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满意,娄玉钤

2015-05-30史鹏博李沛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痛风性

史鹏博 李沛

【摘 要】 通过查阅检索相关文献,结合络病理论及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变特点,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与络病的相关性,根据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探析痛风性关节炎从络病辨治的治则、治法。

【关键词】 关节炎,痛风性;络病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6.013

痛风性关节炎(gout)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痛风”“痹证”“历节病”等范畴,主要原因是饮食失调、外邪闭阻、脾胃失健、痰瘀沉积引起的肢体经络痹阻不通。本文通过查阅检索相关文献,探析痛风性关节炎从络辨治的治则、治法。

1 络病理论的概况

1.1 络病基本内容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脉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异常,出现络脉痹阻、瘀滞不通的一类病证。络脉作为人体气血运行最广泛的通路,任何疾病发生或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影响络脉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导致络脉不通而成络病。

1.1.1 络脉的生理特点 络脉虽为经脉的分支,但在生理上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生理分布的多层次性、广泛性、网络性;②络脉具有双向流动和满溢灌注的特点;③络有气血阴阳之分[1]。

1.1.2 络病的病理特点 络脉生理特性决定了其病位的多层性、病因的复杂性及病理上易于瘀滞,痹阻不通。络脉瘀滞是络病共同的病理基础,而邪客络脉,营卫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的病理环节;络脉失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凝结是络病的基本演变过程[1]。

1.2 络病的病因病机 由于络脉分布的广泛性,其致病原因呈多样性、复杂性,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阐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在经多气病,在络多血病。”[2]初病在经,经脉本无病而外感六淫、疫疠,外伤之邪,从皮肤肌腠病传至经脉;久病入络,多因他处患病而波及络脉,多为情志、饮食之内伤杂病或初病不愈,病情迁移或反复发作,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经久不愈,渐成痼结。根据络病的生理及病理特点,病机可大致归为络脉亏虚、营卫不和、络脉失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凝结6个方面。临床表现可概括为:络病多瘀,病程长、迁延不治,病程缠绵、难以速去,临床表现多样,多伴有疼痛,病位固定不移。其在证候学上具有“久、瘀、顽、杂”的特点[3-4]。

1.3 治则与治法 络脉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治疗络病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以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是针对其自身生理特点及络病病理实质而提出的。然通络之法各有不同,正如高士宗《医学真经》所云:“通络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根据络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故有理气、益气、祛风、散寒、化痰、利湿、解毒通络等审因论治的方法,及时祛除病因即可达到通畅络脉的目的[5]。

2 痛风性关节炎与络病理论

痛风性关节炎早期以跖趾关节、踝关节等红肿热痛反复发作为表现;后期甚至造成关节活动障

碍、畸形,迁延难愈。其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方面均有络病的特点。

2.1 病因病机 情志所伤、外感淫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均可发为本病,其病因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丹溪治法心要·痛风》曰:“张子原气血两虚,有痰便浊,阴火痛风。”《医学准绳》宗丹溪说认为:“痛风,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丹溪心法》指出:“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可见丹溪学说对于痛风病因可概括为气血亏虚,经络失养,阴火冲上,风湿痰浊瘀阻经络,属本虚标实之证[6]。

邓运明[7]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土健运则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若患者素体脾虚,或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水湿运化受阻,湿邪停滞体内,流注四肢关节,郁而化热,湿热痹阻经脉,则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为脾失健运,湿热痹阻,经络瘀滞;并非完全由外因所致,主要责之于内因;本虚标实则是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基础。

朱良春[8]将痛风命名为“浊瘀痹”,指出痛风“症似风而本非风”,受寒湿虽是其诱因之一,然非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湿浊之邪生于内,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嗜酒、喜食肉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发为病。

综上所述,其病因应为贪食膏粱厚味,致脾胃失运,肾失分清泌浊之功,湿热浊瘀内生;或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脉络失养,痰湿内生,阻滞络脉;亦或外感风寒湿邪,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络脉[9-10]。其病机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或运行不畅,络脉失养,湿热、痰浊、瘀血阻滞络脉,不通则痛。

2.2 临床表现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多起病急骤,常在夜间突发,可因疼痛而醒并且彻夜不能入睡。病情反复发作,可发展为多关节炎或游走性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慢性期尿酸盐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疼痛加剧,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出现痛风石。痛风石以关节和肾脏较多见,外耳的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处也会出现痛风石,随着痛风石的不断沉积增多,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11]。结合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其在证候学上也具有络病“久、瘀、顽、杂”的特点。久:急性期多以足第一跖趾关节及踝关节肿痛,慢性期无明显肿痛,多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病程日久,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期的标志,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瘀:因第一跖趾关节为足太阴脾经循经部位,本病多为痰瘀互结,阻滞经络,累及关节,并伴有疼痛。顽:发作急骤,多夜间突然发作,疼痛加剧,治疗不当,反复发作,病势缠绵,难以速去。杂:多以形体丰腴、贪食膏粱酒食者为主要群体,发病不仅有足趾关节部位的病变,且常累及肝脾肾脏,证候为本虚标实,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复杂。

由于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络病之特征,因此笔者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与络病具有相关性,络病理论对本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可采用以通络为目的的方法进行治疗。

3 痛风性关节炎从络辨治的治则、治法

3.1 治 则 根据络病理论与痛风性关节炎自身发病及临床表现特点,可将本病大致分为血瘀型、湿热蕴结型、风寒湿痹型和气血亏虚型。络脉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脉络通畅以恢复其正常功能,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亦应遵循“络以通为用”的原则。

3.2 治 法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结合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分型,从外治、内治概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风散寒、益气和血之法,祛除病灶,通达络脉。

3.2.1 活血化瘀通络法 本法可从内、从外论治,主要治疗血瘀型痛风性关节炎。内服牛膝、当归尾、红花、赤芍等补血活血药,佐以泽泻、车前草等清热利湿药,或用白术、苍术补气健脾药。诸药合用,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的目的。可选用痛风方[12-13]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药物组成:牛膝、天花粉、赤芍、当归尾各12 g,穿山甲、红花、泽泻、车前草、麝香各9 g。外用点刺放血,使络脉瘀血外溢,新血得生,气血运行流畅,通则不痛。还可用中药熏洗以活血通络,化瘀止痛,解除病痛。卢泽强[14]取阿是穴点刺放血配合拔罐的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正如《内经》“血实者决之”“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所言,均有明显的清热解毒、除瘀通滞之效。灸法有温经通络、散寒化湿之效。路志正[15]自拟方药痛风冲剂三号(路志正经验方),用开水适量熏洗、浸泡患处,水冷后再加热熏洗,以活血通脉、软坚化瘀、消肿止痛。

3.2.2 清热利湿通络法 临床上对于湿热蕴结或脾虚兼夹湿热型痛风性关节炎,治以内服黄柏、薏苡仁、金钱草、牛膝等清热利湿泄浊药为主,佐以桑枝、独活、地龙、土茯苓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药,辅以健脾利湿药,以奏清热利湿、祛风除痹、活血通络之效。中医理论认为,“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因而,可选用清热凉血、利湿通络的二妙散合宣痹汤加减[16],药物组成:黄柏、防己、薏苡仁、金钱草各15 g,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各20 g,防风、羌活、独活、牛膝、忍冬藤、桑枝各25 g,地龙10 g,延胡索30 g。或予清热利湿、健脾泄浊的加味四妙

散[17],药物组成:苍术10 g、黄柏10 g、薏苡仁30 g、川牛膝10 g、茵陈15 g、土茯苓30 g、川萆薢15 g、野菊花10 g、威灵仙30 g、野木瓜15 g、茯苓15 g、独活15 g、甘草5 g。

3.2.3 祛风散寒通络法 本法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性关节炎,该类型疾病以外感风寒湿邪,素体阳气虚衰,日久郁而化热,凝滞为痰,阻滞络脉为病机。临床主要以内服防风、麻黄、川乌等祛风湿散寒药为主,再加以桂枝、附子等辛温通络药。代表方剂有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效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18],药物组成:桂枝20 g、知母20 g、防风20 g、白芍15 g、麻黄10 g、炮附子20 g、白术25 g、生姜25 g、生甘草10 g、桑枝10 g、怀牛膝30 g、土茯苓30 g、川萆薢30 g。或选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薏苡仁汤加减[19],药物组成:薏苡仁20 g、制川乌6 g、羌活10 g、防风12 g、桂枝15 g、当归5 g、徐长卿15 g、生甘草9 g。

3.2.4 益气和血通络法 本法主要治疗气血亏虚、血滞络痹型痛风性关节炎,该类型疾病因气虚血弱,循行无力,筋骨失养,关节涩滞,络脉痹阻而发为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以补益气血药为主,配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药,以奏益气补血、活血通络之效。代表方[20]:党参20 g、黄芪20 g、白术15 g、茯苓30 g、当归20 g、赤芍15 g、川芎10 g、丹参15 g、没药10 g、羌活10 g、桑枝15 g、威灵仙10 g、滑石20 g。

上述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论治,皆根据络病学的治则与治法,再根据其自身发病特点,酌情选用适当治法、药物、组方,以除痹镇痛祛除病因,最终达到通畅络脉的目的。

4 总 结

综上所述,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使络脉失养、亏虚、运行不畅、阻滞;再加之后天饮食失调、外感淫邪、情志所伤,致使痰浊内生,凝结瘀阻络脉,最终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络病理论不但在痛风性关节炎辨证过程中得以应用,并且可以在临床中指导本病的治疗与中药选择;因此,以络脉和络病理论来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是切合实际的,突出体现了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符合络病学辨证论治的特点。由于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辨证的不同,病变阶段各异,未来随着对络病临床与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络病学说将会不断发展,希望能在痛风性关节炎的分型与分期论治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使络病理论在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与防护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5 参考文献

[1] 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724-726.

[2] 刘永惠,常靖,郑清莲,等.从络病理论论治肿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098-3099.

[3] 黄源鹏,吴锦发.中医络病理论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关系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45-46.

[4] 钟起诚,陈金莲.应用络病理论探讨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8-61.

[5] 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

[6] 赵书锋,郝贤,王世勇.朱丹溪痛风学说古今论[J].中医药学报,2008,36(1):6-7.

[7] 李华南,刘峰,涂宏,等.邓运明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922-924.

[8] 高红勤.朱良春治疗痛风经验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2(8):115-116.

[9] 黄秋明,陈进春.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57-59.

[10] 杨良山,钟琴.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综

述[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53-56.

[11] 熊莉.70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97-1098.

[12] 闫涛,王广东,乔为民,等.活血通络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2,30(2):27-28.

[13] 关凤媛,纪维峰,赵福义,等.自拟痛风散加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0):24-26,36.

[14] 卢泽强.针灸配合拔罐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

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32-33.

[15] 路洁,魏华.路志正教授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6):30-31.

[16] 韩雅东.二妙散合宣痹汤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0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1,28(3):102-103.

[17] 刘孟渊.加味四妙散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75-677.

[18] 沈维增,谢峥伟,陈晓峰,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167-169.

[19] 王义军.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J].中医药导报,2015,21(3):89-90.

[20] 卜德勇,卜宝云.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41-42.

收稿日期:2014-12-28;修回日期:2015-04-06

猜你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痛风性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的说课设计
“冬病夏治”浅析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