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濒死感”
2015-05-30李志营
李志营
笔者在焦虑门诊遇到过很多病人,他们主诉会突然有一种马上就要死了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难道是真的得了重大躯体疾病吗?我们先来看两个具体的案例:
A来访者一:付某,男,48岁,半年前他计划和爱人一起坐飞机去探望外地的孩子,但其爱人因为工作的原因要提前返回,所以他要单独返回。在坐飞机去外地的途中,他突然感觉胸前区针扎般疼痛,心跳加快,胸闷、喘不上气来,像心脏病突发一样,感觉马上就要死了,他紧张害怕,满头大汗。当时,飞机上的工作人员给他口服了速效救心丸,持续半个多小时后,付某的病情逐渐缓解。飞机落地后,他飞奔到当地医院急诊,做了心脏B超等各种检查,均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对此,他非常疑惑,对之前濒死的感觉心有余悸。返回的时候,付某坚决拒绝坐飞机,换乘火车回家。此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几次类似情况发作,症状类似,但程度有所减轻。每次发作他都立刻去急诊科就诊,做各种检查,仍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最后,心内科医生建议其到精神科就诊。
B来访者二:李某,女,30岁,公司职员。2个月前的一天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坐地铁去上班,在换乘时,她看到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涌来,突然感觉胸口闷得厉害,感觉身体里的血流都加速了,一齐涌到脑子里,头晕得厉害,觉得马上就要摔倒、猝死、失去知觉了。当时,她立刻打电话向家人求救。15分钟后,家人赶到,将其送到附近医院的急诊科,做心电图、超声心动等各项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大约20分钟后,症状才渐渐自行缓解。此后,李某改坐公交车上班,但仍有一次类似情况发作,再次就诊,仍未发现异常。之后,李某常担心坐地铁或者公交车时会出现之前的表现,故请假一个月在家休息。本以为休息后担心会减轻,但外出需要乘坐公交或地铁时,李某还是心有余悸,不敢乘坐,这给她的生活和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在医生的建议下,李某到精神科就诊。
以上两位病人的情况类似,他们真的是得了心脏病吗?为什么各种检查证实他们没有心脏病?其实,以上两人的症状表现在精神科称之为惊恐发作,两人的严重程度均达到惊恐障碍的诊断。惊恐发作的症状有心悸、心跳加速,冒汗,发抖,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胸口不适,恶心或腹部不适,晕眩、头重脚轻,非真实感,感到害怕失控或害怕发疯,有濒死感,浑身麻木,寒战或潮红等。这些症状都是突发的,高度紧张,常常在10分钟内达到顶点,然后再慢慢消失,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一个小时。这类症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只要上述情况出现4项或者以上,便可以称之为惊恐发作,是一种急性的焦虑发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典型表现,就是病人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餐、散步、开会或做家务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
惊恐发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有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是正常人群也有大约3%—5%的人偶尔出现惊恐发作。
惊恐障碍是指惊恐发作反复出现,而且一个月内至少有一次惊恐发作,在一个月后仍有下列情况存在:
继续担心下次发病;
担心惊恐发作所带来的后果,例如失去控制、心脏病发作、“将会发疯”;
与发作有关的行为显著改变。
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它使病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改变,严重损害其社交及职业功能。另外,惊恐障碍常伴随出现很多躯体症状,故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或者难以诊断,误诊率高,病人常辗转于综合医院的多个科室反复就医,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但难以得到满意的疗效。同时,惊恐障碍较易与广泛性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等共同存在。
罹患惊恐发作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与病人的个性有关,比如追求绝对完美和绝对安全,对一些事物的态度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对自己的健康过分敏感和关注等。
目前,医学界对惊恐障碍的治療主要有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惊恐障碍的病人常伴有对惊恐发作的灾难化认知,故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较好。一般来说,在经过抗抑郁药等药物或认知行为治疗的急性期治疗后,惊恐障碍的症状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