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2015-05-30王思婕
摘 要: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指引作用。文章以《聊斋志异》为出发点,重点探讨著作中所折射出的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人生哲学
蒲松龄作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其人生哲学思想在其代表作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多是针对《聊斋志异》本身的历史文学价值展开,而针对本著作作者蒲松龄自身的思想、人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基于此来分析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一、《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精神世界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的文学小说家,代表作《聊斋志异》。幼年时期特殊的家庭背景及成年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其后文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作品完成后经历不断的修改完善。作者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鬼狐及各种妖怪的广泛题材,严谨巧妙的结构布局以及简练的文笔,表达出其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揭露与批判了当时社会腐败与矛盾,至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聊斋志异》里涵盖了蒲松龄一生精神世界的全部内涵,也能够了解到一个聊斋故事背后真实而又自我的蒲松龄。作者研究发现,《聊斋志异》中所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主要在有三方面:一、无私、刚直、质朴、足智多谋的品性和人格,二、以百事孝为先、手足情谊为中心的家庭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三、行善积德的处世哲学。
二、《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一)无私、刚直、质朴、足智多谋的品性和人格。古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是每个人的高尚使命。这里修身排在第一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品质。蒲松龄的修身态度与无私、刚直、质朴、足智多谋的品性和人格,正是在《聊斋志异》中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庙鬼》中表达出蒲松龄这样一种思想立场:一個人若行得端、站得正,品格高尚、质朴无华,不但人人钦佩尊重,而且会是妖魔鬼怪自动远离。《瞳人语》篇中,蒲松龄则从侧面赞扬质朴诚实的同时,对轻佻失信的小人行为给予了无情的讽刺鞭挞。
《宫梦弼》以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位柳芳华的无私人士,作者在文中给予主人公以高度评价。《促织》中描写了一位爱好斗蛐蛐的皇帝为满足私欲,年年向全国各地征收蛐蛐;地方官吏为了使自己升官发财,极尽谄媚之能事,导致百姓叫苦连天,悲剧频繁发生。揭露了封建帝王为满足自己的贪图享乐、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的丑恶嘴脸。无独有偶,《梅女》中一无名小吏,因贪图小财,诬陷良家妇女和土匪强盗通奸,导致善良女子最后含冤而死。时隔多年,一个老妪怒斥小吏:“汝本江浙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竖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这里,蒲松龄其实是借老妪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丑恶和封建王朝黑暗的揭露和嘲讽,以及对腐败官僚恶霸鱼肉百姓的痛恨之情,表现出其公正无私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性和人格。
(二)以百事孝为先、手足情谊为中心的家庭方面的核心价值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和睦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家庭观念。蒲松龄也不例外,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其在《聊斋志异》中关于父子、手足、夫妻之间的感情描写占了很大比例。《水灾》、《孝子》、《陈锡九》等等篇章无一不是歌颂孝道的崇高和伟大。《张诚》、《二商》、《斫蟒》中则对手足兄弟之情表现出由衷的赞颂和对违背兄友弟悌行为的批判。《婴宁》、《胡四娘》、《青梅》、《姚安》等关于矢志不渝,忠贞专一的爱情婚姻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之人的憎恶。
(三)行善积德的处世哲学。古人云善事阴功,皆有新造,长存此心,功德无量,为人处事要有仁爱恻隐之心一直是蒲松龄极力褒扬的。《王六郎》讲的是一个名叫王六郎的人,不慎溺水而亡,需要找到新的溺死鬼来代替自己才能重新投胎为人。因其天生心地善良,面对即将溺水的一对母子,便生恻隐之心,宁愿继续为鬼,也不愿意将母子二人杀害,揭示出的蒲松龄的仁爱之心。爱民,廉洁的为官之道在《聊斋志异》的《一官员》和《冤狱》中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此外,《蛇人》、《红玉》、《丐仙》、《农夫》、《聂政》、等篇章中还表现出作者乐善好施、刚直不阿、知恩图报的处世哲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的对质朴、无私、刚直、足智多谋品性和人格的赞扬,反映出蒲松龄对这一品格和价值观的认同和自我修养的重视。以百事孝为先、手足情谊为中心的家庭方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在其思想中的体现。积善行德、乐善好施、刚直不阿等处世原则反映了其对社会美德的提倡。切身所处封建时代的蒲松龄其一生对人生、社会的褒贬和感悟感悟都都融进了《 聊斋志异》中。时至今日,其人生哲学对于现今社会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 刘希华.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精神世界[J].湘潮,2008(7).
[3] 马跃.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创作时的复杂心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
作者简介:王思婕,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