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思溪

2015-05-30顾丽明

当代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聊斋古桥徽商

顾丽明

思溪,这个位于江西婺源境内的古村落,最先吸引我前往的是它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清晨,晓雾在山水旷野间流动,绵延的廊桥、高耸的马头墙美得如同剪影,村前的溪水里游动着鸭子,溪水倒映着村妇濯衣的身影……

这是一条古老的溪流,它从大山深处蜿蜒而来,穿过村落又流向远方。这么一弯,一绕,使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条鱼形。800年前,一个名叫俞昌的人经过此地,惊呼一声:“好鱼!”鱼、俞同音,这不正是俞家人要寻找的理想乐土吗?于是,他便在此地安了家。果不其然,从此思溪人烟聚集,愈来愈兴旺,成了江南徽商的发祥之地。

“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古桥,是衡量一个古村落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思溪村口名为“通济桥”的风雨廊桥,建于明代景泰年间。河中桥墩砌成尖尖的船头形状,俗称“燕嘴”,利于分水,对放筏木排也很有帮助。燕嘴墩上竖着佛教经幢,俗称“如来佛柱”,柱身呈八面形,每面都刻有佛像及佛号。古桥600多年了,依然完好。可以想见,当年造桥工艺之精到。

当年的思溪人富甲一方。思溪商人主要经营茶叶和木业。茶叶做的是出口生意,而木业主要面向江浙齐鲁和燕京。婺源木材,尤其是楠木,在全国首屈一指。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巨型楠木、柚木,出信江,进鄱阳湖,过长江、运河,每面木筏上都飘扬着一面“贡”字大旗,浩浩荡荡直达北京,是多么威风。

穿过明堂暗弄,轻轻走过布满爬山虎的墙角,迎面是一座叫“振源堂”的大宅,为当年木商所建,分前宅、后宅和偏院,据说原有100扇门、36重天井。可惜前宅已经颓败,但观其门楼,亦可知当年气派之恢弘。当年宅主人俞士英,靠经营茶木两行发迹,朝廷授予其三品中宪大夫的官衔,成为与徽商胡雪岩齐名的“红顶商人”。其后人,不但有商界领袖,更有学界精英。

思溪的古宅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大多建于清朝盛期,其重楼华丽,斗室清幽。砖雕和木雕繁复精美,图案更别具匠心,雍容典雅。“兴泰里”,是乾隆时当地著名的大茶号,在江南有着很响的名声。“兴泰里”的三座连幢古屋,分别为三兄弟所拥有,老大“继志堂”,老二“承德堂”,老三“承志堂”。其中最让人叹服的要数老三“承志堂”的“百寿花厅”了,之所以称其“百寿花厅”,是因为门扇上雕刻着100个不同形态的“寿”字。这些寿字使用了楷、草、行、隶、篆等字体,堪称木雕艺术的精品,其笔法简练、老到,字体生动,各显千秋。多少年来,人们细数门上的寿字,却始终只有99个,那所谓的“百寿花厅”岂不名不符实?这个谜底终于在一个电视台在这里拍摄时,通过直升机航拍被破解。原来,这整幢花厅在布局和结构上就是一个大写的“寿”字。可见,古宅主人是多么得匠心独具。

思溪的徽商有一口号:“为天下人生财,济天下苍生”。这句话可以体现在“银库屋”的修建上,当年的徽商们已经具有公益的意识,并专门为此而修造藏银库房,他们将经商的盈余纳入银库,用于举办筑桥铺路、赈灾救灾、修建学堂和济助贫弱等公益事业。我们看到的银库柜面高筑,四周墙面全为厚实的护墙青石砌成,高高的院墙上镶嵌的下水管是用陶管制成,假如有盗贼翻墙而入,陶管破裂会发出声音,两水管中央有水缸,如果盗贼掉入水缸亦能发出巨大声响,古人巧妙的防盗报警策略,让人佩服。

在思溪,最有名的要数聊斋屋——敬序堂了。它建于雍正年间,主人名俞文杰,是个茶商,他因经商关系和《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交往很深。他是《聊斋》手稿的第一读者,还亲自为《聊斋》写了两篇跋文,而且他在建房时,照《聊斋》的描述依葫芦画瓢,盖起了这座占地三亩的“敬序堂”。300年后,《聊斋》首部电视剧就在此屋开机拍摄。之后,这里又拍摄过《青花》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思溪也因此被称为影视文化村。

走进敬序堂,其构造之精妙、木雕之精美令人惊叹。它有着宽敞的厅院、后堂,还有楼上的走马回廊,以及闺楼、客馆、花厅花园等。再看那小小庭院,两侧有两道饰有雨篷的小门。左侧门楼上方的雕刻虽有破损,但仍能看出是“别妻赶考”和“衣锦还乡”图,大概是少妇对郎君的期望吧。墙面有葫芦形的小窗,上书“敬惜字纸”,据说是焚烧字纸的地方。

思溪作为徽商古村落,流传至今的不仅仅是那绿荫掩映的古老民屋,或者一轴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卷,在那些褪尽颜色的木雕砖雕中、斑驳陆离的青砖灰瓦中、野草丛生的马头墙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当年徽商创造的荣耀和富庶,更能体味到徽商创业的艰辛,以及由此沉淀的历史文化印记。

(责编:刘建蕊)

猜你喜欢

聊斋古桥徽商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聊斋书介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读破聊斋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