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材扩用·善意回帖

2015-05-30谢秋菊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回帖丑化言论

谢秋菊

【“术”材展示】

善意回帖

“善意回帖”是指对因网络恶意评价而遭受痛苦的人们给予勇气和希望的善意评价,即发扬善意评价的运动。通过“善意回帖”,使网民认识到无根据、非健全的恶意评价对当事人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和痛苦,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文化、和谐的社会,这便是该运动的主旨。“善意回帖”运动的原因很简单,2007年1月,韩国一位女歌手U-Nee自杀身亡,媒体称该歌手生前长期在网络上遭到网民的无端谩骂和攻击。此事引起韩国外交部网络公共外交大使闵丙哲的震惊,一项由他发起的名为“善意回帖”的公益运动在韩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场旨在“改善网络语言文化,营造美好社会”的活动,如今已有6000余所学校和100多个社会团体参与其中,一些网站也主动加入进来,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络的语言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追捧。

【运用方向】

1. 文明的新起点。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公共言论空间,而“善意回帖”则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它或许不是万能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当“善意回帖”深入人心时,不仅能提升网络的文明与安全度,还让言论可以更自由地表达,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度的提升,从而成为大国文明的新起点。

2. 善从网络始。在网络社会,“恶意跟帖”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轻者对发帖人造成名誉上的损害,重则对发帖人造成精神和肉体的伤害;在网络社会里如何行善?如何积德?请从“善意回帖”开始吧。

3. 自由底线。“善意回帖”不是拒绝异见,不是选择性地只栽花不种刺的乡原与滑头,更不是虚伪的言不由衷。它不是绑架,而是感召,它向我们划出了网络文明的基本底线:谩骂和人身攻击,不是言论自由。

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意回帖”是真诚的,利他的,爱人的,没有尖酸与刻薄,没有侮辱与谩骂,没有人生攻击,更没有诽谤和丑化。这对发帖者和回帖者以及看帖者,都是一种有营养的学习过程。是送人鲜花手留余香的交流方式。

5. 和谐之基。暴戾之气只能丑化自己,破坏社会和谐。而“善意回帖”站在理解、真诚的角度,以互帮、互助、互学、互励、互勉、互敬、互谅、互让为目标,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基础。

【适用话题】

精神文明 爱人者被爱 网络之善

自由有度 和谐文明

【写作片段】

网络呼唤善意

网络时代,回帖、跟帖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可回帖、跟帖的背后折射的是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也折射出人性的善恶、美丑。此之谓善也回帖,恶也回帖。

去年11月,四川泸州19岁少年小曾在微博上直播自杀经过,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在部分网友的劝慰下,他本来动摇过自杀的念头,但另一些网友却在他的微博下回复:“你必须死”“你不死都对不起我的流量”等不负责任的言论。之后,他在充满一氧化碳的屋内告别了这个世界。得知小曾的死讯,一些网友发私信过来道歉,但为时已晚。这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惨烈一例。

那些不负责任的网友真的很冷血吗?不,他们只是觉着好玩,刺激,甚至是随意无聊的调侃,但正是这种没有什么恶意的回帖,让年轻的生命定格在19岁上。

一句看似无恶意的回帖,也许无足道哉,但对发帖者而言,就是一种心理压力和痛苦折磨,甚至是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一句善意的回帖,也许微不足道,但众多的善意回帖,则能激励个体,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消弭社会戾气,激励发帖人去战胜困厄,勇敢奋斗。“善意回帖”的背后,正是对阳光、健康、理性网络生态的呼唤。

【亮点评说】

该片段很巧妙地将“术”材扩展开来。从看似无恶意的回帖事件中提炼出善意回帖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正反对比厘清了善意回帖和恶意回帖的不同结果,极具现实针对性。

猜你喜欢

回帖丑化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谜语故事三则
他们的言论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从高考模拟命题看两种“虚无”现象——“丑化中国”说与“西学中源”说之比较
爆强回帖集锦等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