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数字化的学术探索
2015-05-30王汉熙陈婷
王汉熙 陈婷
摘要:以“报业数字化”作为关键词进行中文学术文献检索,发现67篇中文学术文献;以发表时间、第一作者、文献机构、基金支持、研究方向和文献形式为指标,考察了“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整体现状,发现“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涉及7个研究方向和21个研究角度;通过典型中文学术文献的研究解析,提出了6项结论;指出“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需要依托“互联网+”的产业思维,研发数字化报业先进采编作业模式、作业技术、作业体制、作业平台、作业规则,构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
关键词: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整体现状;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5-0138-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23
在中国知网以“报业数字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一共得到131条信息样本,剔除非学术信息样本(期刊信息、新闻信息、商务信息和新闻评论)、重复信息样本,以及不相关信息样本,实际得到中文学术文献样本67篇(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3月31日)。
一、“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的整体现状
对采集到的67篇“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统计之一:“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分布。结果表明,“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发表始于2009年;随后,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截至2014年3月31日,共计发表学术文献67篇(图1)。
统计之二:“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结果表明,67篇文献涉及63位第一作者;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有4人,占第一作者规模的6.35%;发表1篇学术文献的第一作者有59位,占第一作者规模的93.65%(图2)。
统计之三:“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机构贡献规模分布。以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工作机构(按大学、研究院所、商务机构、政府机关及社会机构进行分类)为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大学和商业机构是“报业数字化”的主要关注者,其文献贡献规模高达88.06%;67篇文献涉及54家机构;贡献1篇学术文献的机构有47家,占机构规模的87.04%;贡献2~3篇学术文献的机构有6家,占机构规模的11.11%;贡献6篇文献的机构有1家,占机构规模的1.85%,说明有机构开始规模化地贡献“报业数字化”学术文献(图3)。
统计之四:“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基金支持分布。以文献所标注的科学基金资助为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报业数字化”尚未得到科学基金的资助或科学基金资助尚未形成学术成果。
统计之五:“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结果表明,“报业数字化”相关研究涉及7个研究方向(图4)。
依文献规模看,“报业数字化”的7个研究方向可以分为3类:
一是主要关注方向。由“转型策略”“认知问题”和“战略转型”构成,其文献规模占文献总规模的56.72%。
二是基本关注方向。由“转型困境”、“转型案例”和“国外经验”构成,其文献规模占文献总规模的38.80%。
三是潜在关注方向。由“实现技术”构成,其文献规模占文献总规模的4.48%。
统计之六:“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文献形式”规模分布。若将学术文献划分为基于认知理念的“综述议论型学术文献”、基于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型学术文献”和基于研发需求的“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等3种文献形式。“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占1.49%;“研究探索型学术文献”占4.48%;“综述议论型学术文献”占94.03%(图5)。
图5“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文献形式”规模分布
二、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
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报业数字化认知问题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认知问题包括价值认知、理念认知和现状认知3个研究角度,其中现状认知的研究较多(图6)。
图6“报业数字化认知问题”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现状认知,郜书锴[1]以全媒体报业为对象,从新闻学分析入手,探讨了报业结构的核心要素变迁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因、阶段和内容,并从报业新闻生产和报道的特征出发,讨论了数字化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悖论以及不同的面向。
(二)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分為战略突破口和数字化生存2个研究角度。战略突破口问题,讨论了报业数字化转型应持有的态度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突破口;数字化生存命题,则是在讨论是否转型和如何转型的基础上,探索报业在数字时代如何生存,以及自身数字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图7)。
图7 “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报业数字化生存,黄升民[2]认为,现阶段报业转型缺的不是宏观战略上的重视,而是需要将这些大战略、大口号逐层细化、步步落实,以内容、渠道和商业模式为抓手,制定出具体、可行、清晰的调整与改革方案,才有可能走向转型。
(三)报业数字化转型策略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包括发展策略、模式策略、内容策略和组织策略4个研究角度(图8)。
图8 “报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报业数字化发展策略,黄迎新[3]认为,报业数字化是技术转型,包含了采编与发行的技术改造;而数字化报业是报业生存形态与产业形态在整体上的转型,现实中的报业转型路径应该是由报业数字化过渡到数字化报业,实现质的改变。
针对报业数字化模式策略,石磊[4]认为,传统报业商业模式和当前报业商业模式存在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方式粗放、难以满足受众个性化地需求3类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从多点盈利、以消费者为中心和精细管理3个方面着手。
(四)报业数字化实现技术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实现技术共3篇文献,但却包括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看板技术3个研究角度(图9)。
图9“报业数字化技术”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数据库技术,黄建远[5]认为,评价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是数字资源的建立、开发与运用,即数据库的开发;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优秀的内容供应商应从建立特色内容数据库、分工协作的开发程序,以及完善的技术标准3方面做起。
针对多媒体技术,唐晏[6]认为,多媒体技术是“将形态各异的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最后将其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物理逻辑体系,从而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和传输”;基于上述认识,提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应该包括构建信息管理平台,搭建内网平台和外网平台,实现数据库的有效组织与分布等。
针对数字看板技术,娄晓敢[7]认为,“作为户外数字阅报系统核心技术的数字标牌”的数字看板,应该从吸引受众眼球,内容的接近性,以及实现视频化等方面进行创新。
(五)报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转型困境包括经营困境、版权困境和困境分析3个研究角度(图10)。
图10“报业数字化转型困境”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困境分析,吕尚彬[8]讨论了中国报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指出“我国报业数字化进程中所进行的多通道出版系统、手机报、新闻网站的开发等探索,还属于数字报业发展的‘优先变革点”,目前即将向着“共存”阶段发展,新的盈利模式与产业模式都在蓬勃发展;提出了“共存”阶段的4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结构发展滞后,赢利模式尚需建立,已有形态下的新闻制作仍需继续探索,依然存在技术壁垒、管理壁垒和法规壁垒。
(六)报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包括电子报纸、网站和传统报业数字化战略构建3个研究角度。电子报纸构建包括Ipad等移动终端版报纸,直接建立于数字平台的The Daily,等等;传统报业数字化战略构建案例包括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烟台日报报业集团实施的数字化报业集团优先发展战略研究(图11)。
图11“报业数字化转型案例”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电子报纸,王欢妮[9]通过分析The Daily的用户定位、媒介形态、运营模式、内容生产等问题,提出数字报业发展可能会受到来自于受众的免费意识、内容获取终端受限、自身定位迷失等方面的阻碍。
针对传统报纸数字化战略化构建,蔡杨[10]以媒介融合理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为支撑,从“整合媒介、战略升级、格局有变、政策规制和人才需求”等角度,介绍了重庆地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
(七)报业数字化国外转型经验
统计表明,报业数字化国外转型经验集中于中外对比分析、美国报业数字化发展,以及西方主流报纸数字化成果3个研究角度(图12)。
图12“报业数字化国外转型经验”中文
学术文献研究角度构成及规模
针对中外对比分析,官建文[11]提出,中外报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在4个方面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面临的压力不同,中国报业数字化程度不高,面对的市场压力较小;二是话语体系不同,国外偏向市场话语,国内注重政治话语;三是盈利模式不同,国内多采用免费模式,西方强调相关权益;四是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手段不同。
针对美国报业数字化发展,曾海芳[12]以《纽约日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为对象,讨论了美国报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和数字化发展特色,认为美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工作是“定位转型、编辑室整合、创新、社交化路线和全能型报业人才”。
三、结论
一,根据“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分布,可知我国“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规模尚小,处于萌芽期。
二,根据“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发表1篇学术文献的第一作者规模为93.65%,发表2篇学术文献的样本规模达6.35%,说明“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处于成果孕育期。
三,根据“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机构贡献规模分布,贡献1篇学术文献的机构为87.04%,贡献2~6篇学术文献的机构为12.96%,说明绝大多数相关机构没有体制化地关注“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但有学术研究机构开始建构学术研究团队。
四,根据“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基金支持分布,表明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尚未规模化地支持“报业数字化”相关研究。
五,根据“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转型策略”文献规模为25.37%,说明中国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传统报业面临全新发展机遇;“认知问题”文献规模为16.42%,说明中国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各方面的理论支撑;“转型战略”文献规模为14.93%,说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宏观布局是学者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关注重点;“转型困境”文献规模为13.43%,证明了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挫折和障碍是产业萌芽阶段经验积累的来源;“案例研究”文献规模为13.43%,以及“转型经验”文献规模为11.94%,说明中国研究者开始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寻找优秀的国内外经验案例;“实现技术”的研究仅占4.48%,说明学界还尚未意識到报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六,根据“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文献形式”规模分布,“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仅占1.49%,说明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工程运作模式,还处在总结经验,探索指导理论,发展转型路径的初级阶段。
七,“报业数字化”中文学术文献涉及7个研究方向、21个研究角度,虽然各方向的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学术文献规模较小;更重要的是,“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规模仅占1.49%,说明“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专注于综述议论,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工程技术研发极为少见,整体上处于寻求发展契机,理清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
因此,“报业数字化”学术研究,需要依托“互联网+”的产业思维,研发数字化报业先进采编作业模式、作业技术、作业体制、作业平台、作业规则,构建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13-15]。
[参考文献]
[1]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黄升民.报业数字化生存思考[J].新闻实践,2013(6):6-7.
[3]黄迎新.报业数字化抑或数字化报业——传统报业发展路径选择[J].新闻知识,2010(1):36-38.
[4]石磊.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商业模式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23-126.
[5]黄建远.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内容数据库开发研究[J].现代传播,2013(3):156-157.
[6]唐晏.多媒体技术在报业数字化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报业,2012(7):57-58.
[7]娄晓敢.谈“数字看板”在报业数字化中的应用[J].广告人,2011(11):132-133.
[8]吕尚彬.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與对策[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1(1):212-218.
[9]王欢妮.从《The Daily》关闭看报业数字化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出版,2013(4):27-31.
[10]蔡杨.新媒体背景下的重庆报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11]官建文.在探索中寻求突破——中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异同[J].中国出版,2013(13):42-44.
[12]曾海芳.美国数字化报业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
[13]王汉熙,宋以超,周祖德,等.数字出版工程结构框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8):136-142.
[14]王汉熙,刘 凯,万成娜.动新闻制作流程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10):140-148.
[15]王汉熙,陈 婷,谈 睿,等.基于精益约束的敏捷采访模式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1):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