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5-05-30王福旺
王福旺
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告诉人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唱好“四步曲”,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在作文教学上出实效。
一、体验真生活,以小见大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教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教师一味地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组织实践活动后再让学生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踏青春游,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等等。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二、取消作文本,个性张扬激作文
学生对作文的反感往往不是直接外显的,而是把作文的载体——作文本作为发泄的对象,要么潦草应付,要么干脆不写,以诸如“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等理由搪塞。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学生随便用什么本子写的文章总比在作文本上写的好。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吗?不是。是作文本这种外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取消“清一色”的作文本,不对作文本做统一的规定,倡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笔记本写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做这方面的实验,除了不对作文本做统一要求外,还可以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比如,做一个精美的封面,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等。学生的作文本个个不同,插图风格迥异,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子。如,“花季心情”“心灵对话”等。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刊首寄语”,写的文采斐然。同时,要让学生放胆表达。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作文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与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三、激活竞争力,你追我赶比作文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缺少成功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一比高下的局面。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的渴望,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发学生竞争活力的关键。引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作文发表,或在班内、或在校园里、或在报刊杂志上;再比如,开展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整理作品集等活动。
坚持在每节语文课前为学生读作文,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把每次日记、随笔、作文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拿到课前来读上三四篇,并予以中肯的评价。这样,学生马上就会行动起来,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能让教师读给大家听,结果是下节课立即就出现更多好的作品。另外,每学期期末,还可以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作品在班内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而且学生的潜力会得到较好的挖掘。
四、批改多样化,团结协作帮作文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教师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教师及时认真的批改及在作文批语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大多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不妨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即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事实证明,教师的批语远没有同学的批语吸引力大。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找同学批阅,也会主动为其他同学秕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作文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