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5-30王志
王志
[摘 要]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海洋产业体系也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尽快如此,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提出了包括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有所助益。
[关键词]海洋经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78 — 03
一、引言
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國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3年的9.5%,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成为海洋大国战略步伐的推进。为此,了解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
本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2003~2013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从1195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4313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同期,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8.8%增加至2013年的9.5%。另据有关部门测算,2013年中国海洋产业就业人员高达3513万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呈现“三、二、一”格局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中国海洋经济的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海洋产业体系不断丰富,产业门类逐步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三次结构由2003年的28:29:43调整为2014年的5.4:45.8:48.8,初步呈现“三、二、一”结构,即第三产业在海洋产业中占比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增长对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和海洋产业就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这种“三、二、一”结构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在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海洋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像海洋信息、技术服务等这样的新兴海洋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
(三)中国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小
如表1所示,尽管近年来中国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然而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似乎并未发生太多改变,即中国海洋经济仍然是以海洋传统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也喝海洋旅游业为主,三项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至今就一直维持在70%以上。而像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等这样的战略新兴海洋产业在我国海洋经济中的占比是很低的。如表1所示,2010年,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三项增加值合计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7%,之后略有提升,2013年,三项合计占比升至1.5%,仍然很低。
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世纪以来,尽快中国海洋经济规模和总量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高资源消费为代价的粗放的方式,由此也带来了包括产业结构部合理、层次低,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突出,海洋资源衰退等诸多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在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和海洋盐业始终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前三项占比高达70%以上,而海洋渔业就业人数占全部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更是高达50%。而从长期发展潜力来看,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潜力极为有限,而像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等这样的战略新兴海洋产业则潜力更大,然而后者在我国海洋经济中的占比是很低的。这说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层次较低,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待转型和升级。
(二)缺乏统筹规划和必要协作,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我国沿海三大海洋经济核心区——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在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呈现出趋同的态势,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例如,沿海各省几乎都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运输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在产值占比较大的海洋渔业方面,同类海洋养殖品几乎遍布由南至北沿海各地,这不仅引发了恶性竞争,也带来了海洋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同时,临港“重化工业”在东南部沿海地区遍地开花,不仅不能带来产业集聚效应,还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海洋资源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对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油气污染、陆地废水排放、海水养殖污染及其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相关部门测算,近十年来,中国近海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将近1倍,达到近18万平方公里。国家海洋局發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4年,中国近海局部污染严重、陆源污染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方等问题十分突出。2014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7290平方公里,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绿潮影响范围为近5年来最大。2011年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更为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政府必须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四、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
应加快推进中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海洋战略型新兴产业,以改善我国目前海洋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的现状。首先,还应继续巩固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尽管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最小,但鉴于其基础性的地位及先天的弱质性,政府应继续保护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结合各海域资源的先天禀赋,发展特色海洋渔业,实施科学捕捞,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对海洋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创新,提升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大力扶持包括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后,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其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现阶段,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在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为主导的基础上,建议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海洋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应加快制定完善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尽快编制包括海水养殖、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旅游等领域具体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并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结合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补贴、政府低息贷款、财政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和海洋新能源开发等战略新兴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在投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等投资海洋产业,尽快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的投融资格局;支持有实力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并考虑建立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资力度,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对高科技海洋企业的投资;完善海洋自然灾害的保险机制,探讨建立由被保险人、保险公司、政府等共担风险的保险和担保机制。抓紧制定包括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交通法、海洋资源法和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海洋经济发展有法可依,也有法必依,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
(三)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均表明,提高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是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而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60%的水平,这也正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借鉴美、日的经验,我国应逐步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财政应在海洋科研投入,特别是基础性及重大科研项目的投入中占据主力,并出台完善的鼓励政策,吸引企业、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其次,紧紧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对于国内急需的紧缺高端人才,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出台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吸引海外人才有序有效回流。同时,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或管理能力的高级海洋人才。还应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户籍和流动政策及股权期权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与培养环境;再次,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更多着眼于自主创新的应用;最后,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打造实现先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的平台,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换,提升转化的成功率。
(四)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
中国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是以分部门、分行业为典型特点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各部门和各行业无序竞争和重复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分工体系极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协作和配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内耗。例如,北方的青岛、大连和天津均试图将自身定位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纷纷上马大型集装箱和原油码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不断升级。为此,国务院应从中央层面成立专门的国家级海洋综合协调决策机构,统一负责“发展规划、海洋研究、开发开放、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和方针的制定,而地方则建立相应分支机构,负责配合中央和协调地方的海洋管理具体工作,如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等。
(五)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资源的涵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陆域污染物向海洋的排放,在进行排污总量控制的同时,加大企业的排污成本和违法惩治力度,提升企业自觉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并对重大涉海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等;其次,建立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域防御工程建设,建立海岸生态防护网,加强沿岸滩涂保护和防潮堤坝建设;最后,严格审批标准和制度,按照海洋功能区的划分进行科学用海,加强监督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李莉,周广颖.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J〕.绿色经济,2009,(02):88~91.
〔2〕黄慰燕.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5):271~275.
〔3〕陈凤桂.我国海洋经济与就业潜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4):36~40.
〔4〕王双.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经济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 〔J〕.经济地理,2012,(06),81~84.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