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借阅的影像图书馆

2015-05-30刘白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丁章节出版物

刘白

出版物和展览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样的结构似乎很难发挥两种媒介各自的优势,“中国摄影书集”就像一个大书架,把收集到的各种摄影书按类别摆放其中,而通过这个展览却只能看到大致的书目,和个别书的内页,没有办法了解更多。

早在2014年11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他们2015年度的各项计划,其中“中国相簿”这个展览是角度比较特别的一个,展览由著名摄影艺术家马丁·帕尔和摄影小组鲁小本与泰斯共同策划,意在发掘相簿所折射出的中国现代历史。在一个年度计划预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个展览也只是被匆匆带过,但是相较于那些常规的艺术家个展,这个展览还是挺吸引人的,虽然笔者当时还没能搞明白展览的来龙去脉,更不知道它将如何折射出中国现代历史。

2015年4月3日这个展览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展览的名字被改为“中国摄影书集”,更为贴切。不过整个项目的灵魂人物马丁并没有来到现场,抛去其摄影艺术家的身份,马丁是一个狂热的摄影书收藏者,近20年他都热衷于此,他的收藏已经堆积如山。对马丁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2011年底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题为“摄影书:一个历史”的讲座,分享了他的收藏,不过在讲座上并没有透露任何与中国相关的内容,按马丁的说法,当时他对中国摄影书的研究正在进行,所以不便展示成果,他当场承诺在两年后将会举办一个关于中国摄影书的大型展览。马丁兑现了他的承诺,2014年7月这个项目率先在阿尔勒摄影节上亮相,今年2月马丁·帕尔与光圈基金会合作将展览办到了纽约,如今展览又来到了UCCA。

2007年马丁首次来到中国,并结识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留学的鲁小本,小本会点中文,马丁就请他带着自己去潘家园淘摄影书,小本回忆说潘家园这个地方还是马丁告诉他的。第一次去潘家园由于没带够钱,只买了三四本书,小本就打算下周再去,又有新发现,于是小本就每周都过来帮马丁淘书。随着小本中文有所进步,他开始在网上淘书,比如孔夫子旧书网,遇到书好价高的时候,他就会发链接给马丁征求意见,马丁的回复十有八九都是买买买,小本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这个关于中国摄影书收集的项目中。

对过程了解得越多,对展览的期待就会越高,以至于在走进展厅的那一刻有可能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缺乏亮点的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划分为6个章节:从帝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00~1949)、伪满洲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7)、图像中的新中国(1945~1966)、国家出版:从文化大革命伊始(1966~现在)、中国摄影的复兴(1979~现在),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1949~现在),它完全遵循该项目的出版物的结构划分,如此分类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却也没有什么指向性。出版物和展览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样的结构似乎很难发挥两种媒介各自的优势,“中国摄影书集”就像一个大书架,把收集到的各种摄影书按类别摆放其中,而通过这个展览却只能看到大致的书目,和个别书的内页,没有办法了解更多。

20世纪初摄影借由外国摄影师传入中国,他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个东方帝国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方方面面,这些图片大多数具有报道和纪录的性质,也是当时外国人观察中国的一个视角。在展览入口处的橱窗里陈列的是《热气球下的中国》精装摄影书的封套,封面上有中国龙图案,该书的装帧还采用了丝质布料,以中国水墨画中的花鸟鱼虫作为图片的装饰,在设计方面独具中国风。书中照片的拍摄者是法国远征军的随军工程师们,其中既有紫禁城最早的鸟瞰图,也有街市场景,都是这些工程师在闲暇之余四处游逛时所拍,也是极具个人化的记录。可以想象作为外国人马丁和小本在初次拿到这本书时的兴奋,只是在此次展览上观众无法切身体会。与外国人的拍摄相对照,国内的摄影也随着技术的掌握迅速发展,随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杂志报刊等各种印刷品的流行也让黑白照片和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在社会中流传开来。画意摄影的代表性人物郎静山的《静山集锦》也收录在该项目中。

在伪满洲国与中日战争章节,由于这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展出的书籍大多数来自日本,这些出版物大多承载了战争中政治宣传的职能,装帧精美且销售到世界各国,以彰显自己的战争成果,在展览中就有这样一本日本出版的摄影书,但文字部分是语法完全不通的假意大利文,可见宣传心切。这一时期收集到的国内出版物并不多,但制作也算精良。

摄影书作为宣传的载体对建国后的新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时期国家的宣传机构掌握着出版权,私人出版物消失,图像清一色的是高大全,带有明显的苏联模式,毛主席的肖像出现率最高,几乎每本画册都以此开篇。政治宣传的功能在下一个章节达到了顶峰,小本在接受采访时也毫不避讳地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很‘看重这一段历史。西方人会以一种猎奇的视角来看待政治宣传里的‘美,而中国人则已经厌烦了总是看到这样的东西。”

UCCA的中展厅本是一个长方形的展厅,后置的S型展墙将展厅分割为6个开放的小区域,与6个章节对应,展览的最后两个章节以中国摄影的逐渐普及为起点,1979年,四月影会举办了题为“自然·社会·人”展览,并出版同名画册,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次非官方摄影展,展示了人们对摄影这一形式的探索。从此摄影出版物不在只关注宏大的话题,私人出版摄影书的出现也打破了仅有官方出版物的面貌。从内容上来看,科学、医药、交通等关注不同领域的画册丰富了摄影书籍的面貌。这个区域就像整个展览的缩影,无所不包,在这里看到什么内容都不奇怪,关于各种舌苔形态的,记录中国毛人的,介绍交通规则的……展览的结尾是建国后外国摄影师视角下的中国,其中比较特别的当数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的《北京银矿》,他将回收的废弃胶卷冲洗出来重新编辑,呈现了那些被遗弃的往日日常。

阅读完整个展览失落感在所难免,感兴趣的内容不能够深入了解仿佛有点被欺骗的感觉,如果真能像在图书馆一样翻阅自己喜欢的摄影书,体验就会大不一样了,虽然策展人也在第五章节设置了阅览区,不过仅限于寥寥的几本书,又由于书籍都比较贵重,此番借阅设想不可能实现,或许这个项目并不适合用展览的形式来体现。相较阿尔勒摄影节上没有灯光,需要观众拿着手电找寻展品的奇特观展体验,UCCA的展示设计更为保守。

马丁究竟收了多少中国摄影书连鲁小本也说不清,展览中呈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买买买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马丁章节出版物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2017年出版物
维马丁的诗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