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鲁迅全集》中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

2015-05-30尚笑妍

2015年51期

尚笑妍

摘 要:名词直接作谓语是汉语词类多功能性的独特体现。名词谓语句同样具有多功能性,比如描写。鲁迅先生作文擅用白描,而以名词作谓语的描写句正是白描的典型运用,所以其作品中的这些描写性名词谓语句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名词谓语句;描写意义;《鲁迅全集》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谓语句既有判断和说明作用,也有描写作用,我们称之为描写意义。所谓描写意义,是指名词谓语句能够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性质或者描述人物的情态等。

现代汉语中名词谓语句的显著特点就是简短、精炼。比如“窗外一阵声响。”(名词谓语句)和“窗外有一阵声响。”(动词谓语句),两句话意思一样,但明显前者的表述更简洁。而当如此简练的名词谓语句具有了描写意义之后:“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鲁迅《在酒楼上》),它的特点就可用“白描”二字来概括了,“白描”即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绘鲜明深刻的形象。用在文学创作之中,它要求作家运用最精简、最节省的文字刻画出鲜明生动、富有深意的形象,并不加渲染或烘托。就如鲁迅先生《在酒楼上》一文中的那句话,它既没有相同意义的动词谓语句那么繁琐,同时“沙沙的”这一拟声词又代表的是这阵声响的状态,不可缺少。所以,这句话是既简单又形象。事实上,白描是鲁迅先生相当擅长的作文之法,探索其文学作品中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无疑是件有价值的事情。

白描手法被鲁迅先生在其文学作品中运用得之精道。不论是描写人物,事物,景物,还是环境,鲁迅先生都能通过朴实自然的简练之笔抓住其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并有含蓄半吐的意味,令人深思。[1-2]

第一,关于景物的描述。例如他在《在酒楼上》中这段对雪的描写:

例1.“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这里用积雪压弯山茶树枝来暗喻吕纬甫的生活遭遇,可山茶树能在摆脱积雪的重压之后“笔挺的伸直”起来,吕纬甫却意志消沉,得过且过。这种形象的反衬表现出作者委婉的批评态度。其中加下划线的句子是“处所名词+形名结构”的名词谓语句,其中作谓语的形名结构“沙沙的一阵声响”中又包含着数量名结构“一阵声响”,这是一个复杂的名词谓语句。“沙沙的”和“一阵”两词语是句子的主要组成部分,突显了句子的描写性。再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月光的两次描写:

例2.

第一段:“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第二段:“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仔细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两次对月光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作铺垫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与下行“精神分外爽快”相对应,而“今天全没月光”与“赵贵翁……似乎想害我。”相对应。通过月光的有无来表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非常巧妙。而其中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正是一个典型的名词谓语句,它以“时间名词短语+形名结构”简洁而传神的手法对环境作了突出的描写,副词“很”已然和后边的“好”结为一体,它们共同修饰“月光”,达到了激励读者竭力想象当晚的月光是如何好到不行的效果。如果省略,不仅会使句子不通顺,而且其描写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另外,环境描写中的名词谓语句还有:

例3.“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鲁迅《阿Q正传》)

例4.“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鲁迅《阿Q正传》)

例5.“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滴。”(鲁迅《风波》)

例6.“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小铺盖。”(鲁迅《祝福》)

例7.“我正想走时,门外一阵喧嚷和脚步声。”(鲁迅《孤独者》)

例8.“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鲁迅《药》)

例9.“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鲁迅《高老夫子》)

前四句的结构是“处所名词+形名结构”或“处所名词+数量名结构”,后三句是“方位名词+数量名结构”,且这种数量名结构中的数量短语,甚至包括形容词,如“许多、白的、漆黑的、一片、小、一阵、歪歪斜斜、一条”等,全都不能去掉,它们的存在才是句子描写意义存在的根本。

第二,对人物的描写。最具典型性的当如他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两次外貌描写,初见祥林嫂——

例10.“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再见祥林嫂——

例11.“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我们发现,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对祥林嫂的穿着描写用了同样的词语和句式,极易引起读者注意,而这样的强调我们不妨理解为作者是为了使读者注意祥林嫂状态的前后变化,并作深入思考,体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其中的“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是形名结构的名词性谓语,简短自然。“乌、蓝、月白”这些形容词描写出了祥林嫂穿戴的朴实,甚至简陋。另外,还有“名词或代词+形名结构”的语句:

例12.“他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的银项圈。”(魯迅《故乡》)

例13.“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孙乙己》)

例14.“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鲁迅《一件小事》)

例15.“细看他的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方脸,然而衰瘦了。”(鲁迅《在酒楼上》)

例16.和“六七十岁的老的,白头发,眼睛是瞎的,坐在布店的檐下求乞。”(鲁迅《肥皂》)

例17.“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鲁迅《高老夫子》)

这些句子当中的形容词——“紫色的、青白、花白、苍白、白、正经”——仍然描述“脸色、头发、品行怎么样”,在全句中起着主要作用,是整个谓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更加说明它们的描写意义是很突出的。

例18.“现在的长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俗不俗的。”(鲁迅《阿Q正传》)由末尾带“的”的名词作谓语。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句子形象地描写出了被剪了辫子的人的窘态,既不是“光头的”和尚,也不是“留长辫的”俗人。这些对人物面貌的形象描写加深了人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第三,对事物的描写,有这些精彩的句子:

例19.“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鲁迅《祝福》)形象地表现出祥林嫂的穷困与不幸,“破”碗都只有“一个”,更别说去买一个新的了。再没有比这两个词的合用更能表现祥林嫂的困窘;

例20.“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鲁迅《故乡》)

在冬天,“棉衣”代表的是温暖,“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作者将这两个看起来极其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奠定了一种反讽的基调,表现出对闰土的深深同情。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均是“处所名词+数量名结构”。

综上,无论是用来描写景物,人物,还是事物,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的运用都使鲁迅先生的文章彰显特色。[3]通过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全集》中典型的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的运用,还可发现,这样的句子其实是有着特殊结构的。试以表格总结如下:

名词谓语句是现代汉语独有的一种句型,是人们在口语交际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色句型。这种句型表意明白晓畅,结构简单,十分受用。虽然在汉语众多的名词中能做谓语的只占少数,但是由它们所形成的名词谓语句并不是零散地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而是大量地并且成类别存在着。每一类都独立于其他类之外,都有自己的外在形式和语义特点。[4]朱德熙先生曾说:“用名词形式来表示性质概念的例子并不少。”[5]而且,“在现代汉语里,最宜于修饰名词的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这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6]所以,如果说名词谓语句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色,那么描写性就是名词谓语句的一大特色。恰当地运用具有描写意义的名词谓语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周文.漫谈鲁迅小说语言的艺术锤炼[J].扬州师院学报,1979,(2):23-30,39

[2] 赵卓.简练:简约与丰厚的结晶——论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J].云梦学刊,2000:66-69

[3]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4] 郝思瑾.名詞谓语句形式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98-99,131

[5] [6]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J].语言研究,195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