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声乐生命课堂 实现自我超越
2015-05-30富春雷
富春雷
摘 要: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课堂生命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谛。本文试从话题缘起,构建音乐生命课堂的重要意义和构建音乐生命课堂的策略等三方面來阐述声乐生命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堂;重要意义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注重课堂生命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谛。
1 话题的缘起
中国新式的音乐教育从民国初的学堂乐歌开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每一步的发展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结果。其发展过程无不伴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激烈的文化碰撞。在研究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对主体意识确立的讨论。说到底,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确立音乐生命课堂文化构建意识的教育。就是“将漫长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积累、沉积下来的音乐文化传统,通过教育手段和引导训练,在受教育者深层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或思维方式,并使大多数人能够在观念、心理和思维方式中接受它、信奉它。”那么,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又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呢?
1.1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
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行事,用划一的标准要求截然不同的学生,用千篇一律的标准衡量个性差异的学生,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人的心理过程的复杂性。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消失,一些不适应这种统一僵化教育模式的学生成为“差生”受到歧视和忽略。
1.2 唯知识的教学目标
我国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学活动看作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以知识为中介连接起来的知识的“传声筒”和知识的“接受器”,课堂教学成了知识的“交易所”。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唯知识的结果是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
1.3 “授—受”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视学生为无知、不成熟的人,视其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接收下教师传过来的知识。在“授—受”关系中,师生双方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对象。教师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独创性,把自己的特点、思维强行灌输给学生。师生之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更重要、更深层的意义——情感陶冶、精神拓展乃至生命发展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活力,学习没有动力,没有创新能力,更谈不上生命力。
1.4 “毕业等于失业”危机感的严重干扰
俗话说:学而优则士。在学生的眼中,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受业,但现如今,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商品经济市场化的竞争社会,“考上大学就有出路”的安全感、优越感荡然无存,那种毕业等于失业的危险时时困扰着学生,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即使学得再认真,也同样面临“人满为患”的威胁,精神空虚。因此,学习无目标、被动、懒散,给声乐课堂蒙上了阴影,以致使生命价值丢失。
2 构建音乐生命课堂的重要意义
叶澜教授曾说:“……大学音乐教学,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我们课堂教学是面对生命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面对生命就是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也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要从内在的东西中寻找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轨迹。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是最愉快的人生旅途。这段时间是孩子们心智从混沌走向清醒的重大转折期,需要教育和点拨。
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皈依的教学,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它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在被唤醒、被开掘、被提升之中。教师应懂得学生总在变化着、生长着,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只有改革课堂,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能推动学校发展。可见“建构声乐生命课堂求学院发展的举措是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构建音乐生命课堂的策略
3.1 树立“音乐生命课堂建构”的核心理念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注意生命发展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命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这一观点。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总要求,是新课程体系的灵魂和核心。确定也体现了教育活动功能与逻辑起点的回归——教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地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和活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这是新课程在其功能目标上的设定,也是统领课程其他方面要素的核心和灵魂。新课程设定的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的发展决不仅仅表现在会背书会解题上,而是一种能使自己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的、自主的全面和谐的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发展;也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一种文化追求:教育既是文化的产品又是文化的载体;教育应该培养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理性、人性和灵性。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传统文化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都是文化音乐新课程内容所要求的。
3.2 确立“构建生命课堂教学的”音乐观
将漫长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积累、沉积下来的音乐文化传统,通过教育手段和引导训练,在受教育者深层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或思维方式,并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观念、心理和思维方式中接受它、信奉它。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养成高雅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音乐观,这是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进步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特点。
3.3 重视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鼓励自我超越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在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是一些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状况。例如,对音乐的需求,自身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等。
在音乐教学中确立动态生成主体意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与学,还可以通过以听、唱、看、仿、演、创等多条渠道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来认识自我价值,超越自我。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音乐素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音乐高手。就业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