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小学生进行“全天候阅读”的实践探索

2015-05-30商兰君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小学生

商兰君

【摘 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这个人的终生成就和发展。近几年,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天的早晨、课堂、中午、傍晚这三个时间段,引导学生开展古文阅读、文本导读、美文诵读、故事阅读的“全天候阅读”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生;全天候阅读;实践探索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据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这个人的终生成就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品位的培养,提倡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光靠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拓展小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成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近几年,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天的早晨、课堂、中午、傍晚这三个时间段,引导学生开展古文阅读、文本导读、美文诵读、故事阅读的“全天候阅读”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早晨——古文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我们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天早上七点半,班级里总是会传来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些读书声与其它班级不同,同学们读的是“学而时习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之初,性本善……”等古文经典名篇、名段。这就是我引导学生开展的“全天候阅读”的第一个活动——相约七点半,阅读古文经典。

古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沃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表明,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够有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因此,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晨间开展经典古诗文阅读。由于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再加上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古诗文阅读的作用,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指导的。

1.诗词比读。对比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对比阅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相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同类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分析能力,点燃创新能力。因此,在“相约七点半,阅读古文经典”中,我采取的第一种形式是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比读。例如,可以把《渭城曲》、《别董大》这两首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熟读以后会发现这三首古诗都属于送别诗,但同样是送别诗,却有不同。同学们经过细细品位,能够发现《渭城曲》是以乐景写悲情,《别董大》是以悲景写豪情。然后,让学生去细品这两首古诗的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他们的阅读眼界就开阔了,阅读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发散。

2.古文接读。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文,具有阅读时朗朗上口的特点,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记、去背,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诵读疲劳”,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这一种“诵读疲劳”,实践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古文接读的形式。所谓古文接读,就是选定某一古文名篇,然后对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处理,供不同组的学生进行诵读。当学生通过诵读熟练地掌握自己分配到的古文段落以后,再在七点半进行古文的分组接读。这样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并且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创设古文诵读氛围,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名著“扮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留下了许多的名著,这一些古典名著的篇幅比较长,而小学生的阅读积极还是不丰富的。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实践中我采取了“扮读”的形式。“扮读”就是让学生根据古典名著的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的阅读形式,这一种形式正是因为迎合了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因此深受他们的喜欢。例如,对于《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内容,采取分角色扮读的方式,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孙悟空的机智,唐僧的迂腐,白骨精的狡猾,从而对名著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深刻的感知与体验。

二、课堂——文本导读,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课依然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我主要对学生进行课文导读,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抓“重点”。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导学应紧跟文本重点,以对“重点”的研究为基础,有机地展开对文本的教学。教学设计要以“重点”为圆心,再慢慢向边缘扩展,在把握住阅读学习延展性的同时不忘其整体性,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以抓住“天堂”这一重点内容进行学习,提问:鸟的天堂的哪里?这里为什么被作者称之为鸟的天堂?……通过对重点的把握,加深学生文本阅读的有效性。

2.掘“特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本内容的选择是非常有特点的,这种特点甚至可以具体到每篇课文。教师在进行导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每篇课文的特点,在把握“特点”的基础上,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文本导读。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相关的“黄山奇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描写“黄山奇石”的段落,比一比每一个段落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作描写时都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写作方法能够让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3.攻“难点”。在阅读学习中,同学们往往对容易理解的地方感兴趣,而对生涩难懂的字句有厌倦情绪,但是,阅读学习并不是对部分课文的学习,而是对整个课文的理解掌握,只有在全面学习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学到文本传达的精髓。这时就需要老师将学生的“阅读难点”提出来,一一攻破学习。并且,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难点”所在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课文《梅花魂》时,有的同学对“为什么要以‘梅花魂为题”感到迷惑,我在进行导读时,充分考虑同学们理解的难点所在,一一解剖分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以“梅花魂”为题的文本深意。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通过对“重点”的掌握、“特点”发展 和“难点”的突破,使自己在进行导读的过程中,能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文本内容,让阅读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学习效果。

三、午间——美文诵读,进行朗读训练

为了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午间时我让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简短的文章,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美文诵读的过程中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1.在诵读中渲染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据研究表明,在语文教学中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其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读。文学作品都是承载“美”的载体,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在诵读中渲染美,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在读中消化吸收。

因此,利用午间时分,我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美文,让学生进行诵读。为了避免单一朗读的枯燥,我根据文本实际给学生设计了大声读、小声读、分组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这样,在不拘一格的朗读形式下,学生读出了文本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得到了有效提高。

2.在诵读中欣赏美。一篇美文就是一个美的整体,在美文中,文本的意境是作者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因此,有的美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感悟。因此,在美文诵读时通过诵读能够充分让学生欣赏文本的美。

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时,我经常用动听的语言来描绘美文中的景象,从而促进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村美景的向往;经常用深情的语气来渲染美文中的情感,从而触发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情感……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欣赏美。

3.在诵读中再现美。我给学生提供的美文一般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为了让学生充分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的这一种内在特性,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

例如,在学生进行了美文诵读以后,我经常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开展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一些活动内化文本,并且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傍晚——故事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对于故事,小学生是十分喜爱的。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征,在“全天候”阅读的第四个板块,我设计了“阅读经典故事”这一内容,以此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处于不完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内容中精彩绝伦的故事。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抓住学生喜欢故事这一特点,充分运用那些带有强烈故事性的读物作为阅读材料,激发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以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故事的阅读的:林冲生性耿直,武艺高强,曾是堂堂的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同学们在我的问题指引下,一下子就被“林冲”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中与林冲这一人物有关的《林冲误入白虎堂》、《林冲风雪山神庙》等章节,学生自然乐意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在这一个故事的引领下,还萌发了了解整个故事的欲望,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投入到了对经典名著《水浒传》的阅读中来。

通过运用故事来牵引学生阅读,不仅能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同时,因为学生自己的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效果自然奇好。同时,故事中那些善良、正直、积极向上的形象也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内心。

2.巧用故事系列,拓展阅读视野。有效的课外阅读应该是系列性的,通过系列性的阅读,学生才能拓展课外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从而实现高效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中要巧用故事系列,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阅读视野。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家故事100个》的阅读时,我给同学们做了这样的安排:①仔细阅读《科学家故事100个》,并挑出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精读。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描写,找到他们并和同学交流学习。③在读完整本书后,大家有什么感想,故事里的人和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简单描述一下。④书中的科学家们有科学天赋并热爱科学,科学是他们的梦想也是事业。那么,你们有梦想吗?你们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简单描写一下。

通过系列性的故事,能很好地兼顾到学生的喜好,同时也能在系列中完善学生对全书的理解,真正达到课外阅读的宽度与深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全天候阅读”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有效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文本阅读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尚永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思考.教育革新,2010,(11)

[2]陈芳芳.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新课程(下),2012,(08)

[3]丁伟勤.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初探.快乐阅读,2012,(14)

[4]范秀丽.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初探.学校管理,2012,(03)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我是小学生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