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人诗歌中的“雁”意象及其流放情结
2015-05-30赵忠山
赵忠山
[摘 要]由于文字狱或其它案件获罪的大量江南文人被遣戍到黑龙江,这些命运多舛的江南文人,面对实降的灾难和险恶的生存环境,身心的折磨可想而知。在黑龙江流人大量诗词中,以“雁”作为意象抒发情思、感叹流放命运的诗作俯拾皆是。主要体现在对险恶环境的书写、思念感伤的寄托、孤独苦闷的渲泄、失意抗争的彰显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黑龙江流人诗歌;“雁”意象;流放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24 — 03
明末清初的黑龙江,气候恶劣,人迹稀少,生存条件极险,成为当时统治者首选的“流放之地”。因此,由于文字狱或其它案件获罪的大量江南文人被遣戍到黑龙江,这些命运多舛的江南文人,面对实降的灾难和险恶的生存环境,身心的折磨可想而知。“现实的孤独与仕途的失意,环境的凄凉与别离的感伤,心灵的迷茫与无助的苦闷,诸多烦恼齐聚心头难以排遣,欲归不能,欲说还休的复杂心境就通过诗赋表现出来。”〔1〕在黑龙江流人大量诗词中,以“雁”作为意象抒发情思、感叹流放命运的诗作俯拾皆是。其中的“流放情绪”的释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险恶环境的书写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当春秋迁徙之际,也就意味着居地气候条件开始恶化,黑龙江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到来。雁群长空飞翔、悲声切切之时,戍地的流人们凄苦悲凉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们借“雁”言情,描述了流放地生存环境恶劣,暗喻了自身的不幸与悲凉!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科场案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在其诗作《帐夜》〔2〕中写到: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对流放地的环境进行了细致地描绘,在寒冷的边塞,梦绕魂牵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他的另一首《送人归辽东》〔3〕,则借用故人送别之离愁,间接地描写了流放地寒秋萧瑟的环境:
送尔驱征马,离亭叶已飞。
云山三岁别,风雨一人归。
碛晚黄羊少,关寒白雁稀。
苍茫望辽海,今日是王畿。
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北人谓之“霜信”。关寒叶落,故人离别,站在这凛冽寒风之中,望着渐去渐远的离人,此情此景,对于当年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来说,是何等的凄凉和悲楚!
因《南山集》文字狱案获罪的方式济,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与妻子随父被流放卜魁(现齐齐哈尔)。他在《望见卜魁城》〔4〕诗中也对流放地的“雁月笳风”环境进行了描写:
一片沙昏数尺墙,断埤烟景亦苍苍。
怪来战马防秋地,说是书生送老乡。
五十三亭燕树隔,六千余里楚天长。
劳肩息后寻诗料,雁月笳风拾满囊。
二、思念感伤的寄托
作为候鸟的“雁”,每当季节更替之时,便成群结队飞回故巢,那排成“人”字型或“个”字型的雁群,常被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每当“雁南飞”时,看到空中的雁南飞的壮观情形,谁也抑制不住思乡的愁绪,。更何况那些流放着的江南文人。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柯灵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因此,这些多愁善感的江南流人借用“雁”意象,寄托自己的乡愁离恨和感伤的情怀。宁古塔流人吴兆骞的《夜行》〔5〕诗,描绘亲身参与边地夜猎的场景,抒发了感伤的思乡之情: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客同属国思传雁”,属国,指西汉苏武,他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回归后,曾官典属国。传雁,指汉使者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于上林苑得雁书,上记苏武所在地之事。诗歌借典抒发了自己思念老乡,怀念住昔生活的感伤情怀。他的另一首《寄怀陈子长》〔6〕则写到:
雪霁山城月色新,天涯怜汝倍沾巾。
家残已恨无归日,道远空怜梦故人。
尺素三秋凭去雁,短衣十月叹悬鹑。
伤心同是他乡客,偏是相思隔塞尘。
这首诗对陈子长家残难归的不幸处境,寄予无限的同情,抒发了他乡羁戍的感慨。尺素,即书信。古人写文章或书信常用长一尺左左的绢帛,称为尺素,后专为书信的代称。诗中表达了自己鸿雁传书难、伤心相思苦的心境。
因“越职言事”获罪的陈志纪被谪戍宁古塔,他的《宁古塔春日杂兴(四首)之三》〔7〕则借“雁”望家书,表达了自己的思念故乡、感伤命运多舛的情绪:
自度阴沟路,来从绝塞居。
雕盘回野色,雁转望家书。
幕府虽加礼,乡园尽已疏。
旧时三径菊,芜没定何如。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场案发,获罪的张贲曾被牵连下狱。并于康熙九年(1670年)流放宁古塔。不幸的命运,流放地凄苦的生活,使得他“安居转觉雁鸿哀”。他的《闻闽粤开界迁民亿万万得还乡土志喜二首(其一)》〔8〕写到:
百万苍黎襁负来,欢声四野动如雷。
新恩遍许还乡里,故土重归辟草莱。
荒冢久成狐兔穴,安居转觉雁鸿哀。
吾徒请命应诛殛,运到阳春气自回。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继位后的雍正残酷迫害同胞兄弟,作为胤祉老师的陈梦雷厄运再临。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陈梦雷再度被流放,此次的戍所是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城。陈梦雷白首戍边,穷困无助,归期无望,伤感无限。他在《辽河即事限韻》〔9〕中,抒发了自己“长天飞雁字朦胧”的思念感伤:
小艇鱼竿溯晚风,蓼花深处漾晴空。
云屯远浦凌波暗,日映荒城倒影红。
浅水游鱼声泼刺,长天飞雁字朦胧。
何年归钓龙江上,烟雨迷离一箬篷?
因“陵寝浸水”获罪的英和,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秋,与两子奎照、奎耀一道被“解往黑龙江充当苦役”。发遣到流放地卜魁(现齐齐哈尔)。他的《纸鸢》〔10〕借“为凫为雁都成幻”抒写了自己的思念感伤的情怀:
入得青云耐得寒,临风不惜湿飞翰。
为凫为雁都成幻,徒博儿童举首看。
三、孤独苦闷的渲泄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之时也是雁行有序,蔚为壮观。但不乏失群之雁,雁之失群,则倍显孤独凄凉。面对这些失群之雁,流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突遭罹难、艰难困苦境地,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命运,此时的文人往往借助“雁”意象来渲泄自己孤独苦闷情绪。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南闱科场案发,因其第五子方章钺考试作弊事件牵连,被定罪的江南才子方拱乾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举家流放宁古塔。他在《九日》〔11〕诗中写到:
郁郁连朝雪,萧萧九日晴。
异乡谁送酒,令节但存名。
目断天无极,风高沙自惊。
莫嫌人迹远,雁迹罢南征。
思念感伤溢于诗作:昔日门庭若市、锦衣玉食,而今却“异乡谁送酒,令节但存名。”昔日繁花似锦、京华烟云,而今却“莫嫌人迹远,雁迹罢南征。”这种生活境遇的反差,怎能不令人感到孤独苦闷,悲凉难耐!
嘉庆十三年(1808年),浙江乡试,刘凤诰代为监试。期间疑窦丛生,被言官弹劾。转年(1809)秋,又遭到御史陆言弹劾,相关人员受到处分。刘凤诰发遣黑龙江效力赎罪,被流放到卜魁(现齐齐哈尔)。他在诗作《归途》〔12〕以“久无雁过书难得”,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春到南天雪不飞,关山落落壮心违。
久无雁过书难得,五见梅开客始归。
老屋杉篁寒色健,故园菘芥晚烟肥。
还乡富贵惭何有,且试斑斓菜子衣。
四、失意抗争的彰显
雁是候鸟,长于迁徙,飞翔时,姿态优美且雄健有力,春秋之际,抬眼望,见群雁南飞,雁阵连连,鸿雁高歌,常常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特别是在暴风骤雨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鸿雁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更加令人游目骋怀,心胸开阔。这些江南文人初遣时,悲苦凄切,内心的悲苦难以排遣,但随着时日的增加,塞外独特风景的感染,加之中国文人自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特征,使得他们迅速在悲苦中发愤,在逆境中奋争,如孤雁之孤傲不屈。
因“轻率用兵”,“发兵之后又不能详察虚实,竟凭报文妄行奏捷”〔13〕获罪的卫既齐,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他的诗《咏怀十首(之九)》〔14〕这样写到:
荒园蓬蒿长,晓露沾我衣。
野老荷锄至,解颜语依依。
耕织肆微动,庶免寒与饥。
远游良有愿,途穷将安归。
仰视云中雁,知寒早南飞。
诗歌少了些愤怨、悲苦,多了些闲情逸趣,虽有“仰视云中雁,知寒早南飞。”隐隐的
无奈与失意,却可以欣慰地感受到作者已经走出了悲苦的心境,一种随遇而安、积极奋发与抗争的意愿彰显了出来。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也在其诗作《送人还蒙古》〔15〕中写到:
流沙天北征途绝,阴碛荒荒欲飞雪。
马色秋开毡帐云,雁声晓落金笳月。
黄貂之裘青兕鞯,具装结束去翩翩,
射生知尔夸身手,好佩骍弓事右贤。
这是一首送别诗,热情歌咏祖国的辽阔、安定和统一。从中也体会出作者从失意中迸发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火花。
宁古塔流人张贲在其诗作《宁公台杂诗二十二首(其一)》〔16〕中写到:
木寨群山拱,千家草屋同。
衣冠都朴野,天地自洪濛。
候雁秋俱尽,寒花春未红。
随时占物色,遮莫叹途穷。
虽身处“候雁秋俱尽,寒花春未红。”的塞外流放地,却能有“随时占物色,遮莫叹途穷”的达观和随遇而安的乐观,着实难得,彰显了中国文人处逆境而勃发的内在精神特质和抗争精神。
“雁”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意象,文人墨客常借此来表情达意,抒发感慨。借雁的迁徙来表达怀乡恋旧的思绪,借雁的习性来表达怀友羁旅的苦闷心情。而黑龙江文化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群体,则在此基础上,借“雁”之意象,用诗词书写了一首首思念感伤、孤独苦闷、失意抗争的篇章,在黑龙江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张滨.清代卜奎流人诗悲情特征探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2〕〔3〕吴兆骞.秋笳集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4〕〔7〕〔10〕〔12〕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M〕.沈阳:辽沈书社,1988.
〔5〕〔6〕吴兆骞.秋笳集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8〕张贲.白云集1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9〕陈梦雷.松鹤山房诗集卷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11〕方拱乾.何陋居集已亥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13〕《清圣祖实录》卷158〔M〕.乾隆二十四年二月癸丑.
〔14〕卫既齐.廉立堂文集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15〕吴兆骞.秋笳后集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16〕张贲.白云集卷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責任编辑:蔡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