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2015-05-30丁海丽兰虹于玲玲
丁海丽 兰虹 于玲玲
摘 要:解决低头族现象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如下: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
关键词:低头族;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53-02
高校大学生中的低头族现象日益突出,如何能够把大学生从低头族变为“抬头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素质成为全体高校教师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低头族现象及其影响
低头族,作为一个新名词,它的问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紧密相连。所谓的低头族,或称为“拇指族”“猿人族”,英语翻译是Smartphone Addicts[1]或Phubbing,是指一些随时随地长时间低着头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经常机不离手的人。
根据低头族这一概念的含义,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年轻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低头族的出现,最能追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与之同步的,显然年轻群体是主流。二是表现多元化。多元化的特征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低头族活动场所多元化。不管是乘车、排队、步行或与什么人一起,如交谈、听报告、开会等场所都处于低头状态。另一方面,低头族活动内容多元化。低头族们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低头玩游戏、通过社交网站或即时通讯与人交谈、看视频、浏览网站等。
根据低头族的特征我们将发现,大学生们是低头族的最大主体之一,高校校园是低头族的重灾区。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图书馆内,甚至是在行走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手捧着手机,或者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然而,尤其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今天的高校校园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份关于低头族现象的问卷调查显示[1],每天低头玩手机超过4小时的大学生占了68%;人际关系异化(如网上关系比较熟,现实见面冷淡,朋友见面却各顾各玩手机,缺乏交流)的大学生占了67.3%;有手机依赖(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手机玩,起床后、睡觉前必要看手机,隔很短的时间就看手机等)的大学生占了72.1%;因长时间低头而导致身体不适(脖颈疼痛、头晕目眩、手指疲劳)的大学生占了44%;做了低头族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变差的大学生占了40.5%。这份问卷也证明了笔者的观点,高校校园内低头族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其不良影响也日渐突出。
低头族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类是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的良性作用。首先,大学生由于课程设置和安排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零散的课余时间。于是,一部分同学利用已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笔记本等科技设备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低头族的出现,如利用已有的设备上网,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等,无疑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紧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占有量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高校低头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笼统地说,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沉迷于虚拟网络,忽略或者忽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无疑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育与培养。低头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日渐严峻的社会病,加剧人与人的沟通障碍,导致人情淡漠、亲情疏离、思考退化、认知浅薄。”[2]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身体上的影响也很明显,电子设备对眼睛、颈椎、手等身体器官的影响也很明显,更为严重者,是部分大学生患上“手机焦虑症”,即手机没有随身携带而感到的诸种心理和思想上的不适,或者手机携带在身上,几分钟不看手机也感到种种心理不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冷静客观地对待,做到理性关怀,以培养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唯一宗旨,以引领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任务,形成大学生行为强化的长效机制,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不合理不正当的需要朝着健康合理、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从学理上分析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并探寻化解对策,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高校低头族现象成因分析
只有深入分析和寻找低头族现象的成因,才能为破解低头族问题提供必要的逻辑前提。简单地说,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
从内因上看,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当前大学生呈现出理想信念淡化的普遍态势,由于本文的思想主旨并非在于探索这种态势的形成原因,而是指出其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课堂上普遍形成了一种消极学习,积极上网的普遍态势,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及其知识素质的提高。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当这样的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由于在精神上缺乏理想、信仰和信念支撑的人,只能受到本能和利益的支配和驱使,无从正确地把握人生的道路和方向,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只有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教育的人,才会感到人生充实、动力充足、积极向上,人格完善等等,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成為自己现在和未来生活的主人。
从外因上看,一方面,微时代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冲击。“‘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3],是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传播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革新,尤其是随着移动网络3G和4G的普及,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活中的“新宠”,既可以是实现随时上网,同时还可以实现同时娱乐功能。于是,低头族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高度依赖。被称为“指尖上的毒瘾”。另一方面,建构丰富的校园文化,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面的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基本层次。人类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的一个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能够将社会、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在保证我们所践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要求的同时,更要充分关注和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的合理需求,才足以使大学生能真正从内心理解和接纳我们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自觉、主动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中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手机媒体的出现,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可以解决自己各类问题,当然,虽然这种解决质量本身还需要质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精神需要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校园文化无论多么丰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肯定存在着“精神”和思想上的“盲区”,而这一扫盲工作,无疑逐渐被手机媒体所取替。
三、高校低头族现象对策探求
针对低头族现象及其影响,世界各国也都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如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在某些公共场所和地方做低头族。在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根据我们对高校低头族现象成因分析,对于探索低头族现象的对策无疑有所助益。
首先,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所谓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媒体的高度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面对这种常态化现象,人为地将学生与网络世界隔离开来已然成为不可能。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正确地面对网络的各类信息、调整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时间比例等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的宗旨就是培育人,即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和时代主题,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和事物的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5]
最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被人们直接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成为行动的指南”[6]。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相应的文化环境作为铺垫,建构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都非常关键。笼统地说,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环境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乐于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广泛开展思想、科技、体育、娱乐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现实、回归校园、回归课堂”。笔者认为,现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非常丰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活,满足了学生对娱乐需要。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9).
[2]彭冰.柳姗姗.被手机绑架的低头族[N].工人日报,2014-
12-23.
[3]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4]黄超.高校对“微时代”挑战的应对及微博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12(5).
[5]鐘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6]李雅兴.关洁.拇指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甘肃社会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