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热”的“冷思考”
2015-05-30姜园园
姜园园
[摘 要]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文化工业,它具有特殊的属性,是以文化产品的创造、复制、传播与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模式。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大众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文化产业建设得到各國的重视。我国的文化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下,我国文化产业得以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各种问题,比如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强调文化的工具性,忽视文化精神向度,盲目上马文化产业项目等。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清晰看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困境。本文在简述马克思文化观的基础上,试图探索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关键词]文化产业;困境;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08 — 02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很多地方却过分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过分强调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文化产业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药,甚至是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是该对“文化产业热”进行“冷思考”了。
一、文化产业概念
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是从文化工业这个概念上逐步发展而来的,起初文化工业这个概念具有强力的批判性与否定性。而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先提出并使用。《启蒙辩证法》认为文化工业是按照消费计划生产出来文化产品的过程,是在复制技术的作用下,文化产品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格式化过程,而这一过程违背了文化的本质。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充满悖论的商品。它完全遵循交换规律,以至于它不再可以交换,文化被盲目地使用,以至于它再也不能使用了”①。文化原本是人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审美活动,但是却慢慢蜕变为在工厂中通过大量科技手段批量生产商品的过程。这种规范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破坏了文化的本质属性,导致文化成为经济利益的工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中性的词语,其批判性逐渐丧失,其社会经济属性日渐突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经济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两种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而提供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虽然大家的定义不同,但是对文化产业的基本论述是一致的,那就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文化和文化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文化的创造、传播以及消费的活动。
二、当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困境
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一大批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文化产业起步晚,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陈旧、理念落后等因素,加之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外国跨国文化集团的参与,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国内外的巨大挑战。
1.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全球化也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世界各地推行其意识形态、价值观。而输出这种价值理念的途径则是西方国家成熟的、发达的文化产业。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利用其在影视业、出版业、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优势宣扬自己所谓的价值观。在外来思潮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拜金思想、享乐思想盛行。文化产业的源泉是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文化产品的开放创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拜金思想导致文化产品过分最求经济利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得唯利是图,更甚者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制造庸俗文化产品2。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很多国内文化企业过分迎合、模仿外国文化产品,导致本国文化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满足当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2.落后文化体制的挑战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很多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这样就往往缺乏市场经验。而且在政府主导下,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整个文化产业缺乏市场的活力。文化产品不能适应人民的精神需要,加之大量国外文化产品涌入我国,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熟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品牌。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不能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各地在自己范围内故步自封,很难形成文化产业集团。这就使得我国本土的文化产业面临强大的发展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缓慢,导致国外民族缺少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影响我国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这就更加剧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难度。
3.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
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资源,而我国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代表文化产业的发达,很多文化资源没有能转化成为文化产品,至少没有转化为为大众所需要的文化产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资源强国。长期以来,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无序的开发,甚至被肆意的破坏抛弃。有些地区更是为追求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资源。一些地区在城市发展改造的过程中,过分追求城市的现代化,破坏了很多古建筑、标志建筑甚至名人故里、陵寝等。这样的盲目开发,既浪费了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也丧失了其文化艺术价值。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往往依靠丰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力开发文化资源。甚至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对文化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使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面临威胁。突出的例子就是当前国内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很多名胜古迹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过度的旅游消费下已经疲惫不堪。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价值
马克思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它是对文化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是解决我们再新时期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重要理论支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我们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宝库。
具体来说,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是在人类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想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化,解决社会中的文化问题,必须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开始3。正因如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只能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展开和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在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化产业必须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开展。马克思关于社会精神文化的论述,认为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整体,在此中,物质经济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社会的精神文化也对经济因素具有反作用,两者推动着社会的发展4。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建设时,要注重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当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产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城乡全部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不断的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离不开成熟的市场机制,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文化产品一方面具有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或者思想价值,文化产品的价值是通过消费者精神层面体现出来,很难自己进行量化判定。而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文化产品逐步被赋予具有商业价值的商品。认识到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就要求我们重视市场规律,不盲目、不跟风,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要尊重文化产品生产的客观规律,注重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以需求带动生产,不断壮大文化产业。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有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在经济和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汇影响下,有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改变,唯利是图的拜金思想日渐凸显,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势必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们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将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品质融入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去。具体来说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学识、素质的不同,导致其对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的层次也千差万别,我们要在尊重大众消费的基础上,以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众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消费理念,抵制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
3.弘揚民族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一方面,要在厘清并充分掌握我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依托特色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难免糟粕与精华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时具有辨别能力。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要大力弘扬,大力发展。同时要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防止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庸俗化,影响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6.
〔2〕韩红艳.批判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D〕.复旦大学:2012,6,4.
〔3〕 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13: 99-120.
〔4〕 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0-78.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