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流域治理及管理模式初探
2015-05-30姜明君
姜明君
摘要:根据治理大清河流域的实践经验,从治理区域优选、最佳治理模式确定、政策与方法评估、水土保持水文效应分析等方面,探讨流域治理的主要经验与成果,为流域治理及环境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流域治理;治理模式;水土保持;方法评估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5-0076-02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同一高度。为充分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切实做好当前辽宁省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加快辽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步伐,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辽宁省水保局组织编制《辽宁省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提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安排和计划。
营口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加强环境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制定《营口市饮用水源地及大清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将大清河流域作为营口市河道生态建设的重点,把流域治理与污染治理结合起来,使河道防护性工程整治转变为河道生态工程整治。从单一措施到多种措施相结合,把保护河道环境和原始生态资源作为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
1 大清河治理概述
近年来,盖州市水保局经过数年努力,以抓依法行政为突破口,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对东部山区、中部丘陵区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小流域为单元,内部层层设防,增加工程措施调控径流、削减洪峰能力;生物措施以植树种草为中心,增加林草覆被率,对荒山、荒沟和疏林地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实施科学养蚕,控制放养密度,遏止蚕场沙化,利用其自然修复的能力,使植被盖度逐步得到增加,从而增加植被涵养调蓄水源的能力。
在中部丘陵区和东部低山区,选择重点治理小流域16个,主要治理内容有:梯田1.73 km2,地埂植物带控制面积81.21 km2,退耕还果8.56 km2,水保林151.38 km2,果园台田128.14 km2,生态修复484.83 km2,蚕场改造309.95 km2,谷坊56 023座,小河道治理833 km,塘坝40座,作业路1 371 km。完成治理共需乔木9 537.15万株、灌木1 625万株、草皮46万m2。工程共动用土方1 759.10万m3,石方54.92万m3,车工48 442台班。工程总投资6.7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36亿元、地方各群众自筹3.36亿元。经过治理,增产粮食81.71万 kg、果品3.08亿kg、秸秆122.65万kg、枝条8 477.11万kg、木材4.55万 kg、柞叶2.32亿kg,获得了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完成后,拦蓄泥沙256.53万m3,蓄水估计达7 288.27万m3。减少洪水流量,降低河流泥沙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贴地层的温度、湿度,提高地面林草被覆程度。同时,有效保护耕地不遭沟蚀破坏与石化、沙化,减轻流域下游洪涝、泥沙灾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村生产结构。
2 流域治理的主要经验与成果
2.1 治理区域的科学决策与优选
在治理工作中,为使工作更加有效,首先对流域内各个地区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然后根据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筛选出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情况、水土流失情况和综合治理能力4大类共12项指标,构建盖州市大清河流域水土流失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大清河流域的8条支流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为流域治理奠定了决策基础。
2.2 流域最佳治理模式的确定
在大清河参与式的流域规划中,其中8条小流域成为治理重点。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流域内进行初步的资源整合,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全面推行以乡村社区为主导的示范工程建设管理,并对工程建设的实施管理、项目采购和财务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提高社区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全面记录和总结参与式流域规划、实施、管理过程,在土地退化和生活贫困的流域内,以共同参与的形式制定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规划方法和途径,提高流域治理规划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总结流域治理与管理的相关经验,形成流域的最佳治理模式和管理形式。
2.3 政策与方法的评估
通过对典型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有水土保持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水土保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并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经济分析,通过水土保持政策实施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博弈过程,分析水土保持政策和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水土保持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推进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2.4 水土保持水文效应分析
选择具有完整坡面产流、侵蚀产沙、沟道输水输沙系统、水环境监测资料以及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小流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建立大清河流域水土保持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模型,对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水土保持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剖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机理,探索水土保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的技术体系。通过广泛研究为区域资源环境综合管理提供支撑,提高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的规划和决策水平,为当前正在开展的面源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3 结语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探索大清河流域可持续的水土保持流域管理方法和模式过程中,通过引入科学的评价方法、社区管理的参与式方法、可持续经济等全新理念,取得一些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广泛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水土保持理论体系,有助于规范水土保持工作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项目实施效果,为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毕军平,杨仁斌.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决策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4):378-381.
[2] 李果.区域生态修复的空间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 王晓亮.中外流域管理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1):15-19.
[4] 邓文泽,接显亮.营口市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方案[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