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问题分析

2015-05-30陈颖予张海建宁宇李营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命素养学校

陈颖予 张海建 宁宇 李营

[摘要]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学生生命的成长,应依据翔实的调查报告,分析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观点。

[关键词]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07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问题、追寻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否具备生命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包括教师自身具备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欣赏学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能够设计和开展丰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具备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意义的能力。南宁市中小学生生命专题教育课题组自立项伊始,就注重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培训工作。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A类课题《利用本地校园电视、网络,开展中小学生命专题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立足在《南宁市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观点。

一、南宁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整体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低龄化,毒品、艾滋病等泛滥,面对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弱智、低能等现象,促使教育管理部门更加关注生命教育,进而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提高。2014年6月,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南宁市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分别抽取了南宁市6县9城区的32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其中小学教师占39.5%,初中教师占24.7%,高中教师占35.8%。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深入认识,参与度和关注度不够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应该加强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很重要的占93.2%,如果学校开展生命教育,选“积极参加”的教师占49.7%,选“服从安排”的占50.3%。在“当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时,您觉得该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多选题中,教师作出了如下选择:认为应由心理辅导教师承担的占92.2%,认为应由班主任承担的占77.3%,认为应由生物科学自然教师承担的占67.2%,认为应由语数外教师承担的占64.1%,认为应由体育教师承担的占59.4%,认为应由政治教师承担的占49.2%,认为应由物化史地教师承担的占40.6%。数据说明,一是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普遍持支持态度,但态度被动者略多于态度积极者,说明参与积极性还不高,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仍需加强。二是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心理辅导教师”、“生物科学自然教师”和“班主任”这几类教师具有要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说明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深入了解,没能认识到生命教育应该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二)教师对学生在生命成长中遭遇的困境关注不够,与学生沟通时间少、途径单一

在问及“教育教学时间主要使用在哪方面?”时,选择“传授知识”的教师占35.7%,选择“与学生沟通”的教师占23.6%,选择批改试卷与作业的教师占40.7%。在问及“你能主动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困境吗?”时,有49.7%的教师选择“会在课间找学生谈心”,有31.6%的教师选择“这是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事情”,有18.2%的教师选择“没有时间了解”。

通过分析,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小学教师由于主观及客观的原因,普遍对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不够。中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生理成长、心理问题和学业重担都给他们带来不适或惶恐,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适时进行引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就容易堆积,或许会出现紧张、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当下教师很少能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很难放下姿态去聆听他们青春的烦恼,更难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去和他们讨论生活中的困惑和人生意义所在。

(三)教师缺乏生命教育专业知识

在问及“假如请你参与生命教育,你觉得可能存在的困难”的问题时,有66.9%的小学教师、67.5%的初中教师和56.9%的高中教师选择“现有工作量已经很大,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没有多余精力顾及”,有57.5%的小

学教师、35%的初中教师和74.1%的高中教师选择“专业背景不够,担心无法胜任”。

关于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目前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师当前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在没有组织安排的情况下,很少能自觉腾出时间与精力投入生命教育的知识学习和资料搜集。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意识不到位、技能缺乏,无法引领学生追求自身生命的美,无法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等。

(四)教师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近距离面谈的交流方式减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师生间的交往方式有了显著变化。一是语言交流数字化。教师通过发微信、发信息、发邮件等以文本方式的间接交流不断增加,面对面的倾听与交流在不断减少。二是师生互动整体化。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任务布置不断增加,师生个别互动、观察、交流在不断减少。三是师生合作任务化。教师与学生教学合作互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在不断增加,真正建立在师生感情交往上的合作不断减少。

二、问题根源分析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

一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学校接受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与考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职能和意图,制定管理目标和要求,设置对学校的考评措施与内容。对学校而言,上级考评什么学校就做什么,怎么评价就怎么管。因此,管理部门的考评目标决定着学校的管理定位,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校生命教育的成效。二是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各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是以专题教育为抓手,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灾避险教育”、“毒品预防教育”、“保护环境资源教育”……这些专题教育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随着各种主题节日的到来而开场,又随着主题节日的过去而淡化。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流于说教或走过场,并未上升到对生命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也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三是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当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时,您觉得该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多选题中,教师的选择结果呈发散状。此外,在调查“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问题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是小学为20.3%、初中为38.2%、高中为52.2%。说明生命教育还没有进入学校有效管理的范畴,虽然在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自然等许多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或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中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些不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部分教师出现人文精神缺失

一是在全社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力度增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需要重建,教师的精神世界存在迷惘。与此同时,整个教育界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推进,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接踵而至,沿袭多年的教学思维要彻底改变,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理想目标、精神定位也产生了变化。二是当下的业绩观扭曲了育人的职业取向。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让教师普遍面临升学率比较、个人晋级和评优等越来越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为了适应当前的管理,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教师错把追求高分当终极目标,而淡化了教育本身“求真、育人”的根本,极端学科主义和功利主义取代温情的人文主义,以至于他们在迷惑、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矛盾中迷失了作为教师最珍贵的人文精神。

(三)教育育人的全面性受到功利主义影响

首先,在功利主义的思潮下,教育受到物质、功利的诱惑,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以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美术、音乐、体育学科为例,学校在安排课时设置时,当出现时间安排冲突,首先牺牲的就这些科目。在校外给学生补课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吃香,学校的绩效考核中占优的是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在评优评先的各项评选中优先考虑的也是学生考试高分的教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看得到成绩以外的人文关怀和育人的全面性则被边缘化,教育的任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提供给学生快速有效的、能够形成升学效应的实用知识。其次,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与学生的升学率和高分数直接挂钩,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教师的教学动机可能就只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了。

(四)教育方式单一

在人文精神缺失、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下,说教和题海战术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固化在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而忽略了对身心健康和生命意识的培养。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大多如下: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听课;回到家,还要面对大量作业而挑灯夜战,往自己大脑填充知识成为人生的任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走进乡村的机会更少,无法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更没有在多样的生命体验中培养其面对困难的斗志和应对挫折的勇气,最终导致学生面对困难选择逃避,面对挫折轻言放弃。

(五)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不高

在我们调查教师对自己生活、工作状态的感觉时,中小学教师有5%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不满意,9.3%感到不满意,34.7%感到满意与不满意相等,有43.7%感到满意,7.4%感到“非常满意”。在调查目前的工作压力来自哪里时,有33.7%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升学压力”,有48.6%的中小学教师选择工作量大,17.7%的中小学教师选择社会压力。从数据分析中我们感到,教师在这样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下,很难有激情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更谈不上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用言行去感化学生。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素养途径的探索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当前的教育,我们优先考虑德育是应该的,但如果生命不在,又何来德育。所以德育首先建立在对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当中,只要我们的管理部门重视,自然会有加强管理的举措。

(二)加强业务指导

1.设立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机构

纵观生命教育实施成效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其教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以下以借鉴性较强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为例。台湾早在1997年就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龄段,分别委托长老教会、晓明女中和得荣基金会设计了三个版本的教材,并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研修,于1998年在全台湾地区的各个国中开始推行。香港地区在教育署和禁毒处的共同认可下,于1994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生命教育活动计划的慈善团体,每年为六万多名儿童提供生命教育常识普及服务。同样,我们也有必要在教育管理部门中设立负责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以帮助广大教师提供生命教育素养。

2.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研习

据调查,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对教师开展此类专业培训可谓凤毛麟角,应该引起重视。

3.加强生命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首先每个教师都要在本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意识,特别对显性学科,如小学自然、品德与社会;初中科学和生命科学;高中生命科学、思想政治,促进自然知识和生命伦理道义的有效贯通。其次加强生命教育在专题教育上的整合,如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专题教育等要加强研究,内容有侧重、有层次、有递进、无空白,不简单重复或叠加。

4.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

生命教育关注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考试分数,而是对学生影响长远的情绪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其进行反思,让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活泼、实用,对学生有吸引力。而教师则应注重在日常教学行为和生活小事中,对学生开展随机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

(三)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人文环境、专业支持、评价机制,很难有效提高教师的生命素养。建议:一是加强学校的人文管理。在学校中培养民主、平等、包容、自由的人文环境,尊重每一位教师,倾听教师的意见与需求,发挥师生的主动性,以校为荣,以校为家。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建立管理机制,让教师之间既能团结一心、严谨治学,又能各展所长、公平竞争,为他们多创造晋升和求学的机会,让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能从职业发展本身获取自豪感和价值感。

(四)教学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知、情、意、行的改变上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都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与输入上,而教育更深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去追寻与实现生命中的真善美。刘铁芳老师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用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教育是一个倡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过程,除了知识文化的传递以外,它更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与灵魂,它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感、道德良心,以及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合力

在生命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对孩子教育的方式不恰当,对孩子的关注只停留在学业分数和吃穿用上,对孩子出现的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各种挫折没有深入了解,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的指引,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厌学自杀等问题发生。因而,学校要帮助家长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通过约谈、家访、讲座、电话、网络联系等各种途径,引导家长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处理挫折与矛盾,配合学校做好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素养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是实施生命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试问,一个对自身生命缺乏活力与激情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具备生命意识与生命激情的学生?一个对自身价值缺乏认同感的悲观教师,如何去培育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因此,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期待全社会关心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关注教师生命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课程,2008(1).

[3]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试验,2004(1).

[4]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5]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6]叶平枝.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建构[J].教育科学,2004(4).

(责任编辑黄晓)

猜你喜欢

生命素养学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