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三种向度”探析
2015-05-30曾永华
曾永华
摘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在黄埔军校里传播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他们分别代表着国共两党救国图存的理想信念。文章从不同角度探析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关键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黄埔军校;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受到苏俄影响。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进步人士才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的思想才能救中国。随着苏俄的日益强大和中国共产党的逐渐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意识到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合作救国的必要性,他提出“以俄为师”的主张。孙中山对苏俄的“红军的人数、其组织和政治教育很感兴趣”,同时他认为苏俄的革命成功是因为“其军人皆有主义,有目的,故能与农、工联合而改造新国家”;所以苏俄对马克思主义能在黄埔军校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政治基础。国共合作体现的不仅是政治军事方面,更有指导思想和共同目的的共通性。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大体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具有一定认同感。基于此,“三大政策”也是黄埔军校的开办的政治基础,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创造了条件。
(三)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了可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即使孙中山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也的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孙中山称“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有人公开场合宣称:“你们要晓得反对共产主义,就是反对三民主义,怀疑三民主义,亦就是反对共产主义。”①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大体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这种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了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必然性
(一)教学宗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合法性。孙中山在经历数次革命的失败意识到“主义”和“目的”对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苏俄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其军队皆有主义,有目的,故能与农、工联合而改造新国家”②。在共产党人的主持下,黄埔军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了解党的主义与政策意义”的革命军队骨干力量。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在周恩来的领带下制定了《政治教育纲要》,其规定:“一方面积极进行三民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黄埔军校在教学宗旨上完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军校内传播的合法性。
(二)政治教育的教官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传播源。国民党内却十分缺乏政治教育方面的人才,共产党先后选拔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去军校任教。周恩来被任命政治部主任以来吸纳很多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共产党员教官,所以被国民党右派称政治部“赤色黄埔系”,其中包括:挥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大批共产党员;这些共产党员每一次讲课学生都很认真,很受学生的欢迎,如肖楚女上课时,听课者“二三千,大礼堂亦不能容,则在操场中授课”③。他们“无论是在内容设置,还是在与学生口常的交心谈心中,或是在具体的革命战争中都注意将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与革命军的革命活动结合起来”④。可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学具有必然性。
(三)政治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提供了传播载体。校党代表在训令中规定:除阅读三民主义的书籍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购阅”⑤。同时,还开设了《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史》、《帝国主义》、《苏联研究》、《农民运动》等课程,这些都是宣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的课程。以外,党的著名领导人毛泽东、张太雷、瞿秋白等应邀前来演讲。还有相关的特别演讲,例如:《国民革命运动之过去与现在》、《广州工人运动之实况》等。黄埔军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机会。
三、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中的传播,周恩来起着“英雄人物”的关键性作用,周恩来受到俄国顾问尼古拉·捷列沙托夫高度赞扬,他套用《共产党宣言》的言辞说:“一个幽灵在黄埔游荡—共产主义的幽灵”。
(一)健全了政治部的机构。军校政治部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逐渐的健全组织机构,设“总务、宣传、党务三科”,“总务科分设事务、财务两股”,“宣传科分设编纂、发行、指导三股及俱乐部、图书馆、书报流通处;党务科分设组织及调查统计两股”。从第一期毕业生中遴选李汉藩、杨其纲、蒋先云、李之龙等优秀人才担任政治部各项工作。周恩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以后,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迅速提高,“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二)重订军校的政治教育计划。政治部的前期工作中虽然开设了政治教学,但是没有真正的落实。恩来到任以后,说服蒋介石同意制订重新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等提高学员对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促进军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政治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除原来定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照旧讲授外,还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史”等20多门课;并且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发展党员和进步力量。在周恩来的发动下,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吸引了很多教职工和优秀学生加入共产党,组织队伍很快得到壮大。1924年底,为了加大党影响力和党的政策宣传力,成立了以共产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为基础的“火星社”;1925年2月,在周恩来指导下,成立了以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进步力量为主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其主要成员有蒋先云、周逸群等。这个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吸收更多的党员。
四、结语
黄埔军校虽然早已成为了历史,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提供了思想保障,推动了我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前进;为和中国军队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在新时期,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值得当下的每个高校学习。(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考量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批准号:2013PYML02”;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创新的思考”。
注解:
①陈以沛:《黄埔军校国共合作历史实录》,《广州文史资料》第27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②《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国防研究院1960年版,第505页。
③《茅盾散文速写集(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04—705页。
④田智超:“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
⑤《汪党代表训令》,《黄埔军校史料》,第79页。
参考文献:
[1]黄埔军校史料(1924一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2]陈建华.黄埔军校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陈予欢.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罗春秋.论党在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求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