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子》的两种不同译注本分析
2015-05-30李伊利
李伊利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灿烂,这一时期出现了丰富的经典古籍,《孟子》就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孟子》是反映战国时期实际面貌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最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也是汉语语法史研究可资利用的宝贵材料。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文献,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及其思想,汉代以来,研究《孟子》的著述丰富并且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子》学。在研究《孟子》的学问中,汉朝赵岐的《孟子章句》、宋朝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最为广泛传播的。而赵岐《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是被研究得对多的。
关键词:《孟子》;孟子;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
引言
孟子世称“亚圣”是传承孔子儒家思想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孟子》一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行,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赵岐的《孟子章句》,对《孟子》研究具有奠基的作用,在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赵岐注《孟子》,在重视训诂的同时,也重微言大义,为历代研《孟》学者所推崇”。朱熹《孟子集注》,既推崇赵注之精审,又补赵注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赵注的继承和发展。“但朱熹《孟子集注》对于赵岐《孟子章句》有一定的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又有自身的特点。”
一、赵岐与《孟子章句》
(一)赵岐与《孟子章句》
赵岐(约108-201)东汉经学家,字邠卿、台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四大画家,另外三大画家有张衡、刘褒、蔡邕(文姬之父)。赵岐担任过州刺史,但因“党锢之祸”被免职。去世前还担任过议郎、太常等职,去世时年九十四岁。(参见《后汉书·赵岐列传》)赵岐撰有目前仅存最早的一部两汉章句之学的著作——《孟子章句》一书,此书中认为“儒家惟有《孟子》,闳远微妙,缦奥难见,宜在条理之科。于是乃述己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指,分为上、下,凡十四卷”。(《孟子章句·题辞》)学者认为赵岐的《孟子章句》所带来的价值和成就是无法言喻的。‘ 赵岐之 学以较马、郑、许、服诸儒,稍为固陋,然属书、离辞、指 事、类 情,于诂训 无所戾。七篇之微言大义藉是可推,且章别为指,令学者可分章寻求,于汉注别 开一例,功亦勤矣 !”阮元曾给予过如此高度且公允的评价。
(二)《孟子章句》以及译注的不合理之处
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汉代阐释《孟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之作。作为汉代唯一流传下来的《孟子》注本,《孟子章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受到了历代学者的推崇,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曰:“《孟子正义》价值是永永不朽的,实在后此新疏家模范作品。”所以,《孟子章句》可以作为研究《孟子》的材料。历代文人也对《孟子章句》做了许多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学方面,比如说单就语法、词性、某个词的运用等进行研究,或者从总体上探究其体例、特点等,在其思想和综合研究方面则关注较少。但是对于赵岐的《孟子章句》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学者认为,赵岐对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不孝有三”的解释与孟子本人“不孝者五”的阐释与孔子、孟子的孝道思想完全不符,相去太远,荒谬至极,指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是不正确的。但是赵岐的阐释却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对于“孝”有很多论述,但是没有直接的资料记录,怎么算孝,怎么算不孝,无法界定。孔子的弟子曾参孝与不孝做了很多阐述,但都与结婚、生育无关。说到底,“孝”就是做子女的要尊敬父母、善待父母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曾参认为孝应该有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能做到大孝的人会比较少,可一般人都能做到中孝、小孝;不孝之人是那些让父母蒙羞或危及父母的人。孟子对孝的论述也有很多,这里暂且不一一阐述,但对于什么是不孝,孟子有两段相关的论述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一是“世俗所谓不孝者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所以有学者认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是不合理的,即使认为他的解释不合理,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朱熹与《孟子集注》
(一)朱熹
朱熹,“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一生只当任过9年官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福建讲学。由于晚年反对当权派韩伦胄,从而被诬为“伪学”领袖,受到贬斥。南宋末因为理宗尊崇道学,所以让朱熹恢复了名誉。到了元明清历代,上下都尊程朱理学,自然理学成为了官学,从而也成为后期儒学的主流学派。朱熹是一位学问非常渊博的大家,他一生中著述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通鉴纲目》、《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他的语录被后人编为《朱子语类》,他的遗文被后人编辑为《朱文公集》。“清康熙皇帝更是命李光地编出《朱子全书》,是《文集》和《语类》的选集。”
朱熹《孟子集注》的诠释是非常具有特色和创新的,它既借助了经典创新哲学体系,又做到了重视古注,追求本义;前者表示了对时代的呼应,后者体现了对经典的尊重。由此在诠释实践中,强化了“原意”与“用心”的统一,弱化了“本体”与“方法”的分歧,发展了中国古代特色的诠释方式。在中国的经学诠释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作为“宋学”的代表,既受到了追求创新理论的学者的追捧,也受到了追求经典本义后代的“汉学”诠释家的抨击指责。
(二)《孟子集注》以及译注的不合理之处
《孟子集注》为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确立了地位。孟子主张“民重君轻”,亚圣的地位也正式得得到确立,这也标志着古代中国由此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孟子》集中表达了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一共有七篇。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孟子》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让其身价倍增,朱熹的《孟子集注》,是一部非常经典注本,注入了他作为理学家的许多见解。《四书集注》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最有影响代表之一,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使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不可磨灭的著作之一。
朱熹《孟子集注》在训诂和注释上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也有对赵注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对《孟子》义理诠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从而将《孟子》义理学推上了另一个高峰。赵岐的《孟子章句》和朱熹的《孟子集注》二者都代表了各自时代《孟子》注释的最高成就。虽然两者训《孟》、释《孟》也存有分歧,但不少学者认为朱注既继承了赵注,又发展了赵注,另外。有学者指出朱熹《孟子集注》是对孟子思想的诠释、发挥,并非照着《孟子》来注释,它是贯穿着朱熹在心性观上的心学立场和心学表述,极具朱学特色的“心学”文献。虽然此说法有些欠缺,但朱熹确实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孟子章句》与《孟子集注》比较
《孟子》一书不但记录了孟子一生的言行,并且还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政治行动和治国思想,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成书大约于战国中期。其学说主张以德治国,学硕的出发点也是性善论,在南宋时期,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在一起称“四书”。“四书”从宋、元、明、清以来,人人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经典著作。《孟子》有三万五千多字,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本。《孟子》这部书的文章,不但纯粹宏博,而且极雄健优美。这样一本巨作也引来许多大家为它作注,其中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最为盛名。所有这些著作又使《孟子》到达一个新的台阶,使《孟子》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著作。
在《孟子章句》和《孟子集注》两本译注侧重点各有不同,赵岐的《孟子章句》超越了一般经学家对《孟子》固守章句本身的局限,对文字的训释也有新的思想义理的阐释,同时章句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两汉古注,其保存古文献的研究方法值得弘扬。然而近两千年来,学术界对《孟子》的研究著作有很多,堪称典范的《孟子正义》就在训诂考据方面的成就巨大,广征博引,但是对《孟子章句》的关注不足,尤其是全面的综合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学者认为,赵岐《孟子章句》诠释态度重视考据、诠释方法征引诸经、诠释风格灵活多样的总体特征。有其“要言不烦,概而述之;叠字为训;以今释古;以史释义,譬喻显豁。”显著的特点,但是《孟子章句》注释中也有分析不当的地方,主要集中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古书引用、句读、字义、词义、句义等方面。
朱熹的《孟子集注》特色是既追求本义又重视古注,还借助经典诠释创新哲学体系,前者是对经典的尊重,后者是对时代的呼应。在中国的经学诠释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作为“宋学”的代表,以注重义理阐发的创新性哲学诠释,作为集成就与价值于一体的《孟子集注》受到追求经典本义的后代“汉学”诠释家的批评与指责。朱熹在注释过程中注入了他作为理学家的许多见解,所作的《孟子集注》是一部经典注本,使《孟子》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
结论
《孟子》作为中华文化灿烂的代表作,吸引了无数学者研究,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宋明时期《孟子》学的研究又树立了新的高度,这对于对于构建中国哲学诠释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理解宋明学术是有其必要性的。当然这学者对于《孟子》的重视是可见的,这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历代学者也对《孟子》有非常高的评价。孟子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孔子的只言片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傅佩荣
《孟子》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文学作用,还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理解好这本巨作,而这些译注本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译注本好好理解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 白 平 2008 北岳文艺出版社
[2]孟子详解 白 平 2014 人民文学出版社
[3]《孟子》新解 侯柯芳 2010 四川大学出版社
[4]《孟子集注》 朱 熹 2006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