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任性
2015-05-30彭顼昕
彭顼昕
前几天老公单位聚会,遇到老公的同事夫妇,一对非常用心带孩子的夫妻,有一个很可爱的一岁多的儿子,妻子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现在不到两岁就已经学会在妈妈面前很放肆,在其他人面前比较收敛?那么用心地带孩子,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发现孩子很多时候对自己的态度比较差,妈妈心里很不解,很失落,甚至会有些生气吧?
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我们把最坏的一面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我们的文化倾向于维护长幼尊卑,也容易把撒在亲人那里的怒火理解为,这是因为亲人好欺负,不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行为离开自己。单就道德的方面来评价,这个确实没有错。只是,对任性的说教和指责,很少会起到正向的作用,被指责的人,不是愤愤不平,就是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差劲,这样的效果,其实也是发出指责的人不想看到的。
我跟那位一岁多孩子的妈妈是这样说的,孩子之所以会在别人那里很乖,在你面前会放肆,是因为在你这里感觉安全。发展心理学上有个主流观点是,小孩子刚刚出生时,是没有个人界限感的,不知道我和世界、我和他人是有区别的。不会控制自己躯体的婴儿偶尔挥动胳膊打到自己的头,还会不理解,以为自己被攻击了,哇哇大哭。
最初孩子没有我和妈妈的概念,也无法把妈妈跟其他人分辨开来,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发现,我跟周围的人不是一体的,周围的人也各不相同,这个时候孩子会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有什么差异,并变得更亲近妈妈一些,从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会开始认生。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就能充分体会到,不同的人对待他的态度不一样。慢慢地孩子还会发现,不同的人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要求和期待不一样,比如跟爸爸一起也许不能被抱着走路,提出要求也可能不会被答应,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时也许就一直自己走,显得独立而勇敢,跟爸爸一起走到妈妈身边时,一直因为感受到爸爸的态度而没有提出“抱抱”要求的孩子,也许就会马上跟妈妈说“抱抱”。妈妈也许会说“跟你爸爸一起就知道疯玩,到我身边就要抱了。”其实是孩子知道,跟爸爸一起不能得到在妈妈那里得到的拥抱和温存,但可以玩得很刺激;跟妈妈一起不像跟爸爸一起那样好玩,危险动作都会被阻止,但在妈妈这里有很多的拥抱和温存。
孩子学会了自然地在不同的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行为,去不同的人那里寻求不同的需求满足,这从孩子的发展来看是有益的进步,是健康的,就像大人懂得根据时机和场合去调整自己的言行一样。
到孩子更大一些,进入幼儿园或者白天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的时候,妈妈们也许会发现,孩子在自己面前,短时间内负面情绪似乎变得更多了。幼儿园老师、老人家和保姆会告诉你“一切都好啊,吃饱喝足了啊,很听话啊”,然后孩子交到你手上,就是各种哭闹,不讲道理。有妈妈甚至以此为理由判断老师才能带好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全托。其实这是孩子知道妈妈不在身边,感觉不那么安全,所以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要求,压抑自己的感受,去适应另外一个教养人,但收敛和克制并不代表孩子的需求也会被压制下去,到孩子再次看到妈妈时,孩子就会去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要求妈妈去满足他的需求。而孩子还没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妈妈我今天受委屈了,我需要你安慰我。”“妈妈我觉得很伤心,我想你抱抱我。”这样的说法很多孩子说不出来,所以会选择哭,闹,胡搅蛮缠。
家长可以做的,是倾听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需求,等孩子平静下来,再教教孩子可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认为孩子越小,这个过程家长就越要耐心,接纳孩子的表达,传递对孩子的关爱和信任,这要求家长放下对孩子的评判,把孩子当做一个需要关怀的生命来看待。一个孩子如果“任性”也不被当做不懂事的坏孩子看待,他就能够在成长中感受到家人的信任和关怀,也能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
对大人,或许稍微不一样。很多大人选择在家里对亲人发火,确实也是因为需要释放。除了倾听,家人还需要坦诚地告诉发脾气的人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让发脾气的人学会用不伤人的方法来表达情绪。总的来说,面对这样“任性”的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都比批评来得更“有用”。在此列举一些应对“任性”的孩子和大人的技巧,请大家酌情使用。
对孩子:
1.目光的关注,专注地倾听和陪伴,比语言更重要。
2.有的孩子在很“任性”时需要身体接触,拥抱和抚摸能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有的孩子宁愿你在一旁呆着,不碰他。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3.等孩子稍微平静一些,用语言帮助孩子梳理经历“事情是这样的……”,表达感受“你感觉……”。
4.等孩子完全平静下来(情绪平复,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情况合适(你有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怎么办?我希望妈妈怎么办?如果希望教孩子一些方法、技巧和规矩,这是很好的时机。
对大人:
面对不那么激烈的“任性”表达,请参考对孩子的第1~4步。
面对很激烈的“任性”表达,请在对孩子的1~4步之前,加上一个“沉默”或“暂停”时间,让发脾气的人先释放一下。
面对让你难以接受感觉自尊受挫的“任性”表达,请在对孩子的1~4步前,表达对方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和感受,比如“你当着其他人的面这么大声地跟我说话,我的耳朵都嗡嗡响了,我很害怕,也觉得很难堪。”如果你有力量跟对方继续对话,就坚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倾听对方,反之,可以等对方情绪平复后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