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以,便足以
2015-05-30Emily
Emily
所有真谛都应该来自生活。一座城、一家店、一个人、一件事,再平凡不过。
创始人:张简蓝 薛蓉
创建时间:2014年3月
如果你熟知成都话,对Kuoyi(可以)这个方言一定不陌生。在成都Kuoyi这个词被寄托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是随遇而安的心境,是舒适而悠闲的生活,是简单又平常的快乐。
《可以》(Kuoyi)也是两个成都女孩创立的独立杂志,杂志定位为记录城市日常生活,“生活化”和“发现美”是杂志选题的标准。目前因为人员、资金等原因,杂志只介绍成都的日常生活。
成都作为一座以休闲文化闻名的城市,有许多文艺的店铺、小资的人以及数不清的平凡故事。《可以》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以独特的视角寻找着一些Kuoyi的店、Kuoyi的物,听Kuoyi的人讲述Kuoyi的故事。记录着“成都生活”的种种随遇而安的心境、知足与豁达。如创始人张简蓝所说,“所有真谛都应该来自生活。一座城、一家店、一个人、一件事,再平凡不过。”
翻开杂志,看《可以》记录的成都,感觉那是不同视角的地图,翻阅中会有强烈的愿望想去探寻这些地方。
《可以》是少有的带刊号的独立出版物,这给了他们可以正规销售的有力渠道,可能,这是常规出版业给独立出版业抛出的橄榄枝,为独立出版销售打开了一扇窗。
你认为什么是独立出版?
其实我们接触到的最多的应该是“独立杂志”。“独立杂志”在国外其实很普遍,国内的话,香港、台湾地区也比较普遍,他们的出版机制和中国大陆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大陆“独立杂志”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没有书号、刊号或是购买香港书号但没有海关许可证的自行印刷出品的书,属于“非法出版物”,所以正规书店是不会售卖的,只能在一些餐馆、咖啡馆、个体经营的独立书店等售卖。
在中国,独立出版是一项孤独前行的工作,你的动力是什么?
热爱。乔布斯说过:“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我们不敢说我们能成就一番伟业,但我们找到了一生热爱的事业,那就决不放弃。
你认为目前困扰国内的独立出版物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方面因素或多或少都会有,但“困扰”这词每个行业都会遇见,主要还是要看你是否会去排除困扰,坚持去做。
你是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独立出版物现状的?
目前国内做独立出版的个人或团体越来越多,我们只是其中之一,每一个人或团体都在为此而默默地努力。这件事绝对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做好的事,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耕耘,国内独立出版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喜爱和支持独立出版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当初是什么让你决定要做一本这样的独立杂志?
我和薛蓉两人在大学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朋友,都很喜欢读书、买书。毕业后各奔东西,我去了北京,她留在了成都,虽然做着不同的事情,但还是会保持着紧密联系。直到某一天,我从北京回到成都,见面时说起了想出书的想法,就这样一拍即合。2014年3月左右正式开始筹备《可以》首刊。一开始我们没有任何的资源与内容取材,只有一个概念和想做的心。所以我们从“芭茶蜜鸟生活制品”做创意产品开始,扩大了朋友圈,凝聚了跟我们一样的一群人,成为好伙伴的同事也得到了书中需要的美好故事。我们一直认为好的书是需要好的人,配上好的故事。
芭茶蜜鸟生活制品是一个很特别很温暖的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么?
其实是想纪念一下我和薛蓉10年的友谊,当时没有想太多,就画了一只象一只鸟,给他们取了名字,芭茶是一只大象很像我笨笨壮壮的,蜜鸟就是一只可爱的鸟很像薛蓉聪明伶俐。就这样组合在一起了。我们一直觉得挺绕口的,但念久了也就习惯了。
“芭茶蜜鸟生活制品”只出《可以》这本杂志吗?还是旗下有其他的创意生活用品?
至少未来几年我们只想专注于《可以》,其他的暂时不会去做。
你现在是专心做《可以》么?还是和大部分独立出版创始人一样,有着其他工作?
对,现在我们俩全职在做。当然做书太贵,所以会用大量设计外包项目去补贴。
《可以》第二期“芭茶蜜鸟生活制品”购买了书号,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发行,实现了各大书店同步发售,除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之外,对《可以》还有其他方面的规划吗?
从《可以》第三期开始,我们会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内容的可读性、话题性。书刊的装帧很重要,但内容才是决定书刊寿命的主要因素。我们在不断努力改善和调整,也希望读者们看到《可以》一期一期的进步。
这样严格算来,《可以》其实已经脱离了独立出版的圈子,那从内容和经营上来说,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并没有脱离“独立出版”的圈子。对于《可以》来说,我们想一直做下去,就必须先合法。我们想让更多的读者读到《可以》,想让《可以》的生活方式、态度一直延续,进入国内高品质的大型的书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希望能用“独立刊物”一词在国内延续和推广“独立杂志”。
其实从内容和经营上来说,对于我们而言,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因为整本杂志还是由我们自己完成。出版社只负责审稿这个阶段,只是出版间隔的时间会长一些。我们也是第一次和出版社合作,起初我们会觉得规定很多会不会限制我们的想法,其实不是的,合作下来我们反到觉得《可以》的内容变得更加严谨,包括一个标点,一个用语,一段话的主谓宾……在出版社的老师身上看到了作为文字工作者的责任心。
从第二期开始,《可以》以主题书的形式面市,大概多久出一本呢?
目前在资金的压力下,杂志一定要好的条件下,团队最终评估协商一年两本,是最合适现状发展的。
从最初以定位成都,反应成都店、人物等,转向国内各城市日常生活内容,选题范围变大,《可以》团队是怎么把握变化之后的选题的?这些选题是否需要出版社的审核?
一本“独立刊物”的发展对于它以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直将会并持续排在团队重要课题的首位。所以拓展对我们的未来来说很重要。我们刊物的选题,一直立足城市日常生活,对于生活美学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所以对于出版社来说也希望多一些这样选题内容的书。
大家都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那做除了成都之外的城市会不会有所局限。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有着很朴实的老百姓,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写的故事,所以我们从来都不担心没有题材可以写或其他局限。未来有开拓其他城市的计划,但是目前因为资金、人员等很多因素暂时还没有开始。
给我们推荐一些你喜欢的国内外独立出版物吧。
国内有很多很棒的的独立杂志。比如:《够用就好》、《盐巴》、though、solo、Fish、《本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