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30邓书平牟淑杰
邓书平 牟淑杰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化工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我校化工专业对“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从“任务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其它地方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任务驱动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应用本科 技术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构建‘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36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学校对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不明确,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等方面受传统大学的“刻板”影响,存在“趋同”现象,致使地方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人才培养面临“既上不了天,也立不了地”的尴尬境界。
为此,我院化工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紧扣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和控制、设备维护、工艺管理及化工产品检测分析等核心岗位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要求,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就如何科学培养石油化工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任务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任务驱动”就是“任务”源于生产企业之中,但绝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设置课题任务,课题任务要对应和满足岗位所需知识、素质和能力。
“工学交替”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双向互动,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使学生在行业、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要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考察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绩。
二、“任务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围绕化工专业毕业生核心技能、岗位工作任务、岗位群的知识、技能开展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深入调研石油化工行业对毕业学生核心技能的需要,剖析其工作任务,明确相关岗位群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情景创设→课程标准制定→评审反馈修改→课程实施等过程,开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工艺、生产管理工作流程为主线课程体系。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资源,优化教材建设。以“必需、够用”为度建立相对独立又能连接理论与实际生产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功能型、基地型实验室,开发和确定实验、实训内容体系,并修改配套实验、实训指导教材。并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分层次、分功能模块开展实践。
(二)推进“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工学交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要以校内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石油加工实训室和化工仿真实实训室为中心,以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在模拟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组织教学,“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五个一体化”(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空间场所一体化,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让学生专业学习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有计划、分步骤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理论性强的部分,采用校内基本技能实训为主;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以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形式进行,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进行化工典型工艺过程的教学中,采用课堂传授知识与实际生产工艺相结合、实物操作与模拟仿真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企业实际生产现场教学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1)校内实践采用阶段递进模式
校内实践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课题训练阶段、复合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在校内进行,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配合校内仿真教学完成。每一阶段的考核都采用“过关制”。
(2)校外实践采用企业顶岗模式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要始终根植于石油石化行业,要尽量依托与石油化工企业合作优势,坚持“企业环境育人四年不断线”的校外实践模式,通过“校企互育、顶岗实践”等教学方式,将校内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景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是(见图1):
①第一学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时间为1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树立石油人企业精神。同时进行英语、数学、化学等文化基础课学习。
②第二学年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安排2周时间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实际工艺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初步认识。
③第三学年进行专业课学习,对学生开展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学习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采用集中实训一段时间、理论总结提高一段时间的方式,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实用性。并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安排学生进厂进行生产实践环节的实践训練,时间为4周,实现学生在仿真和真实场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训练。
④第四学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为4~6周,训练学生在化工实际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下阶段学习(毕业设计)收集基础资料。学生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必须紧贴生产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和成绩评定要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
⑤在坚持“企业环境育人四年不断线”的同时,还要做到“四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教师与师傅配合,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最终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岗位要求。
⑥ 根据行业职业标准,引入《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标准》等,融入安全、人文关怀、节能、绿色化工理念等新技术,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教材。
3.改革学生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目标”的考评方法:学生成绩考核要引入行业技术及职业资格标准,要依照石油化工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校企联合评价。考核采用现场口试、实习报告、实训报告、观察记录、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和单位评价等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兼顾过程考核和结果评价。技能部分,必须动手操作,形成“过程+目标”的考核评价方法。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师团队建设。一方面我们从化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把握化工行业发展,懂管理经验的资深专家或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样既有利于实习安排、管理、沟通和学生就业,又能使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同时也能带动本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利用寒暑假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并真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规定,借以提高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水平。
(四)创新“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和“校企合作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全过程,同时学校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服务。另外,我们还与中海沥青(营口)有限责任公司、营创三征(营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原油加工实验室、催化剂性能评价实验室、裂解实验室、油品性能检测实验室、化学品生产操作车间、沥青生产车间和化工仿真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场所,实施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形成了“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实践基地,这样不仅促进了校企双方互利共赢,而且也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长期稳定的场所。
另外,我们还为安排定期学生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既派学生代表进入企业,体会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领悟行业真谛,又邀请企业员工代表进入学校,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讲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信心。
(五)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开发多媒体课件(动画,录像、幻灯投影、示教板等);开发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教学手段、特色教材;开发与课程体系配套的课程标准、行业考核标准和办法、评价标准等,并依托校内教学与科研平台,联合相关院校和紧密合作企业单位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尝试借助于网络教学,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
三、“任务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一)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生从开始上岗前的无从下手,到上岗中的得心应手,应该说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质的飞跃。除此以外学生的交际、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也都有明显提高。
(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实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既为他们提供了通过参加实践来考察和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又为学生提供如何适应环境的机会。学生们在真实行业、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训练,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极大煅炼他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强化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衔接
实施“任务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增强了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又能强化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衔接,让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四、“任务驱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和完善的问题
“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相关领导的好评,但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建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同时还计划建成精细化工专业合作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强化校企的良性互动。
要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平台,进一步联合行业、企业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志伟.“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5–78
[2]陈雪梅.大学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2009,(4),88–90
[3]程汉,曹军平,刘俊栋,陆桂平,王涛,黄宝中,董加喜.“工学结合,校行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0–52
[4]杨卫国,王京,王萍,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29–30
[5]张小华,杨海峰.“校企合一、工学结合、科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51–56
作者简介:
邓书平(1973—),男,硕士,副教授,营口理工学院化工系化工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