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砖语

2015-05-30李剑飞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媒材空间建筑

李剑飞

本文通过对砖的特性、砖的作品分类进行总结,砖的耐候性,材料成本低廉并容易加工制作、序列感和空间感强等特性,赋予了砖在艺术表达上无限的延展。在不改变砖的性质前提下,以砖为媒材,解放其作为传统材料的阶级性限制,赋之以新的组合方式,产生跨材料跨文化的设计和空间形态作品。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对砖的运用与阐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如JamesW.P.C ambell Brick: A World History,论述了从公元前5000年到今天砖在建筑中的运用,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师们是如何运用砖、制作砖、砌砖的技术,及其在建筑和文化上的意义。杂志《Brick》出版发行近年世界各地建筑师砖筑建筑作品,它是维纳艮(Wienerberger)集团为了推广从2004始建立两年一度的砖砌建筑奖活动而创办,给建筑师或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或借鉴平台。

国内建筑师或艺术家对于砖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国内著名的建筑师王澍、董豫戆等,也曾大面积使用砖,让建筑外形出现有规律变化 ,给人极强的震撼。

砖作为低温陶土,笔者研究的切入点不是把它作为便利的建筑材料的砌筑形式及空间效果,也不是传统陶瓷界的烧制工艺及效果,而是对砖材料本身研发,努力突破原有材料的习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使之脱颖而出。

砖的特性

砖,最古老的、普遍的建筑装饰材料,因其材质和生产工艺不同,砖的分类很多,如按材质分常见的有粘土砖, 灰砂砖,混凝土砖,页岩砖,活化石砖等,按生产工艺可分烧结砖、蒸压砖,再生砖(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加入水泥、沙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作成轻质砌块,用着灾区重建材料)。

1.砖的物理特性

砖,是以泥土为原料并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意大利语是“Terra-cotta”,意思为“烧过的泥土”。 距今有5000至55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早期,就发明了烧结砖块,保留至今风韵犹存。砖有极强的耐火性能,能够抵御温度的变化。

砖耐候性强。在建筑上的使用砖比其他材料更耐用,更结实,更容易获得。一块砖是一个基本的单元,一个开始一切的起点。

砖可塑性强。砖块自由组合度好。因为其一致的模数,使砖可以通过堆砌等方式自由组合成新的个体、新的体积、新的空间。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砖的重复排列延伸到极致就造就了举世无双的奇迹;如古罗马的拱券,砖与石材等材料结合,合理的受力方式使大空间的建设成为可能。

1851年,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don)设计的《水晶宫》建成,标志着建筑中历史风格首次重大突破,框架体系将砌体从承重结构解放出来,由此砖的自由组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扬[4]。如2012年的维纳艮的砖筑奖作品,砖不再是受力构件,因此可以肆无忌惮的灵活组合。

2.砖的序列特性

砖因其模数固定,排列起来有一定的规律,形成有序的形式感。砖排列可以以直线型路径,也可以折型路径,如董豫赣设计的“清水会馆”、“红砖美术馆”等,砖不单解决了承重问题,还能改变其砌筑方式丰富建筑立面效果。

砖组合形式灵活,既有线性砌筑(电脑技术可实现砖线性的可能)的可能性,也可对砌筑方式做了创新处理,如漏空、砍半砖和凹凸砖交替使用和叠涩转角等等。

3.砖的空间特性

空间是抽象的,但界定空间的材质并不抽象。以砖材料创造的空间界面,其多种形态为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图4,这些作品有如下表现,对比与变化、衔接与过渡、层次与渗透、开放与封闭。

砖赋予建筑空间的韵律、节奏、秩序等美感。如图5董豫赣的红砖美术馆的建筑,砖错位、变异、重复,与界面有机结合运用,充分表达空间形态结构的美感,同时也是“有意味” 的形式。

砖作品研究的分类

1. 建筑师以砖构筑空间形态及其形式的表现

19世纪末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i Cornet),设计巴特罗公寓内部,首创超想象力的砌筑方式,以深浅不同的蓝色瓷砖拼贴深海般的天井。现今西班牙的居埃尔公园,由高迪设计的台阶、喷水池、市场、广场、走廊等,用了许多碎瓷砖片镶嵌,艺术感强烈,华丽而浪漫。

维纳艮的砖筑奖作品,弯曲线型地砌砖,变化生动地表现建筑的空间形态。

董豫赣设计的红砖美术馆,以红砖为原素,排列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序列感,融合人当地环境,有特色地展示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形态。

2012年普利策建筑奖的获得者王澍,他设计的中国美术学校学院的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等作品,选用大量废旧砖瓦,砌筑体现了这些材质对不强烈,排布得均衡而不对称、有韵律。如图8, 运用铺砖凹凸的质特显砖墙的文化底蕴,更注重材料所承托的历史与地域精神。他采用这些材料表达出建筑或装置作品的内涵,由内而外体现作品的历史性,唤起人们的回忆。

2.艺术家以砖与其他材料的表现

砖既可以独自创作,也能结合木材、金属、树脂、玻璃等材质混搭。砖能再现传统,也能体现时尚前卫。

雅克.考夫曼的《躯体和灵魂》,由砖和玻璃交结而成。作品通过粗犷的砖与细腻的玻璃两种极端的材质碰撞,探讨死亡时身体和灵魂分离那瞬间的情形,以此纪念法瑞战争,哀悼阵亡的灵魂。雅克.考夫曼作品《罐》(250*80CM,托里诺美术馆(意大利)2002年,三色砖),是由砖与砖互相堆集,用水泥、泥土或胶水固定它们,制成一个实心或空心,开放或封闭的“身体”,然后用切石机或喷砂机腐蚀它们的外形。它不仅仅是利用砖做个造型那么简单,而是更多是营造出禅意的语境。而一般艺术家的类似作品,如国内雕塑家戴耘以砖媒材创作的《砖系列》作品,是以青、红砖为原材料堆集、打磨,用以摹写静物等,这些作品更多地只能体现作者运用砖的媒材去制作工艺品的机敏。

中国陶艺家陆斌,也对砖材料关注,《砖木系列》,外观上强调形式感,通过材料的排列组合,内含着强烈的人文思想。作为深受文革影响的一代人,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究,作品超越了技术本身,转向文化精神层面的批判性思考。陆斌偶然中获得一种可以导致作品解体的技术,他创作的《大悲咒》装置、影像作品,选用了佛塔、佛经文献、青花器皿等文化符号,让其逐渐破碎并记录整个坍塌过程,表现了历史模糊,信仰丢失,文化无所归属感的现状。

第8届国际黏土及玻璃电影节“文化遗产大奖”获得者的谭红宇教授,她也潜心研究砖材料多年。2014年上海双年展出的《云》,以砖为媒材,用厚重的陶土材料模拟轻盈变化的云,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工艺与当代观念的接轨。对比她早期的《族群》、《岛屿》等作品,那些卵形的团块、灵动展开的错落有致的空间、彰显生命力的形态,现在通过朴实无华的砖,更直率更有力地再现出来。

以砖为媒材的创作探索与实践

柳宗悦曾说:创造是不能否定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 笔者的毕设创作过程中,以砖为媒材,用开放的心态去吸纳前人采用的技法或观念,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可能性。

1.创作构思与方案探索

砖的剖面能呈现砖烧制过程的质变,视觉效果很美。砖的剖面就如人的指纹,每块都不一样。而剖切方式的不同,又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如锯开的形状比较规整,更能体现纹理本身的美,劈开的凹凸不平,立体感很强。

砖条的断面,裸露着自然的朴实、泥土色彩混合的层次感和泥土烧制后的岁月痕迹。笔者创作方案以砖条的断面为切入点,尝试以下创意挖掘。一、关注材料的文化符号的记忆与传承;二、空间的点缀、意境的营造;三、废旧材料的循环使用等。初步的方案如下图。

2.方案的深化与实践

根据上阶段总结的信息,进入了具象化、实体化的创作阶段。

砖的排列可以以直线型路径,也可以折线型路径。砖语创作过程中,笔者尝试以下的砖排列方式。

砖条组合方式的创意点,有着多种的方法,既可以直性型,也可以曲线型,还可以综合形式去表达。多种方式组合的创作界面序列感强、生动而变化多样。平铺、起坡等艺术形态,创造不一样的视觉,让人耳目一新。

砖不单解决了承重问题,还能改变其砌筑方式丰富作品的立面效果。不同的界面组合,产生不一样的空间。

在制作实际过程中,遇到切割工艺、材料截取范围选择、组合形态粘合工艺等挑战。笔者尝试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做不同的试验。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也请教一些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他们的技术和意见给这个课题研究很大的帮助,希望后期能将成果换成商业设计。

3.创作效果展示

通过对筛选出来的方案不对推敲、深化、试验、成品制作,改进完善等工序,最终以实物呈现在大家面前。

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中国所有建筑体表面都贴瓷片砖的现象,让我们进行反思。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城市建设一味地简单复制,新兴的城市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笔者从城市出发,以解构的视觉观察,分析我们生活的城市,从中提取元素,完成《盒子系列》作品。这系列作品形态简洁,丰富的砖条断面恰到好处传达材料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寻回城市记忆,勾起我们对生态、环保更深层的认知。

在不改变砖的性质前提下,用创新的方式将其再利用,保留着材料岁月的痕迹,传达其文化符号的记忆和故事,并达到被废弃回收资源升级改造的设计理念。

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砖语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分析研究,阐述了这次课题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和内容等方面。其次,对砖这种材料的表现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砖的物理特性、可塑程度、序列感和空间感强等展开了探索研究。再次,通过砖这种材料的语言,分析了其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构筑器物、构筑空间等展开了研究分析,为后期的砖语设计实践设下了很好的基础和借鉴思路。最后,笔者砖材料进行了创作。秉承创新材料及工艺与实验精神契合的法则,以砖为主体的跨材料、跨形式的可能性探索及研究。研究成果展现了砖的丰富语言。在不改变砖的性质前提下,以砖为媒材,解放其作为传统材料的阶级性限制,赋之以新的组合方式,产生跨材料跨文化的设计和空间形态作品。

本次“砖语”研究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而详细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方面。在后续研究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大量深度研究、广度的创作,从而进一步完善本次“砖语”课题研究。

(作者单位: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媒材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徐冰作品选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