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本自然美”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015-05-30马存海
马存海
所谓文本自然美,就是在语文课文的文本中,所包含的最原始最纯粹的美感,这种自然的美感也是一篇好的文本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之一,有效利用文本本身的自然之美,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阅读感悟更丰富。文本自然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也能培养他们的耐性,让他们在对待长课文时不再一味觉得字多无聊,而是会投入进去寻找它的美感。
这种美感如果运用在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在投入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将对“文本自然美”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个层次。由于文本的自然之美本身就是体现在其对景物,静物,风貌,人文的描写以及抒情、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上,相比文本的其他特色,它更适合与要求拥有丰富的感情的朗读教学结合,只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相结合,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培养。
一、运用“文本自然美”中的传统美感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所谓传统美感,就是文本自然美中所包含的特有民俗风情所呈现出来的美感,由于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地区气候、差异、民风民俗、甚至方言、都体现出各个方面的发展差异与不同,而作者将这些发展中流传下来的传统,用文字予以记录描述,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美感,既文本自然美中的传统美感。
由于民风民俗等多为欢乐的节日,这类文本的朗读过程中,也多要求学生语言欢快,言辞干练,教师要针对文章的感情走向对学生做出不同的引导,并要求学生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感情投入到朗诵中。
就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来说,这篇课文是由大诗人苏轼在家人团聚的中秋节由于不能和弟弟团聚,从而产生思乡、思亲情绪而所做的一首古词。它的第一句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是一句很明显的比喻与抒情,通过将青天比喻为朋友,举杯问其“何时有明月”来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与不拘一格的豪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蔡琴的同名音乐《明月几时有》来酝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想象,然后通过富有感情的亲身范读,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本身所带来的那种由中秋赏月的浪漫豪情转为思乡念弟7年未见惆怅的自然美感中。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则他们在进入自我朗读时,就会很自然地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情融入到朗读中,从而达到对他们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的作用。
二、运用“文本自然美”中的风景美感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往今来凡是大作家没有不爱旅游的,李白登高一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千古佳话,我国的风景由于四季的区分,许多地方的风景自成特色,比如在著名的赏樱盛景之地,若漫步于樱花园中,为其潇潇落花,玲珑粉瓣做文一篇,则正是体现了文本自然美中的风景美感。
与传统美感不同,风景美感多安宁舒适,且多比喻排比,抒情为主,重在将那种被优美景物所震撼的宁静之美,传达于阅读文本,朗读文本的每一个人。达到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对文字的想象之间还原作者作文时的所见所感。
就拿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来说,它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就是一种结合了比喻的抒情描写,作者将恼人的细雨比喻为牛牦,花针,细丝,一下子就让春季里惹人不快的梅雨季节生动鲜活了起来,又通过后面“树叶绿了,小草青了,黄昏灯光中安宁的夜”等田园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描述,就好像在人们的脑海中缓缓展开了一副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画卷一般。而学生则正是要将自己脑海中的这幅画卷,通过朗读这一过程,展现于别人眼前,教师可以通过分组交流的模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一人阅读,多人评析的方式,来找出每一位学生朗读中感情抒发的优缺点与不足,来达到在交流中真正将自己的感情与文本的美感在朗读过程中水乳交融,真正抒发。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获得了有效提升。
三、运用“文本自然美”中的押韵美感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押韵,是文本自然美中独特体现于古诗词中的一种美感,是一组句子中同一种声调的字集中体现于句尾,在朗读中体现出的一种韵律表现,就如同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霜,月,乡,通过同声调字的押韵朗读,能使古诗在朗读中更朗朗上口更押韵。
古诗词的文本自然美不同于其他文本,它的美感包含于精简的词字凝练中,不仅需要学生整体阅读还需要学生对个体字词的运用进行领悟,就拿《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一课来说,它作为一首传统宋词,取自西江月的词牌,诗人用词洒落跳脱,整首词一眼观之就能体现出一种轻快。七八个,两三点,这些量词的运用更是显出一种轻松。词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正隐居于上饶黄沙岭,也反映出诗人当时的惬意生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词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在作词时的感觉,“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时,则更要以语言体现出那种柳暗花明的惊喜感,然后配合平仄押韵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演绎出诗人隐居世外的轻快感。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这首词的朗读中,每一个学生都将是词人,则学生自然能够在对古词意向的想象中将感情融入到阅读中。
总之,运用“文本自然美”来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主要还是意在利用文本本身的存在对学生的感情进行渲染,吸引他们投入,从而在朗诵中对文本情感做到更丰富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