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中的失落
2015-05-30梵翁
梵翁
我们焦虑,我们怀旧,但我们阻挡不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脚步。作为艺术家,我们只能呼唤良性的可控的发展,反思我们失落的文化自信。
——姚璐
姚璐
摄影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采访时间:4月20日
采访形式:姚璐工作室
很多年前,我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作品展中,看过姚璐的经典作品《中国景观》系列。他的作品创意和新鲜感十足,让人印象深刻。只是那时,我还并不知道这一系列作品在2008年巴黎摄影博览会上所斩获的殊荣,以及其背后点点滴滴的故事。如今有幸与姚璐面对面回顾这些作品,也体会出了背后更深层的人文情怀。想要打造都市化的生活,就要修建各种楼宇,工地大土堆上的绿色防尘布成为了城市进步和发展的标志,它背后掩盖的是摧毁和重生的欲望。姚璐的作品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建筑工地上用来遮掩丑陋、防止扬灰、防止偷盗的绿色防尘布以及由它所披挂而成的座座土堆,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当我们忙碌着去建造栖身的高楼大厦时,又留给自己多少时间去构建古人那种可以“栖心”的精神之所。
姚璐绝对属于那种感知敏锐的艺术家,他的《中国景观》系列不过就是他从去往美院上班的途中顺手搜集而来的素材。他把绿色防尘布遮蔽下的废墟巧妙地融进了古典审美意趣的宋代册页中。挪用不是一种停留于表象与表面的影像游戏,而旨在揭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情怀已在现代化大刀阔斧地改造中消解殆尽。姚璐的挪用激活了对于现实的认识与想象。他与传统对话并不仅仅停留于用自己的实践对传统做出一种评价,而是通过与传统的对话发现与建立跟当下现实的新关系。姚璐认为,古代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理想之境,但它是一个极好的参照。“文化传承是个绵延的过程,它能留存到今天一定有其独特之处,追溯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构建未来。但有时,现实混乱的情境也恰恰反衬出文化力量在当今社会中的一种苍白无力。” 一个世纪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高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物质富足的同时,心灵是闲适和安然的。我一直在想,如果荷尔德林能够穿越到当代中国,姚璐应该是他的知音。因为相比其他艺术家,姚璐属于对失落的传统怀念最多的一个,他以现实为素材,却将收集到的“现实”人为地遮盖于诗意的外表之下,用现实中冰冷的水泥废墟堆积成一个虚幻的古典迷梦。
“起初,我只是直觉地感到在绿色防尘布和中国青绿山水之间有一种明显的形式对应,而渐渐地也在山水意象上找到了一种中国文化情怀的寄托。”他对我说,他关注这一现象是从2004年开始的。那时,北京刚刚申奥成功,到处都在大兴土木,而望京可以算的上是“重灾区”。只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这一个工地,就让他积累起了大量摄影素材。“一开始想得不多,但随着作品创作的不断深入,我也希望它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的反思。首先是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破坏,这是最直观的。而深层次映射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剩下多少,当我们想追溯那种情怀的时候,何以只剩下了满目疮痍的荒凉?所以,我会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人物形象安排在画面上,其实就是要让现实介入古意之中。”废弃的垃圾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存在,而那种在古画里才有的自然之美只能借由姚璐为我们构造的虚拟景观才得以追忆。夹在现实和美学之间的是触目惊心的陌生、疏离以及断裂。一种落寞,由此而生。
姚璐说他自己是个悲观的人,他看到城市化进步和发展必须经过这样一个狼藉的阶段,也承认新的都市文明成果也将惠及全民。但他的描述却是“历史的车轮滚滚,我们无法阻挡”。在姚璐心目中,建筑和空间更多是与记忆相连,而这一点恰恰是与所谓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为了发展,到处都在拆。那些胡同、那些古建拆得太随意了,没有什么审核,群众也无法参与决策。政治和权力的失控,让人感到不安和无奈。因为你要知道,有些东西一旦拆毁就再也无法重建了,随之消失的是我们值得回忆的东西。坦白地说,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内心是很沉重的。”
相对题材的沉重,姚璐则在谈到摄影语言方面流露出了他一贯温雅谦和的态度:“我生逢其时,摄影数字技术让我可以保留我想要的部分来为自己说事儿,比起郎静山先生传统的暗箱处理技术,我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来过滤画面中不必要的枝枝节节。处理后的图像更具视觉张力,这个是必要的,也是我所追求的。至于创作,我是用一种非常直觉的方式开始的,只是后来呈现出一种画意摄影的风格面貌,也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巧合吧。要是有人把我的作品归入到画意摄影流派,那我真的是太荣幸了。”而对自己作品品质的关注又让姚璐在某些时刻,颇具童趣。他很享受人们驻足在他作品前的一瞬间。“他们的反应是‘哦!:青绿山水,中国元素;紧接着就是‘嗯?:怎么全是工地废墟和垃圾?太可怕!最后是长时间的沉思状。这正是我作品的意义所在吧。”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也好像自这一系列之后,他变得沉默了。但实际上,姚璐对身边变化的关注有增无减。采访中,他谈到《天上人间》系列是对房顶违章建筑的表现。中国的富豪已经开始尝试将高楼大厦与山水园林进行一种别样的搭建,虽然是用一种荒诞奇异的方式。但在姚璐的作品中,反而有一种很自然的形式延续,丝毫不显夸张做作。他也透露了近期正在构思的城市违法小广告系列,姚璐一直强调,他还在尝试和实验之中,期待在这一脉络下继续深入。前提是,依旧要对中国的各种变化发展保持一种清醒和直觉感受。
“在美国休斯敦时,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这呆的六七年里,这条街就没有任何的变化,包括商店的门把手这样小的细节都是如此。”采访适逢姚璐从美国参展归来,他不禁感慨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的变化恰恰是那种剧烈的、动荡的,如果在国外待一阵,这种对比就更加强烈。我只是从现象上理解:这就是‘发达和‘发展的区别,达到了,就不用再变化了,而对于我们目前的社会状态,我们是在‘发展阶段,在不断的变化着、更替着、破坏着,又重复搭建、修改,马路上总是看到一条条剖痕,这一切是一个建设转型期间的必然结果,因为总是在前进着,总是不确定的。当然这里也是一个酝酿着机会的时机,因为总能有机会去改,力图让它更完善。这种正确与错误、保护与破坏、互相交替着、对立着、互补着,构成我们当今社会转型时的现状。也正是艺术家为此产生灵感与创作动力的绝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