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科技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及启示
2015-05-30徐香梅
徐香梅
摘 要: 通过对南台科技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制定的背景、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管理,以及体育课程的实施的深入研究,以期对大陆地区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教育目标;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5-0047-05
中国大陆与台湾同本同源,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海峡两岸大学体育教育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体育教育的理念、目标以及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推动两岸体育教育发展,促进两岸体育教育改革,携手迈向未来的需要。笔者在南台科技大学访学期间,对台湾的体育教育理念和南台科技大学的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设置、实施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提出了对大陆地区体育教育理念、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评价的若干建议。
一、南台科技大学制定体育教育目标的背景
“健康国民、卓越竞技、活力台湾”是台湾教育部门2013年颁布《体育运动政策白皮书》提出的口号。白皮书第三章《核心理念》第一条就是“优化学校体育教学品质、强化国民体育根基,深化国民爱运动、时时运动,以发扬优质运动文化”。白皮书将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根基,提出“学校体育的目标:活络校园体育增进学生活力”;“普及体育教育,透过运动强化身、心、灵的坚毅不拔”;“坚实各级学校体育,普及全民运动,扩大国民热爱运动、时时运动、处处运动的幸福感”;“让国人从小到大,亲身参与运动或观赏运动竞赛,感受与日俱增的优质运动文化”。《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也及时进行修订,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六条具体的教育目标:(1)发展基本动作能力,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之必备技能;(2)增进体育知识,提升国际视野,建立正确体育观念,培养参与运动之积极态度与知能;(3)提升体能,增进运动持续能力,促进身心均衡发展;(4)启发运动兴趣,体验运动乐趣与效益,建立规律运动习惯;(5)培养运动道德,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社会行为;(6)培养运动赏析能力及身体文化素养。
台湾的体育教育思想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影响较多,大学教育呼吁:“大学不应使学生成为有效的技术人员,而应该使其成为更完美的人”。在他们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结合,更是通过人格陶冶的学习。”因而台湾的教育部门在学校体育中溶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学生充满“活力”,不仅需要有健康身体,还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体育教育已从身、心的健康,提升到身、心、灵的健康。白皮书中的“扩大幸福感”、“感受与日俱增的优质运动文化”、“丰富阅听群众的运动文化”等内容都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是参与运动之必备技能,而运动习惯的形成,是以正确认知体育运动为前提的。因而学校体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实效,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形成规律运动的习惯。长期的规律的运动才能促进身心灵均衡健康发展,人人参与运动才能形成“体育文化”,并在主体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优质体育文化。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长期的规律的运动中,得到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和提升。
二、南台科技大学制定的体育教育目标
1995年台湾大学法修正案通过,大学教育自治,之前大学“共同必修科目”的命令,均失去法源,台湾教育界对此也存在一些异议。为此台湾司法院解释,认为共同必修科目的相关规定,逾越母法。1997年3月27日台湾大法官会议解释,大学体育室军训室的设置, 属于大学自治的范畴(释字第450号)。从此台湾大学体育教育失去了法律保护伞。同时在专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背景下,体育似乎与专业关系不大,且体育又烧钱,因此台湾高校体育尤其是私立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存在被边缘化现象。但私立的南台科技大学的体育教育没有被削弱,仍然是二年必修。究其原因是体育教育的目标契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培养思想品质,而且是生理—社会文化—心理的互动,是人文心灵与知性探索之行为,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体育的教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南台科技大学深入企业就“企业对员工就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调研。结果出乎意外,企业最注重的是员工的抗压、沟通、合作能力,其次才是专业能力,企业对新员工的专业能力要求一般。学校据此制定了十项培养就业能力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实务技能、信息能力、整合创新、外语能力、热诚抗压、表达沟通、敬业合群、人文素养、服务关怀。体育教育中心围绕学校的十条培养目标,并依据《体育运动政策白皮书》、《各级学校体育实施办法》,结合体育教育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八条课程培养目标:建构健康生活;永续照护能力;休闲技能养成;尊重生命价值;真诚关怀社会;运动艺术欣赏;优质情绪管理;强化团体意识。并对八条培养目标逐条进行说明(详见表1)。体育教育溶入了学校的育人过程。
三、南台科技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有效建构。为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必须以课程的形式来构建和反映。南台科技大学体育课程方案为:“二年(四年制)必修。第一学年为基础课,分八个单元:体适能、篮球 、射箭 、羽球高尔夫、足球、桌球、排球、垒球。每单元三周,一学年完成。适应班(类似于保健班)每学期二个单元,第一学期开设法式滖球、调理按摩;第二学期开设乒乓球、运动复健。第二学年为兴趣选项课。开设有氧舞蹈、游泳、羽球、桌球、排球、垒球、篮球、网球、保龄球、瑜珈、健身雕塑、MV热舞 。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的全面基础学习,根据自己兴趣选项,一旦选项成功不得随意更改。因为,兴趣选项,学生都是经过一年基础学习,按自己的兴趣选的项目,要求换课的原因不外乎上课的老师要求比较严格、上课太累、考核有压力。让学生在一定的压力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坚持做好某件事,原本就是学校培养目标第六条“热诚抗压”及课程目标第七条“优质情绪管理”的能力培养范畴。因此南台科技大学不允许学生随意改项。实质上体育课程的教学是运动技能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方式、方法却可以培养学生与职业、生活相关的多元能力。
南台科技大学的通识课程中心开设有“生命科学”(生理、解剖学)、“生命意义与终极关怀”(哲学)、“中医保健”等课程。这些课程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的生命特点及生命意义,促进学生关爱自己的生命健康,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四、南台科技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达到教育目标的关键。一般而言,体育课程包括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其中正式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规划课程,接受考核而获得学分。非正式课程是指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以及个人自主运动等课外活动,活动分为必须参与和随意参与两类,不设考核且不计学分。
(一)正式课程的实施
台湾南台科技大学体育教育正式课程的设计及实施具有多样性特点。由于台湾大学主张“教育自主”、“教学自主”、“教学多元化”,如何上课、运用什么方法上课,教师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具有完全自主权。另一方面认为,用同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易刻板,没有创新能力。因此,南台科技大学体育教育中心的体育课围绕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相关能力的比例有要求,详见表2。不同项目、不同老师在课的组织方法及教学手段上都不尽相同,呈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另外,南台科技大学要求课程教育功能多样性,体育教育除了运动能力、技能培养外,还应该包括多元知识的学习。因此,除了传授运动技能、知识外,还会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一份报告(研究报告、学习心得等),并列入考核。
(二)体适能的训练与测试
南台科技大学体适能推进有制度保驾护航。南台科技大学的体适能训练与测试列入基础课中。体适能测试成绩除了上报教育部门网站外,还要登入“南台人学习档案”并不得改动,除非重新测试成绩达标。对学生个人而言,进入个人学习档案,意味着这一成绩将跟随着学生踏入社会并伴随一生。因此,体适能的健康水平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就职,因为每个企业都会需要身体健康的员工。为此学生会努力训练,认真考核,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适能提高。
(三)非正式课程的实施
南台科技大学在非正式课程实施上注重参与性、过程性。(1)经常性训练的运动队。除了参加台湾大学生联赛的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垒球、乒乓球等竞技项目外,还有没有比赛任务的民族体育项目“鼓队”。他们认为比赛当然是为了争取好成绩,这也是体育竞赛的精神,但锦标不是学校体育竞赛的最终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运动训练,并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能力,体验运动的实效与乐趣,这才是学校体育的精神。(2)校内体育社团。学生社团活动是南台科技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周三下午是学生社团活动时间,全校不排课。每天夜晚在学校的运动场、广场、甚至教学楼的过道、大厅都能看到学生活动的团队。体育社团每周三次活动,还可申请参加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类型的比赛。学生社团的宗旨是“服务性、学术性、康乐性、体能性、联谊性、自治性。”(3)每学年常规的竞赛活动。主要有:台湾大学体育协会的各项竞赛;校内系际比赛及迎新比赛(主要任务是运动队招新);“运动一生”征文比赛。除此之外,体育教育中心还会与生辅组合作,举办一些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活动。这些课外活动的潜在教育功能,是正式开课、授予学分的课程的有效补充。
五、南台科技大学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南台科技大学有全日制学生19000人,学校占地面积仅约250平米,但却有二个室内场馆,且场内的各种设施非常专业。除了各种球馆、田径场,还有体适能训练馆,我们通常称之为“健身房”,内有跑步机、综合练习器、腹肌机、上下肢力量训练器、拉伸器等;非常方便学生平时运动,运动场与学生的生活区紧密相联,运动氛围很容易感染进进出出的学生。
南台科技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心的场地使用和运动器械借用,以便于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运动为原则,促进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规律运动,以达到《体育政策白皮书》的目标。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所有运动场地向学生、社会免费开放,除了体适能馆实行收费管理(收费是为了便于管理而非营利)。只要进入南台校园网体育教育中心,运动场地的使用情况(课表)、借用办法、申请地点等都一目了然,非常方便。运动器械室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半全天开放,只要押上证件全体师生都可免费借用。
六、南台科技大学体育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强国必先强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些理念的正确性是不可置疑的。然而,现行的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如何?其实提倡“每天活动半小时”,已证明业内专家并非没有认识到仍依赖每周一次体育课是增强不了体质的,必须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参与规律的课外运动,从而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体适能健康测试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但“口号式”、“运动式”方法,促动不了也逼迫不了现代大学生的运动欲望。现实倒逼我们反思“三基”教学模式,重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国际上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多元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利用体育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功能,促进多种社会发展目标的策略。正如日本《体育立国战略》(2010年)总体目标提出的,我们需要“确立新的体育文化”。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健康”层面,高校体育教育必须由传授型的单一价值理念,逐渐走向对话的、综合的、多元的,以及生态的价值取向。并注重身与心之间,个人意义与社会价值之间,生物、文化、心理现象之间的生态平衡的价值理念。确立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以架构身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完整的健康概念,让学生关爱自己的生命及生活质量,使运动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的运动习惯才能养成。
(二)构建大体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设置
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说:“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人格教育很重要,唯有灌输正确的运动理念,才能有明理的父母,子女的教育才能有所期盼”,南台科技大学已故老校长的话让人感触深刻。今天我们的学生,就是将来孩子的父母,是将来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体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既要让学生体验运动快乐与实效,更应该培养正确的运动理念,学会爱护照顾生命。
主体课程除了目前开设的竞技体育外,可增设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保健体育,以扩大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领域,满足不同体质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增设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如“生命科学”(生理、解剖学)、“生命意义与终极关怀”(哲学)、“中医保健”、“运动处方”、“提高人体免疫力方法”、“排解压力方法”(运动心理学)等。课程可以是选修或讲座等形式,以提高大学生的对生命的通识素养,更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运动理念,主动参与规律运动,使运动成为个体的主动需求。“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只有启发学生主动运动的热忱,体育教育目标才能功到自然成。
(三)构建围绕能力培养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功能转型与发展也是必然的。体育教育不能仍以“三基”为中心,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组织教学模式。在《当代西方教学模式》一书中,作者共概括出25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并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分为4类模式:“(1)以认知掌握和认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2)以学生的社会性品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3)以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4)以某种行为的出现为目标的行为训练模式。”当然体育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并与之相匹配(这可借鉴南台科技大学的经验)。各种能力目标分别制定呈对应关系的教学模式,形成模式与目标之间针对性明确的特色教学模式,以克服以往在一个教学过程之中,试图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而结果“三基”传授成为唯一可以实现的目标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不论是教育政策制定或是教育方法的甄选,最终均需正视学生的学习成效,否则无法真正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个视角出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换言之,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不是教师的教的形式,“教”是为实现“学”这个目标。因此,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应该注重如何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不是教学改革目的,而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构建促进能力培养教学的评价体系
由于不同能力目标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且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教学的评价也应呈现多样性。例如“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在训练过程中,设置的目标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强度,通过坚持才能达到目标,这一坚持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运动塑造自己的过程很艰苦,会经历酸痛、生理极限,但通过坚持,你最终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训练过程中,学生任性而为,那意志品质的训练就成空话。再如“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项目与个人项目特点不同,其在教学中团队精神的侧重点与组织方法也是不一致的。团队项目是小组成员围绕着球而相互配合,甚至放弃个人。而个人项目,团队精神培养就是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同一能力目标的培养,不同项目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也不一样,其反应出来的课堂气氛也不同。考核评定教师教学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考核只停留在对教学形式的考核,而忽略了教育目标实现的考核,那这个考核是不是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证霖,赵中建. 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 蔡博元. 实践通识教育目标的体育课程设计[J]. 台湾真理大学运动知识学报,2007(6):1-14.
[3] 吴志超. 现代教学与体育教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 李杰凯. 体育教学原理与教学模式[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