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故事化
2015-05-30郭强
郭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往备受推崇的新闻故事化也开始受到冲击,除了一贯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外,媒介融合带来的新闻形态的改变、自媒体带来的受众接受习惯的改变等都使得新闻故事化风光不再。笔者认为新闻故事化应该借助新兴技术和理念的优势,更加注重新闻真实,并逐步朝分众化、小众化方向发展,才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新闻故事化的起源与现状
何谓新闻故事化?目前多数学者引用的是美国著名记者富兰克林对“故事化报道”的定义,即“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开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化新闻,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出于赢利及满足当时受教育程度不高且相对贫困的城市居民的需要,廉价报刊刊登了大量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社会新闻,故事化新闻被认为起源于此。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开始兴起,新新闻主义强调“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内部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②故事化的新闻创作因此上升到了理论层面。为了吸引受众,获得竞争优势,国内的故事化新闻也日益繁荣,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的出现,成为故事化新闻的主要领地。故事化新闻被国内新闻界接受和应用,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在21世纪初得到繁荣。
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故事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的方式、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更广泛的信息源、跨越时空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共同组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化新闻的操作必然要受到影响。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内容日益多元,传统的故事化新闻受到冲击
伴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融合新闻”日益成为媒体人关注的焦点。融合新闻的首要特征就是由多种媒介传播符号构成,包括文字、视频、图片、动画等等,以非线性的结构在网站上呈现出来,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③。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介所提供的多数是比较单一的传播符号,其叙事方式多呈线性结构,所生产的故事化新闻虽然有趣味性,但受众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而融合新闻恰好可以克服这一弊端,通过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让读者可以更为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强势竞争下,传统的故事化新闻很难有竞争优势。
当然,目前看来传统媒体在采编和权威性上相对新兴媒体还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很难直接作用到故事化新闻上。而新兴媒体通过组合各种传播符号,实现内容和形式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相对优势。
(二)自媒体时代受众接受新闻的习惯发生改变
2010年兴起的微博,凭借传播主体草根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授双方互动性强等特点,以140字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及视频的组合,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凭借140字来讲述新闻故事,显然不太现实,事实上这140字的内容主要是微博用户原创、评论或者简单的新闻消息。
微博的即时性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实效性,短小精悍的信息可以及时发布,而这么短的时间传统媒体的报道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牺牲时效性还是故事性,对传统媒体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再者,碎片化的写作、个性化的传输,也使得单一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一个新闻故事,很难再同时满足各种类型受众的需求,而有了别的渠道,受众也很快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而随后出现的微信,对传统媒体的故事化新闻形成了更大的冲击。这种具有准实名性、个人私密性的移动社交媒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拥有了超过3亿的用户,并且按增长速度预测,微信用户在5年内可能突破8亿。尽管微信大众传播能力比较薄弱,但仍旧逐渐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用户很难对一条新闻保持长时间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公共账号的新闻和评论篇幅都较小。而故事化的新闻,尤其是新闻专稿,基本都是数千字的大篇幅,这样的新闻在移动终端很难使受众保持长时间的耐心,在竞争中也就处于劣势。
(三)故事化新闻的真实性将面临更多质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对于新闻能否获得受众信任至关重要。很多新闻事实没有文学故事那么曲折离奇,但为了表现故事化的新闻,就容易出现捏造事实、哗众取宠的现象。
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每天接受大量信息,即使面对同一事件,也要接受各方面甚至完全相反的信息,这就使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十分困难。而伴随着商业元素的加入,新闻故事化也很容易把新闻推向低俗。在这一背景下,故事化的新闻就更容易遭到质疑。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容易判断新闻事实的真假,自然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的纯消息加评论,而不是经过加工的故事化新闻。
三、新闻故事化何去何从?
尽管目前新闻故事化仍然能得到受众和业界认可,但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故事化新闻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丰富表现形式
媒介融合如火如荼地开展,故事化新闻也应该学会借助这股“春风”,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理念以及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变革,学会综合利用各种传播符号,改变单一形式,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表格形成联动。例如《纽约时报》的“雪崩”报道,就是用故事化新闻讲述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穿插图片和视频,最后大获成功。
虽然这种“雪崩”式的报道不能成为救世主,但反应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今后作故事化新闻的一个基础,毕竟单一的“传——受”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时。
(二)把真实性摆在首位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故事化的新闻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表现故事的曲折或者增强表达效果,很多新闻,尤其是新闻专稿,都会或多或少地加入作者的主观想象,使新闻看起来更连贯且吸引人。这固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同样容易遭到质疑。
因此,故事化新闻应该更加注重真实性的问题,包括详细交代信源,尽量减少合理想象的内容等等。
(三)故事化新闻专稿朝分众化、小众化方向发展
在每天都要產生大量信息的时代,除了少数引起关注的专稿外,多数专稿已经很难获得大范围的关注。尤其是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多,长篇新闻稿很难让受众有耐心阅读。
因此,故事化新闻专稿可以有意识地朝分众化、小众化方向发展,明确自身的受众定位,这一定位不应该是某一阶层,而要更为具体。要满足所定位受众的个性需求,不能贪多求全。(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 张红:《故事化——让新闻走进读者》.新闻传播.2006年02期.
②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 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年5月.
参考文献:
[1] 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年5月.
[2] 黄天鸣:《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2年12月.
[3] 孙东霞:《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2013年12月.
[4] 蔡雯、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年2月.
[5] 邹欣媛:《融合新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新闻世界,2010年4月.
[6] 梁建波:《浅谈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利弊》[J].新闻传播,2013年2月.
[7] 姜亚岚:《微博对新闻的影响及媒体应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兴东、石现生、张笑容、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