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顺应模式在幽默小说语言中的运用

2015-05-30胡治艳

东方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关联

胡治艳

【摘要】关联—顺应模式以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为基础,将理论解释和应用描述结合起来,发扬了二者的长处。通过详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新模式以关联为目的,以选择顺应为手段,围绕语境假设展开分析,使得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从而达到交际者的最终目的。在理解幽默小说语言这一交际形式中,作者写幽默小说的过程就是作者如何选择语言策略,怎样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达到幽默的效果;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作者语言和理解作者幽默意图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交际的哪一方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思维和解析,这一模式对语言的表述和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顺应;选择过程;幽默小说;交际意图

一、关联—顺应模式简介

关联理论(RT)与顺应理论(AT)都是近三十年来关于语用学的新研究,都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交际和语言的使用做出了全面的解释。杨平博士在2001年发表的《关联—顺应模式》[1]中详细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缺点,组成了一个新模式,即关联—顺应模式。由于关联理论对其理论本身解释系统,但具体到语言使用规律上就不能言尽其祥了。顺应论对语境和具体使用规则的叙述十分充分,这一点恰好弥补了关联理论的不足。因此,关联—顺应模式旨在将二者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另辟蹊径,该模式的产生为语用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联—顺应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针对这个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涉及各个领域。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有陈春华[2]和冉永平[3]等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陈春华对比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杨平博士一样,他也发现两个理论的理论框架相似,区别就在关联理论不易于实际运用,而顺应论则正好相反。冉永平通过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得出了不同的模式应用过程。后来的研究尤其是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是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分析语篇、分析不同语体的实践中去,如对委婉语的解读(陈敏[4]),在翻译方面的应用(林丽云[5]),对法庭提问用语的分析(刘岚[6]),对幽默语言及隐喻的研究(申佃美[7],李成华[8])等。

二、关联—顺应模式再分析

综观前辈的理论与分析,笔者尝试进一步对关联—顺应模式进行分析,发掘关联与顺应的深层关系,以期对其应用产生更好的指导作用。关联理论将关联性定义为新信息和已有信息间的关系[9],其中新信息必定能产生语境效果,已有信息就指现有语境假设。因此,关联性实际上就是语境效果的体现,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语境假设、加强现有语境假设、或者排除现有语境假设。但是,不管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还是排除现有语境假设都会产生新的语境含义,也就是说新的语境暗含产生的方式就是加强或者排除现有语境假设。在关联性定义的基础上,关联理论又具体区分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关系,指出最佳关联是人类交际的关键。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对语境与选择的描述与关联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交际双方要作出相应语言的选择必定会导致出新的场合出现(如产生出会话含意)或者使原先的语言选择失效[10]。这其实可以与关联性的特征相对应,即选择顺应的结果加强语境假设从而产生新的语境含义,或者与语境假设相反从而否定或减弱原来的语境假设。

以上分析表明顺应性和关联性的结果都是产生语境含义,只是这个含义有时是对原有语境假设的肯定或者加强,有时是对原有语境假设的否定或减弱。在宏观方面,关联性主要说明新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系,顺应性更具微观特色,侧重从心理、社交、客观世界等方面着手分析。关联性是总体观点,而顺应性则是方法论。因此,在交际者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关联为总的指导思想,把选择与顺应应用到具体的分析中去。从动态顺应的过程可以看到,语言的选择就是交际双方顺应语境所进行的心理活动。结合关联理论,顺应是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语境的选择是从无限的可能性中做出的,但同时又受到关联性的制约,即所选择的语境必须是以关联为取向的。选择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性,顺应的结果是找到最佳关联,因此,顺应并不是结果,而是属于选择的过程。关联性以加强或减弱语境假设来衡量,顺应性则要解决交际信息是从哪些方面来加强或减弱语境假设的。以上分析使得关联与顺应的关系更加明确,这个新模式以关联为目的,以选择顺应为手段,围绕语境假设展开分析,使得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从而达到交际者的最终目的。

三、关联—顺应模式在幽默小说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在幽默小说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中,交际的发起者就是小说的作者,交际接收者是读者。交际双方没有互动,只有作者一方以书面语言形式向所有潜在的读者讲述故事,读者接收这些信息并在大脑中形成某些理解。作者写幽默小说的过程就是作者如何选择语言策略,怎样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达到幽默的效果;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作者语言和理解作者幽默意图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交际的哪一方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思维和解析。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论述关联—顺应模式是如何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起作用的。

A dead leaf fell in Soapys lap.That was Jack Frosts card.Jack is kind to the regular denizens of Madison Square...

这段文字节选自欧·亨利著名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开篇部分,作者运用了拟人与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冬季到来之前的天气变化。如果不熟悉英语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把枯叶比作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因为弗洛斯特(frost)这个姓在英语中是霜的含义,它既代表了寒冷又不乏诙谐的含义,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定下了轻松幽默的基调,所以作者选择这样的用语实在是一举两得。作者写作时用的英语,目标读者也是懂英语的人群,因此,他正是结合了自己的目的和对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预测进行了这样的语言选择。作者要想使小说与幽默关联,就不能用直白的语言直接陈述事实,他一定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从读者方面来分析,当看到语言表述枯叶与杰克·弗洛斯特这个名字时,读者并不觉得两者有什么相关的地方,但是由于阅读之前的关联假设,即假设所有小说中的文字都是值得阅读的并且是作者所能想到的最佳表述,读者会继续努力寻找其中的关联,那么这种努力就延伸至认知语境中去,从读者所拥有的百科知识中去选择,最后选定这里的关联性只有放在天气变冷这个条件下才产生语境含义,因此,读者就选择将枯叶掉落与霜降联系起来,明白作者表达的是冬天来临的含义,但是读者在所有语境假设中去选择与顺应的结果不仅是为了理解作者的字面意义,还有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也就是营造氛围,传递幽默。

下面请看这篇名著中的另外一个例子:

As Caesar had his Brutus,every bed of charity must have its toll of a bath,every loaf of bread its compensation of a private and personal inquisition.

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人物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前半句只是点到了凯撒和布鲁图,后半句的话题随即转到慈善机构和一份面包上来,前后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事物却包含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如果中国读者不了解古罗马的历史,根据句子的后半部分就只能推测出凯撒和布鲁图的关系不好,要想完全理解这里的含义必然要熟悉这两个历史人物。凯撒大帝是古罗马的最高统帅和独裁者,他造就了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最后他被国内的共和派贵族刺杀。布鲁图是古罗马的贵族派政治家,起初得到凯撒的提携与照顾,是凯撒的好友,然而,由于后来意见不一,他成了刺杀凯撒的主谋。作者把凯撒和布鲁图之间的敌友关系与索比和慈善机构的关系相比较,借用历史人物的矛盾关系指出慈善机构虽好,但是也有不利的方面,正因为这样,索比才不能去寻求帮助。作者在写作时不能直接明说看起来有利的事情却也会导致悲剧的结局,那样就不能突出索比看似不合逻辑的选择其实是充满了无奈与辛酸。作者写作时预见到读者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过程,于是将历史人物拿来比较,将重要严肃的历史典故与不值一提的流浪汉生活相对比,产生巨大的反差,使得读者在理解索比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即通过幽默对比,讽刺当时社会的慈善制度,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悲凉。

从关联—顺应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句子的关键就在于两个历史人物和索比去慈善机构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这是毫不相关的,但是既然作者这样安排句子结构,那么关联性就必然存在,读者寻找关联性时付出的努力越多,得到的语境效果就越丰富。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认知语境去选择顺应这里的人物关系,在严肃的历史事件和流浪汉的选择之间进行比较,得出凡事有利必有弊的结论,同时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即作者幽默和讽刺的目的。

四、结语

关联—顺应模式以关联为目的,以选择顺应为手段,围绕语境假设展开分析,它也为小说语言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从这个新模式的视角观察小说作者和读者构思和分析语言的过程,作者写幽默小说就是在选择语言策略,怎样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达到幽默的效果;读者阅读小说就是在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作者语言和理解作者幽默意图。所以,不论是交际的哪一方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思维和解析,这个模式对语言的表述和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

[2]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2),93-97.

[3]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2),22-33.

[4]陈敏.关联—顺应视角下的委婉语[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5),98-100.

[5]林丽云.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商务英语翻译[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刘岚.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关联理论分析[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申佃美.幽默话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1,(4),32-33.

[8]李成华.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5,86-89.

[10]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mold,1999,148-149.

论文所属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C-R-A模式的英语听力策略研究》(编号:2014-QN-598)。

猜你喜欢

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新制度关联、组织控制与社会组织的倡导行为
奇趣搭配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基于广义关联聚类图的分层关联多目标跟踪
智趣
探讨藏医学与因明学之间的关联
论关联词语的关联强度与层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