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济时代下重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
2015-05-30肖凌云葛文
肖凌云 葛文
[摘要]文章梳理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几次就业大浪潮,就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与理念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变“自谋职业”为“就业创业”,是微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微经济时代;大学生;教育与理念误区;重塑就业创业观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41
1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就业大浪潮分析
50年代中期:百万转业退役官兵直接回乡务农、进工厂做工或整建制划归新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湖南、四川、广西、山东等省的女青年及亲属,大规模举家西进和北上。
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鼓励青年“到边疆去、到内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加之“大三线”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既践行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的战略部署,又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问题。
整个“文革”运动期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两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延迟了文革动乱期间的就业诉求。除极少数被属地企业、单位和农村部分吸纳外,大批知青最终全部逆向回城,花了近千亿却落下个农村、家长、本人的“三不满意”。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国家从安定团结、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安置回城知青和待业青年到附属企业、劳动服务公司、城镇集体企业以及社区自办企业(如北京大碗茶茶社)就业,实施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同时,通过倡导并鼓励青年“自谋职业”,相当程度地缓解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的35年间:16亿农民工进城的劳动力大迁徙,既满足了城市发展劳动力的不同层次需求,又践行了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最为市场化的有效配置。
1998年高校、高职等相关教育机构开始扩招,滚动积淀而形成了隐性或显性不充分就业。隐性如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显性即毕业就待业,近几年矛盾尤为突出。2012年毕业生699万人,2013年723万人,2014年高达749万,目前结存的不充分就业总量预计两千万人。
2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与理念误区的反思
本文仅从案例剖析说明: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市属某区的一所公办敬老院一直难以聘用到应届毕业生,即使录用到基本两年内就跳槽;不得已该院定向招收毕业生,并要求工作满五年后才允许调离。大连三所高校的贵州籍学生组织自愿者支教活动,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偏远山区的姚寨等小学进行支教帮扶。其中,姚寨小学共有120名学生,仅有1名正式老师和4名代课人员;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只为学生开设了数学、语文两门课程;究其原因是“难以招到老师”。2013年11月24日,本年度的公务员“国考”如期举行,1119万人参加考试竞争19万个职位。但有275个职位报名空缺,涉及基层水利部门等条件艰苦、地区偏远的岗位。而某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一个本科毕业生,总成绩位居该届学生的最后,在没有其他同学愿意报名的前提下,被克拉玛依油田的一所附属中学捡录。院校没有作为典型予以鼓励和表彰,同学们喝酒饯行亦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悲壮感。
“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高校毕业生向都市、特大城市或大中城市涌动,已成为了一种潮流。学生整体社会责任与信仰的迷茫,已折射出部分高校职责和大学生就业理念的异化与误区。
值得称赞的是:北京大学卖猪肉校友陆步轩应母校之邀,登上了“北大職业素养大讲堂”,与在校大学生分享从业与创业心得。曾几何时,他的这份职业饱受社会争议,不少人觉得“北大生”与“卖猪肉”联系在一起实在是不够“阳春白雪”。陆步轩能够回到母校演讲,正是体现了社会从业观和成才观的进步;这也彰显了北大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理念。而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等,无不在我们泪流满面的时候,唤醒了我们对民族复兴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3变“自谋职业”为“就业创业”,是微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
中国正处于后工业时代,并已逐渐步入了微经济时代。而所谓“微经济”是指以微博、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微健身、微旅游、微中介、微家教、微家政、微网购、微餐饮、微美容、微金融产品投资以及微小企业经营等为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碎片化、便捷化、个性化的“微需求”日益增长,微型化、分布式、密集型的微经济实体逐步成为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微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微创新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微创业已成为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物联网、智能交互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活也必将成为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追溯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国家鼓励青年人自谋职业或“下海”,从而催生了许多个体经营者和“万元户”;现如今的一些大老板就是当年的“弄潮儿”。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念,仍然是以到大企业上班或正规单位就业为唯一选项;这与微经济时代的固有特征与内在需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就业创业”是在微经济环境下“自谋职业”的升级版;也是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有效借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在微经济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对应“微需求”创造“微供给”;在满足“微生活”内在特征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微经济”,并取得个人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陆步轩的实际行动告诫我们,就业之路是否走得顺畅与个人定位与选择、社会发展、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新知能力等综合因素有关。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后,如果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中国微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活力以及持久的生命力。一般而言,创业结晶的显现因人而异;美国哈佛商学院一项课题表明,该校某毕业班27名学生有26人创办了小微企业,它是一定社会生态与内外因素融合的积淀。
被誉为最美村官、年华28岁的秦玥飞同学,毕业于曾产生过5位美国总统的耶鲁大学,作为公费生所学专业为政治学和西方经济学。毕业回国后他应聘到湖南省衡山县人贺家山村任村主任助理,月工资仅为1450元;由于工作努力、服务村民,被当地百姓以80%的高票选举为该县的人大代表。这就是美国著名学府的教育理念与社会担当;否则,我们无法真正从青年未来的原动力上冲出封锁岛链,我们的复兴之程将可能陷于观念曲扭的沼泽地。
应该说,“就业”是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创业”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思维飞跃与行动层面的创造,而“创新”则是量变质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共生结果。大学生必须要融入微经济的土壤,担当使命并急国家之所急,确立信仰且引领民族同履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高飞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姜正林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