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常大米”遇上“法国香槟”
2015-05-30吴江
吴江
哈尔滨的家庭主妇林女士最近很烦恼:她以前习惯在街上随处可见的“专卖店”或者超市买名牌大米——五常大米,但懂行的人告诉她,她买的五常大米相当一部分都是假冒的。记者调查发现,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5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五常”已然成了响当当的大米品牌,且享有原产地保护机制,只要挂上“五常”的名号,不仅更加热销,还能卖上更高的价格,各地大米纷纷“傍大牌”以提身价,并不意外。
尽管上述做法完全违反了原产地保护规则,但违规的风险却相当低。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识别大米产地的味蕾,显然不是人人都有,把假冒五常大米当成正宗货吃下肚还丝毫不觉的是大多数;另一方面,由于假冒的手法高超,对于一些勾兑调和的“五常大米”,更是增加了鉴定和监督的难度。风险如此之低,收益却相当不菲,“挂五常卖大米”成为风生水起的好生意,10倍于产量的五常大米涌向市场,不过是利益驱动下的必然结果罢了。
不过,地理标志与原产地保护机制原本是国际惯例。这一机制的初衷其实就是保护原产地产出的传统农产品,何以到了国内却“橘生淮北”呢?相形之下,法国的原产地控制则相当苛刻,甚至成为特有的地理人文风情。法国人坚信“风土”会决定食物的风味,这其实类似中国的“水土”。
最极端的例子是香槟,只有在法国香槟地区,用指定的葡萄品种根据指定的生产方式酿造气泡酒才能被称作香槟,其他地方产的酒都只能被称作气泡酒,而无缘“香槟”美名。法国政府为了整顿红酒市场,更是确立了受法律保护的葡萄酒原产地,即所谓“法定产区”,并让消费者能够清楚知道自己买的是法国哪个地区甚至是哪个村哪个酒庄的酒,而遵循传统且诚心酿好酒的酒庄则获得了名誉以及经济上的收益,这一制度直接推动了法国红酒名扬世界。而这一原产地保护下的多赢局面,甚至惠及土豆和洋葱。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法国就没有气泡酒冒充香槟,甚或“挂法定产区”卖自家红酒吗?法国又是如何避免原产地保护被“李鬼们”钻空子的呢?除了申请原产地认证农产品的审查标准极高之外,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还要受到法国国家竞争、消费、反欺诈管理局的监管,该局相当于一个打假机构,负责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监管和抽检,以确保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是真品。
当然,仅有政府监管还不够,这一制度得以落实的背后是法国人几百年来的农业美食文化积淀。法国人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自己的农产品,对于一方人养一方“美味”的虔诚,对于天地和人力的信仰,让法国人获得了名利上的巨大回报。
同样享受原产地保护,五常大米却与法国香槟身世迥异,判若云泥,其中差距或许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