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对中国的启示

2015-05-30潘宗瀚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活垃圾

潘宗瀚

摘 要:中国的垃圾分类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不停地探索中,但至今仍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相比之下,同为东亚文化圈的邻国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本论文将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这一角度来探究中国垃圾分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外在约束力

从总体上来说,垃圾可分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从单位产出的数量上来看,生活垃圾可能远不及工业垃圾以及建筑垃圾,但却与每个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垃圾分类均为对生活垃圾的分类。

在中国,一说到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回答大体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分类;2、别人都不进行垃圾分类,就算我一个人做也于事无补;3、大家不都是这么直接扔的吗? 而这在邻国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必备技能。然而,日本的垃圾分类也并不是凭空而生的,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让日本逐渐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日本垃圾分类有哪些特点?对现阶段的中国又有哪些启示呢?本论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历史

日本街道出了名的干净整洁,这都归功于日本人的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但它也并不是在一夜间养成的。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开办期间,日本人也会有乱扔垃圾的情况。在街道等公共场所,空罐子、纸屑、烟蒂等垃圾散乱在街头,一片狼藉,当时的日本城市环境并不比中国好到哪里去。那么日本在之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治理之路呢?

第一阶段:混合收集填埋处理

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急需从战争的残骸中复苏,优先发展经济,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与日扩张和以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一次性使用社会”的出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急剧攀升,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的处理能力严重滞后,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71年发生在东京的垃圾战争。东京曾经试图将全部垃圾送到集中分布于江东区等海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当时这些未经分类的垃圾中,残存有很多厨余垃圾的水分,由于很难进行完全的燃烧,最终造成黑烟,在海湾地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

第二阶段:收集焚烧减量处理

处理垃圾的方式,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填埋,垃圾来到焚烧厂,通过焚烧进行减量,最后是填埋。也有一些垃圾不做中间处理直接被拿到填埋场。但是焚烧垃圾会带来环境污染,20世纪70年代后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曾有过很激烈的抗议活动,可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使居民认识到垃圾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

但毕竟垃圾处理厂是需要的,抗议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把这些垃圾放在哪,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尽量减少焚烧的过程,减少建立焚烧的工厂,减少填埋垃圾的处理地点。这些问题摆在眼前,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应对。

第三阶段:再循环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资源越来越匮乏,而从国外输入的能源资源又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产品的再循环利用上,特别是一些旧的电子产品,如果不进行循环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上世纪80年代,各行各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垃圾分类试运行,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办法,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日本各地区也设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旦有不遵守者被发现,将会被处以罚款。为了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日本政府部门在每个社区都设定固定的垃圾箱,甚至会安置监控系统。不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就会找到他,给以严重警告。而且,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孩子垃圾分类的方法。

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对以往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反思总结,提出了3R的概念。先后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法律:第一层次为基础层次,于2000年12月起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经济》。该法明确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政策措施:减少垃圾产生量;以法规形式规定“垃圾产生者责任”;在产品回收利用到评估的整个过程中增加生产这责任。第二层次是颁布了综合性的2部法律,《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第三层次是根据产品的性质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食品回收法》及《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由此,日本垃圾分类的法律趋于完善,对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个制度保障。

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

一、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虽然各个地区的分类方法有所区别,但是大体上可分为可燃资源垃圾、不可燃资源垃圾、大件垃圾、一般垃圾。这几类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细分。比如,一个香烟盒,其间的纸盒,外包的塑料薄膜,封口处的那圈铝箔。这个香烟盒就要分为三类,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为三类丢弃。

东京市共有23个特别区,每个区的政府官网上都附有垃圾分类表,按照假名五十音图的顺序对垃圾进行逐一分类,总共可分为14类,分别是容器包装塑料类、可燃垃圾、金属陶器玻璃类垃圾、粗大垃圾(长度超过30cm的家具、寝具、电器产品、自行车等)、罐装类、瓶装类、打印机墨盒类、摩托车类、废纸、干电池、喷雾器罐、液化氧气罐、白色托盘、塑料瓶和不可回收类(这一部分要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理)。

另外,垃圾的回收也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的,住宅区管理人员给市民发放的日历中都有明确的标记。比如说新宿区在周二和周五是可燃垃圾的排放日,周四和周六分别为可回收垃圾(资源垃圾)和金属陶器玻璃类垃圾的投放日,而且必须在8点前,其它日期和时间不可回收。

二、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除了一些特定的公共场所,日本的街道上一般是看不到垃圾桶的,垃圾全部要带回家自己处理,而垃圾分类的时间限制又迫使民众养成一个良好的垃圾投放习惯,如果错过了某一种垃圾的投放时间,就要等到下一周,久而久之家里的垃圾便会堆积如山。这是日本政府为了保持街道清洁而采取的一项强硬措施,效果显而易见。

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在日本,丢垃圾都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很多丢弃充满了感人的细节。丢弃的报纸会捆扎得整整齐齐;丢弃的废电器,电线会捆绑在电器上;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车上会贴一张小纸条:“我是不要的”;盛装液体的容器,是被空干、清洗干净后扔掉的;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用过的喷雾器,一定要扎个空,防止出现爆炸现象。

日本垃圾分类背后的文化根源

日本人能够坚持垃圾分类与其所受良好的教育及素质密不可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日本的国民性格对其行为的影响。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羞耻感,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历史的简单梳理和日本人日常行为倾向的观察总结,认为日本人将羞耻感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以“耻感”为主要基调的文化。“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第154页)生活在羞耻感中的日本人“只须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第155页)日本人能遵守这些繁琐的规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规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如果不遵守就会被当做另类,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羞耻感还表现为日本人不喜欢给别人造成麻烦,因此他们在垃圾分类时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所以才会有在丢垃圾前对垃圾的一些清理工作。

日本垃圾分类对中国的启示

在中国,虽然一些城市进行了垃圾分类的试验,但只是简单地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太过宽泛了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易于实际操作。比如说丢弃的脏衣服到底属于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分类标准就很难把握,打击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外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也存在区别,不加以细分垃圾分类就形同虚设。但是,要将如同日本般细致的分类方法照搬到中国,实行起来确实有些困难。毕竟,从国民性格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既不像日本人以“耻感文化”贯穿民族性格始终,也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具有产生于内部约束力的“罪感文化”,因此,只依靠民众互相约束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营造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垃圾分类,做足宣传攻势,目前政府部门虽然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还不够,还未能营造出一种不进行垃圾分类就会遭人谴责、非难的氛围。在柴静还未录制纪录片《穹顶之下》前,整个社会并未对空气污染保持如此巨大的关注度。在垃圾分类方面更是如此,人们对其认知只浮于表面,并未达到心灵上的震撼,因此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极其薄弱。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避免形象工程的出现。据笔者了解,有一些在华日企,沿用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对中国的员工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每一位员工在严格的管理指引下都进行了合理的分类,但是到了垃圾回收的时候,分好的垃圾又被垃圾回收管理人员统一倒在了垃圾回收车里。其实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的垃圾分类基本上都是形象工程,在路边摆放了几个分类垃圾桶就交差了事,根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再次,在教育方面,也要从娃娃抓起,加大幼儿、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比重,让孩子从小习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总之,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垃圾分类形成一种潮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垃圾分类回收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晟 钱丽艳.东京23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

[2] 金熙德.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J],世界知识,2008,6

[3] 西伟力.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7,4

[4] 窦林娟; 孙巧慧;常娜.日本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 中国外资. 2011(08)

猜你喜欢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艺系统设计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