩散、借用。滇黔桂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旅游技术手段开发即可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如云南多地的民族工艺村旅游和工艺品制作就属此列。在西南民族地区,许多工艺制品承载着民族工艺技术和独有的制作流程而富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可融合旅游技术,将其开发为旅游商品。

(三) 功能互补融合

滇黔桂三省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功能融合可形成文化资源产业化族群:

体育旅游。根据滇黔桂资源和经济条件来看,可开发两类体育旅游:一是利用城市体育、户外体育运动基地资源开展城市竞技体育观赏业、训练服务业和各类山地体育健身娱乐业。二是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三省区保留有大量内容丰富,且与舞蹈、音乐和游戏、竞技和娱乐相结合,表现形式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利用这些资源,在知名的旅游景区景点、文化村寨策划开展观赏性、参与性的民族体育旅游。

修学旅游。修学旅游是以个人的知识研修为目的、以线路旅游的形式自发或有组织地到异地参加非学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作为旅游目的的西南民族地区,入境修学旅游是目前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市场之一。从资源的角度看,滇黔桂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异质性强,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可合作开发主题鲜明、富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探索型产品,同时通过“修学游+培训”、“修学游+研讨”、“修学游+探险”等旅游和文化活动的优化组合来创新修学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滇黔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可在原有的《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点)规划的框架下,在可行线路再设计、增加资金来源等方面做出努力,深化红色旅游开发。

影视旅游。西南民族地区具备发展影视旅游的影视文化资源优势。但已建的众多影视城(基地)均属于单项影视城,经营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收益来源仅为剧组承付的租场费。因此滇黔桂需要借鉴国内外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经验,并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强的影视旅游产品,如将影视基地打造为影视主题乐园,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诉求,发挥影视基地的旅游经济效应。

演艺旅游。西南民族地区多彩、神秘的民族风情文化资源为旅游演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无限的空间。在求新求异的大众旅游需求下,大量高品质演艺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印象刘三姐》、《云南映象》、《多彩贵州风》等,在旅游市场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滇黔桂演艺旅游业态已有较好基础,但还需在艺术化和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作出努力,以实现演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共生融合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已经培育出规模较大的旅游市场,文化产业应借助旅游市场,在市场层面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如将节事节庆资源通过旅游市场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就属此列。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各地涌现出许多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经济文化为主题的地方性、区域性甚至国际性的节庆活动。节庆活动能引发形成旅游消费链,经济效应显著。滇黔桂三省区有许多现代经济文化节,可利用这种节庆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增长。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以其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性、广泛的国际性、高雅的艺术性及大众的参与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国内六大节事旅游品牌之一,为广西更为南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文化效应。

[参考文献]

[1] 姚伟鈞.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的资源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74.

[3] 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7.

[4]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22-326.

[5] 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 旅游学刊,2008(01).56-64.

[6] 任丽梅.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5).49-53.

[7] 石培华.旅游业综合功能与国家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Abstract: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have prolific and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lay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but the cultural resources are difficult to be industrialized. However,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minority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industries through source sharing, technical fusion,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and culture-and-tourism merging.

Keywords: industrial merging, the ethnic minority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cultur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收稿日期: 2015-08-17 责任编辑: 垠 喜)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
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