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燕珉:老年建筑是一门精细活

2015-05-30赵晓兰

晚晴 2015年6期
关键词:住宅设计师养老

赵晓兰

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老年建筑与居住建筑。她关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为他们设计宜居空间。

周燕珉是清华建筑系教授,住宅精细化设计、老年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她就研究专门面向老年人的住宅设计。“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年人加‘建筑就等于老年建筑。养老住宅的设计需要对我国老龄化社会有深切的把握,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生活习惯做科学研究。”她说。

“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周老师都一丝不苟。”周燕珉建筑工作室的成员小姜说,“设计图纸一遍又一遍地改,开发商都很认可了,但周老师还要求拿回来再改。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不做博眼球的设计

“到2050年,每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到时候每个家庭都想雇个保姆来专门伺候老人,恐怕不那么现实,因为整个社会没有足够数量的年轻人。” 周燕珉向记者描绘了老龄化社会的图景,在“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老年建筑”越来越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说到老年建筑,很多人自然想到的是养老院,而周燕珉向记者介绍,政策上将来的养老大致将采取“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院。

从养老机构到普通住宅,小到家中的厨卫设计、装修和整体的布局,大到整个社区规划、公共设施的设计和改造,都是周燕珉的工作范围。和那些追求个性、创意的建筑设计师不同,周燕珉更偏重安全性和实用性。在研究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时,她主张将座椅设计为围合的“L”形,这样利于老人面对面的交流等等。

在老年人的家装设计上,她强调“四通一平”—— 视线通、光线通、路线通、声音通,地面平。她自己为父母打造的一个二居室就颇费了一番心思。一进门的墙上,她安装了一面镜子,“这样有人进门的时候,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人不必起身,透过镜子就可以看到来人。老年建筑的设计并不复杂,关键看你用不用心。”

对老年建筑的研究要追溯到周燕珉在日本生活的7年。1988年,她和丈夫一起远赴日本。在日本的生活经历令她深有感悟。日本的住宅不大,但在人性化的细部设计上很细腻。不止对老人,很多空间、设施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障碍的。周燕珉的孩子在日本出生,当时她一个人带着小孩,可以很方便地出去购物、买菜。公共场合都有母婴室,在那儿给小孩喂奶、换尿布丝毫没有问题。1995年带着孩子回国,到了中国机场,想要上个厕所却把她给难住了。这些促使了她对住宅精细化、无障碍方面的研究。她尤其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甚至失智群体。周燕珉相信,一个社会对这些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心程度,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刚回国的那些年,周燕珉的设计理念没有受到重视。当时的流行之风是做得漂亮、气派、豪华;但同时却做得粗糙,人性化程度差。到近些年,住宅设计才逐渐走向成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政府工程、商业项目找到她,她还参与到政府关于老年地产多项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市场需求凸显,许多地方需要盖老年建筑,但不知道怎么做,她说:“要赶紧把研究做出来,建筑是百年大计,盖出来后出现错误是很大的麻烦。”

设计师一定是社会工作者

“作为建筑设计师,一定先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她说。在主持设计政府的援藏项目—— 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时,她多次到当地考察,关注当地藏民的生活习惯和家中陈设,与当地人深入交流。“居住建筑是一个很深的领域,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美学和民俗传统等,在住宅中都会有所反映。”

在最终的福利院建设中,为满足当地老人喜欢晒太阳的习惯,她在设计中增大了每个房间的窗户,还设置了多个露台和开敞式的廊道;考虑到藏族的传统信仰,她专门留出墙面,以方便老人们在房间内供奉佛像……高原反应令她大病一场,但最终,一座外观漂亮、设计人性化的养老院成为了当地标杆。

在周燕珉工作室,调研就是日常工作之一。每个人都要去老人设施“蹲点”:最常见的,是到某个老人院的护理站待上一天,观察并记录下老人们如何在这里汇聚、交流,有时,他们夜里干脆在老人院住下。深入到生活的细部,在生活中捕捉工作的灵感,在工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周燕珉的生活方式。“设计不光是什么材料、色彩搭配等问题,而要对生活充分重视,对人本身足够了解。”

在周燕珉看来,设计师从来就不是一个脱离群众的职业,更不是什么精英职业,“要干好这行,想的都是琐碎的事,做的都是要走心的活”。

猜你喜欢

住宅设计师养老
小小设计师
Jaffa住宅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养生不是养老
推荐一个设计师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