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与3D技术交互性审美初探
2015-05-30路少伟
摘 要:面对当下低迷的戏曲市场和逐渐流失的戏曲观众,业内人士应该借助一切有利的技术和传播手段对其进行创新型发展。戏曲艺术的美学表现范式与3D电影有诸多相通之处,在潜移默化中凸显彼此的交互性美学风格特征,3D版的《霸王别姬》和《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对3D戏曲电影的最成功的探索。以浅层次的交互性美学规范为滥觞,重铸艺术技术化和科学诗性等新的审美规范。有高科技的融入,戏曲本体特征得到更逼真、更极致的表现。
关键词:戏曲电影;3D技术;交互性;技术诗性
以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为滥觞,就与戏曲联姻,而电影从来就是技术的试金石,新奇的技术植入电影之中,对电影类型和电影美学都是激情澎湃的变革。3D技术是由计算机二维到三维的模拟成像技术的完善而带动发展的。在动画和立体电影制作中,3D技术获得最极致的发挥。3D技术是一种数字立体虚拟技术,借助人两眼生理间距来模拟的成像幻觉。当今流行的3D电影和电视都是借助特殊材质眼镜进行模拟现实,让观众得到类似沉浸感的体验。“虚拟现实强调的是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趣味性或者艺术性等其他要素……其目的是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沉浸感。”[1]显而易见,3D电影技术最核心的三个技术分层是3D数字摄影及处理技术,数字环绕立体音频技术(杜比多声道环绕全景声)和3D银幕和立体眼镜。在整个技术层面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让亲历者进入到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是梦境般的现实,与真实的景观在潜意识里是无异的。3D技术现阶段的发展只是起步。
1 戏曲的3D数字化从创想到现实
中国电影每一次的改革都有戏曲的身影,从1905年的《定军山》到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到2014年第一部高科技的3D版《霸王别姬》,这些或者是完全的拍摄戏曲演出现场,或者是穿插些经典的戏曲表演片段,最终获得震撼的视听效果。显而易见,戏曲从未脱离时代的步伐,和电影的发展一道,在进化中寻找多元的传播模式和美学特征。“交互”英文译作“Interact”,意为互动、交流、沟通、合作。交互就是双向互动的意思。韦博思特认为:“交互是互相行动,执行彼此相反的行动”。这里所涉及的“交互性”是3D数字技术和戏曲艺术的相互影响。
1.1 戏曲与3D数字技术交互融合的可能性
戏曲艺术体征为:音舞性、程式性、虚拟性、叙事性。“音舞性是指戏曲表现形式上的音乐性格和舞蹈性格,即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谈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3]从论述中归纳出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是音乐性和舞蹈性。歌舞是伴随戏曲演出的重要表现手法。“对人和灵长类动物来说,外部新奇刺激最先激发的就是‘看的欲望……用视觉进行探索的内驱力是人和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主要的内驱力。”[4]这种“看”的欲望刺激观众对新奇的画面进行视觉的深度探索。而作为3D数字技术就是对观众的视听感官再次进行“电击”。技术的虚拟优势和戏曲的美学张力交互融合、相互影响,激发了交互性审美的可能性。3D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层面是多角度立体空间全景技术。在这样的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观众处于剧场每个角落都能享受清晰、多维度环绕式的唱腔的体验,这在普通剧场里是绝无可能的。3D技术作为大尺寸银幕和全景声空间立体技术让受众在沉浸体验时获得平等和尊敬。3D技术基本美学符号就是特写镜头和“飞箭式”画面效果。古典戏曲的服饰和脸谱是神秘多姿的,唯美的脸谱化妆,简约绚丽的服饰造型,凝练精致的舞美道具,在场性演出时观众对这些至美元素的体会只是管中窥豹。而3D技术恰好弥补了在场性演出的缺憾,3D电影以中小镜头为凸显魔幻特征的基本单位,在硕大银幕上戏曲的性格化的脸谱和唯美的服饰尽收眼底。“3D电影最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就是充分满足观众对于视觉猎奇的需求。”[5]这样戏曲演員和观众处于零距离接触状态,流连忘返。戏曲的美学特征程式性和虚拟性。“程式作为规范中国戏曲表现形式的最基本的因素,程式的价值在于它的抒情、求美、传神。”[6]“从表面上看,程式性与艺术创造性是相抵触的,艺术最反对雷同,而程式性会造成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但戏曲的程式性不同,它一方面已经成了相对独立的审美符号,创作了具有风格鲜明,民族特点凸出的美的戏剧形态……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是新老交融、继承与创新的载体。”[7]虚拟表演是:“在虚掉了角色的对象时,依靠演员的手势和人体动作,通过模拟来还原这一被虚掉的对象,观众则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感知这对象的存在。”[6]这种虚拟性和程式性是古典戏曲千百年进化来的精华的表演艺术的核心。例如,《秋江》中的划船,双手摇桨和遇到湍急河流时的诗意化的虚拟表演,《拾玉镯》里的穿针引线,其表演已然赋予了真实的美感。3D戏曲电影在场景调度方面用蒙太奇手法实现画面的剪接。而3D技术可以将这些时空打碎,重新组合,以凹凸不平的立体效果把戏曲表演时空扩大化。观众也得到奇观化和魔幻化的审美享受。“电影制作者努力尝试让观众在虚拟电影世界中的视觉体验接近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和观看方式。”[8]实现视听快感就是千方百计对戏曲的虚拟表演进行深度细致地表达。3D数字电影技术全力营造真实空间,从而实现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
音舞性、程式性、虚拟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浓缩了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3D电影技术对传统的二维电影是一种反叛和超越。安德烈·巴赞最经典地概括了电影:“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的再现现实是等同的:它们所形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和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9]3D电影就是将电影的声音、色彩和奇幻化的景观而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凸显艳奇的美学特征。
1.2 3D技术与戏曲表演交互性探索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3D》和《萧何月下追韩信3D》今年上映,引起诸多关注和思考。其震撼效果无与伦比,《霸王别姬3D》将我国的经典厚重的国粹京剧及其文化继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之后又在西方国家引起了轰动性影响。如果说八十年前梅先生把京剧艺术以舞台表演传播到了西方,东方唯美文化在西方扎了根,那么《3D霸王别姬》便是借助3D数字技术茁壮成长的耀眼花朵。这是戏曲和3D技术结合由最初的创想到实践的成功典型。从美国首映到国内公映,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和溢美之词。《霸王别姬》是国粹京剧的经典剧目,主要讲述楚汉相争的故事,项羽四面楚歌而突围不成,虞姬舞剑慰之,虞姬自刎。这是在宏大叙事下的别离悲情戏,刻画了霸王的刚愎多疑,虞姬的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梅兰芳将这一京剧剧目传播到欧美,让西方人领略到东方文化的神韵。《霸王别姬3D》是在梅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补充,兼具故事性和表演性。与剧院演出最大的不同就是让戏曲唯美律动的特点环绕在观众的周围,零距离被戏曲古典美所电击而获得沉浸感。霸王的脸谱、虞姬的服饰、宝剑上的流苏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挥之而来的刀枪剑戟,一次次刺向观众的身体,奇幻化立体背景,祥云朵朵,飘忽不定,磁铁般的景别吸引观众在梦境中穿越。最后“悲歌别姬”一折是重头戏,这一场的精彩程度无以复加。其中,虞姬的“剑舞”最具亮点。由史依弘饰演的虞姬柔媚却不造作,表演流畅自然。《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代表作,剧本由周大师亲自执笔,重点表现了萧何求贤若渴、反复向刘邦举荐韩信的过程。3D版的拍摄将营造独特的视听效果,在行进中表现人物、唱腔、念白、身段、圆场,将京剧麒派艺术众多表演特点、独有的表演程式和“绝招”逐一展现。
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观众的期待不在被单线条、单声道的电影所束缚,希望更奇更强的刺激,因而高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就广泛地应用到了影视领域。重铸科学是诗意化审美规范。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注重体验式的表演和动情婉转的唱腔,借助3D技术将其审美特征放大,从而改变了原始的审美期待,数字化和唯美戏曲的审美向心力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技术本身不是艺术,也不会自动成为艺术,只有将技术施之于技术的目的并付诸一定的艺术实践才能实现技术的艺术化转换,使艺术的技术性变成为艺术的审美性。”[10]其目的是对时代数字媒介日新月异增长提供文化艺术的“软平台”,类似3D技术对戏曲艺术生产与传播的信息能够创造出来技术诗性,从而实现信息聚变中的艺术增值。这种技术诗性是科技和艺术交互的升级,逐步形成新的审美风格和审美特征。申言之,技术艺术审美更青睐感官的直观审美,纯艺术审美却是由表及里、由感官到心灵的深切的思考。但是并不仅仅是浅层审美,是兼具感官刺激和艺术诗意的双重构建。所以“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悉心地品味典雅艺术已经变成一种奢侈,沉浸式的艺术欣赏似乎成为遥不可及的记忆,那些直观的感官刺激,无需思考又承载大量信息的漂亮图像才是许多人需要的心灵慰藉。”[10]表层娱乐处于审美的统治地位,这让青年人欢呼雀跃,对戏曲艺术是益处良多,让青年了解国粹、让国粹在青年人话语圈中增殖传播获得艺术共享。作为以舞台演出传播方式的中国戏曲艺术本身就有艺术诗性,所谓诗性“即一种灵动、飞扬的生命意蕴,一种给人以心灵抚慰与情感愉悦的超现实的自由形象空间。”[11]坐在剧院,跟着演员的虚拟表演而展开想象的时空,进入剧情,与主人公的悲欢而喜怒,这是陶醉心灵的融入体验。对楚霸王的失败,对于虞姬的多情,观众时而扼腕,时而悲怆。欣赏《雷峰塔》为白娘子和许仙的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沉醉其中。剧场看戏时刻充满着互动,却是无法复制的,场地的有限性框定了受众群体,毕竟类似《霸王别姬》的经典剧目或者名角并不常演,而电影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传播到千家万户。这是弘扬中国戏曲文化艺术的宽阔的平台。在场性舞台演出生动形象,3D戏曲电影震撼视听,两者并不矛盾,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手段。创作的艺术产品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惠及民众,那么艺术价值的实现需要市场。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不能被青年人所遗忘,取得他们的关注才是真谛,电影、3D技术和电视为戏曲打开了多扇窗,伴青春和热情与青年人注目,与年轻一代的心灵共鸣。借助3D技术观众享受了逼真的表演和更深刻地对古典戏曲美的体验。有自成体系的戏曲技术化的审美效果,与舞台戏曲表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2 3D戏曲电影与市场交互影响
戏曲和电影都需要市场,艺术和商品一样,目标是获取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对市场的深度把握、对观众兴趣的大数据分析与综合方能引领艺术发展和传播步入正确的轨道。首先,研究戏曲和电影近百年的发展,戏曲艺术到晚清时代进入到繁荣期(流行艺术),处于舞台表演艺术的霸主地位。对电影这西方新奇的玩意儿也从不惧怕。在博弈中求得共生,国家大力振兴戏曲,每年都推出几部成熟的戏曲片。据文化部门相关调查,80年代戏曲电影每年稳定在10部左右,多为经典的京剧剧目。90年代电影文化市场逐渐完善,而戏曲电影“叫好不叫座”进入低迷期,在21世纪的前十年有呈现出新增长态势,平均每年都有5部不同题材、不同剧种的戏曲电影问世,就连最多的2009年也只有13部。这并不是戏曲应有的地位,戏曲电影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面临不景气的戏曲电影市场,而《3D霸王别姬》和《3D智取威虎山》都获得可喜的票房收入,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开始。从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全球上映的3D电影有4部猛增到40多部,21世纪初,3D电影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每年数量与普通电影相比微乎其微,但是票房收入却是耀眼夺目。无论是从题材或者是票房收益,都是借助3D技术成功的范例,3D潮流势不可挡,方兴未艾。在中国已上映的27部3D影片累计票房达到一百多亿,占所有电影总票房的42%。由此可见中国观众对3D影片的热爱以及3D影片强大的吸金能力。当然大胆的尝试还源自国家对高科技数字传媒技术的鼎力相助,国家每年拿出上亿元来奖励效果好的3D电影。每年的3D电影以动作片、科幻片为主,戏曲的份额比较少,毕竟3D技术正处于完善和发展时期。正在进化自成体系的3D影视美学,戏曲秉承此契机乘风而上,与其深度联姻,在3D数字技术中攫取适合自身美学的表现元素,审时度势,在庞大的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
3 结语
当今时代,消费者肆意追逐新潮的流行奢靡的娱乐方式,作为昔日最为流行的戏曲艺术走下神坛,消失在繁多驳杂的娱乐怪圈里。戏曲不能一蹶不振,这是国家和时代所不允许的。(1)国家政府层面对戏曲创新和多渠道传播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扶持措施,作为昔日戏曲观众的掠夺者,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成了戏曲的宣传栏,扩大百姓对戏曲的认知度。再者就是打造经典与新技术结合的戏曲影片,对民族文化进行海外宣传,戏曲(中国经典文化结晶)和3D(现代顶尖的技术)碰撞出的《霸王别姬》重磅出击,震撼欧美观众的视听,让东方文明传播更多的受众,也承载伟大的国家使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国家形象的题中之意。正如导演滕俊杰所说,“如何以电影的方式呈现一出经典京剧,能够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京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国家责任。”(2)时代契机和艺术技术化的呼吁。至今许多戏曲剧种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为抱住这个“佛脚”就能高枕无忧,其实大错特错。合乎时代步伐的创新和传承是这个殊荣的应有之义,脱离技术而存在的艺术,难以迸发出新的活力,握紧时代科学技术的臂膀,电子绘画、3D电影、立体全景声交响乐、3D戏曲电影等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从传播学上讲就是传播者生产艺术产品,用时代新技术(3D技术)合理包装,传播给受众(观众),戏曲的3D技术化传播只是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要建立自成系统美学体系,任重而道远。民族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大范围传播,戏曲绽放时代性的娇艳之花,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浇灌。
参考文献:
[1] 柳喆俊. 3D虚拟现实设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2.
[2]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
[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
[4] 宋家玲.影视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85.
[5] 李相. 3D電影美学初探[J].当代电影,2009(12):21.
[6]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9,24.
[7] 朱恒夫.中国戏曲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8] 刘芳.数字3D电影美学特征探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11(12):145.
[9] 安德烈·巴赞(法).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10]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39,337.
[11] 杨守森.数字化生存与文学前景[J].社会科学辑刊,2007(6):214.
作者简介:路少伟,男,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戏剧影视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