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综合的美术教育研究

2015-05-30李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介入本土文化美术教育

摘 要:教育是要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在当今社会,这本身也是由教育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我们要学会利用综合探索这一模块,使我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所以融合和介入各级学科,统筹规划的能力,对于美术教师更是一个新的挑战,自主学习更是要占主导地位。我们应关注身边的美术遗产,宣传我们本土的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学会知识体系之间串联,贴近大众生活并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关键词:介入;融合;本土文化;美术教育

所谓介入与融合,即需要我们跨越学科门类,融汇贯通知识之间的逻辑问题,仔细探讨教育本身的属性。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生命体系,在满足物质需求之时,更是需要精神文明,而教育或许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载体。艾斯纳曾经指出,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八项主要认知能力。1.帮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生关注细节变化;3.使学生学会多元化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在行为过程中改变目标的变通能力;5.培养学生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发挥个人判断力的能力;6.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资源;7.培养学生在一定媒介材料限制下的表现能力;8.培养学生从美学角度观看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认知价值非常丰富。

普通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探索”分为三个层次,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术与现实相联系。视觉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多的是局限于图像和新媒体的展示。下面我们通过文献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

中小学教育应该更多地展示图像背后的哲学道理,进行跨学科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以使我们的美术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周春花副教授的《跨界与融通》一书基于议题式美术教育研究中,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了阐述这一问题。这对于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学习有重要借鉴作用,令人折服。周春花副教授做学术问题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广大学生学习的。这里提出了一个议题式美术教育,要知道我们的美术教育实际上就是视觉文化的一种,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反复地刺激学生,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多地希望孩子快乐学习,美术作业能在课堂做完最好。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视觉文化也在不断丰富。首都师范大学的房斐的硕士论文《摄影摄像模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张将摄影和美术课程相结合是可行的,这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对摄影知识一定要非常了解,以及安排课堂活动时也要注意到可操作性。在他的课堂中更多的是介入了新媒体的应用。在这篇硕士论文中几个案例非常好,如创意自拍照与语文学科相结合,通过法国数码艺术家对格罗索的艺术作品进行大胆创新,突出了获取图像这一重要特性等。创新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自己具体操作,并且进行改良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想思考。摄影摄像也是设计应用中一个及其重要的媒介,这样一方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也学习到摄影知识。美术授课对象是青春期的学生,对自己极其自恋。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鸟笼逻辑,以A-L-M模式构建多重体验,体现的是美术鉴赏-生活-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和条件。我们要仔细研究美术发展脉络,这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对于经典名画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对美术史要有所了解。其中也会提到公共艺术,将书本上浅显的二维图像体现在公共艺术之中,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教师不要怕介入,介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打破传统,只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就能做好教学分析和实际操作,统筹规划整堂课。要始终坚持视觉研究、摄影的技术、概念和实践,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批判性分析,历史的及其他的历史背景研究,反思其价值及美学的探索,进行创造性的自我表达。以上这几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要我们规划好各自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抓住课堂难点和重点。知识脉络间的衔接也要非常注意。

因为笔者学习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在这里多谈下工业设计和视觉文化的关系。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以功能性造型方式为中心的工业设计构建了人们日常生活关于产品的景观世界,产品视觉性成为一个最本质的概念。产品视觉性的表层结构指向产品可视化的外观,包括形状、色彩、质感等,既要体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也要体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工业设计的视觉转向预示着产品需要为视觉注入一些新的内容,视觉将成为“新感性”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与“新感性”共同来引领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我们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的。尹少淳先生,美术教育的内容不能无限地扩大,“一定要有分寸,不用将人家的东西也往自己的囊中扒……将属于音乐、戏剧、舞蹈的东西还给人家。”运用批判性理论和批判性教学法,学校美术教育需在以往“培养审美能力”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增强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的目标。同时掌握四种能力;第一,视觉感知能力;第二,视觉审美能力;第三,视觉解读能力;第四,视觉表达能力。

对于现如今归属感日渐消逝的现代人而言,对自身的本土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了。而对于一个生活在徽州文化中的笔者而言,也只是依稀记得童年的黟县的青砖灰瓦。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没有很好的防范意识,始终没有坚定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汤姆·安德森的《为生活而艺术》一书中,福莱德威尔逊的装置艺术以及重新构建历史故事一节,主要观念是人们可以发掘,公布并考察傳统文化价值。我始终认为艺术馆,博物馆是学习中一个重要载体。每个省市都有博物馆,教师在导入课程时可以问学生,你认为本土的博物馆用途是什么,是谁决定博物馆展出的内容的,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标准来为艺术博物馆选择作品……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了本土文化,让学生对自身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应鼓励学生在博物馆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如何把生活品和艺术品进行分类,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回到学校以集体的形式总结汇报。不要小看分组学习,这个是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体现。课堂作业形式一定要结合今天所参观的艺术品进行创作,不一定是装置艺术,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的作业形式我们可以是学校展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要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实际是对本土文化知识进行梳理系统的过程,我们要备好教案,以及预测在本堂课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早做好准备。这其中重点是要有创造性,不断吸取视觉文化和新技术。我们必须准确定位,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文性,本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项瑰宝,我们结合新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学生可以设计本土的名胜古迹旅游路线,或做一项户外体验式教学,总之,展示成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游戏、演出、展览都是可以的。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我们身边的美术遗产问题,建筑艺术欣赏这一项也是极其空缺的,建筑作为一级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对于这一模块所做的研究真的是大不如前。以海南的三月三节日,在昌江和琼中,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结合本土文化的高校课程开发,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以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是极好的,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在本土文化的讲授中,要能结合美学与哲学话题也是极好的。这样可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方面我们的邻国做得非常好,他们上地理课,老师就真地带他们来到死火山口附近,让学生在户外真真切切地体验学习,我认为这是书本所不及的。我们也要逐步打破瓶颈,教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课标对于本土文化是有一番解读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我们只有不断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周春花.跨界与融通——“基于议题式”美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2] [美]汤姆·安德森.为生活而艺术[M].马菁汝,刘楠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李甲,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介入本土文化美术教育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