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地方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巴杰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史河南历史

巴杰

摘 要:地方史课程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编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地方史教材、强化直观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历史专业;地方史课程;教学改革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增加地方史课程,不仅是史学教育内容的补充与完善,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投身家乡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郑州大学“河南现代史”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高校地方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地方史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地方史、区域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最好是把‘地区研究或‘区域研究看作通往规模较大的世界历史观念道路上的一个阶段,看作一种把那些相互有关的研究单位中的历史知识组织起来的实际手段。这种手段在有些地方可以派上用处,但在另一些地方则不那么有用。这些地区研究或区域研究补充了国别史的研究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国别史的错误”。

在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地方史成绩斐然,中国浩如烟海的方志即为证明。研究中国历史的国外学者,同样重视地方史研究。如《剑桥中华民国史》探讨了宛西自治的情况,《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涉及基督教在河南早期传播的情况,《民国时期的土匪》包含有很多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的资料。西方学者关于地方史的选题,热衷于以一个村庄、一个村民、某一城市的市政建设等为考察对象,借以反映恢弘的中国历史。

地方史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内容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或者说是个性色彩。这种地方色彩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地方史研究也应该遵循这个特点,甲地的历史不能放到乙地,在分期、重点、主次等方面不能也不必与通史强求一律。

与通史相比,地方史的研究属于微观研究。一般来说,通史只能为人们勾勒出一个宏观的历史线索,用某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或者说最能体现共性的事例去覆盖、反映历史。而地方史的研究则是更详尽地解剖麻雀。这个典型未必完全符合通史的需要,但确实对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范围必然相对狭窄。当然,小课题中做出大文章,个性中发掘共性,这种要求未必比大课题的要求简单。

地方史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追溯某一城镇的兴衰变迁,某种产品的生产历史、销售流向,某些人文景观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可为当前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的依据和参考,直接服务于现实。

二、高校地方史课程教学现状

地方史课程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大学从1980年开始为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河南现代史”课程,至今已延续30多年。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事河南地方史的资料收集、整理及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作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特色课,“河南现代史”课程尚缺乏适宜的教材,这也是目前高校地方史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陈传海、徐有礼两位老师编写的《河南现代史》,成书于20多年前,写作思路、框架设计、内容取舍等已不能满足今天的本科教学要求。编写一部适合本科教学需要的教材,构建河南地方史研究的学科体系,是目前本科教学改革的必要工作。

教学实践中,史料意识淡薄、新方法的掌握较为滞后,是本科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地方史教学面临的制约因素。笔者在“河南现代史”教学中,曾组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收集、整理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的资料,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分组讨论。从课堂讨论的结果来看,史料收集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大多是把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史料罗列在一起,没有新资料的发掘、整理,甚至缺乏收集资料的学科意识。对学校图书馆、院资料室的馆藏资料及电子资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资料整理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对研究对象缺乏必要的横向对比和纵向梳理,理论和学术问题成了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并且,资料收集及课堂讨论的内容,集中于政府的剿匪政策制定、匪患猖獗对河南社会的影响及著名匪首的活动等,土匪成员的内心世界、社会形象,土匪内部的人际关系、权力维系方式,普通民众与土匪的关系等,课堂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事实上这些才是彰显底层声音、还原土匪面貌的重要方面。

此外,地方史教学还要解决名不副实的问题。《河南现代史》实际上讲授的是民国时期的河南历史,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时间段存在明显的错位,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解释河南现代史的“名”与 “实”及其他相关问题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新中国建立初期,从保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将其界定为1919年至1949年。但这一分期方式明显有悖于按照社会经济形态划分历史阶段的史学分期方法,并人为地把中华民国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关于中国现代史分期的学界争论由此而起。经过多年的史学讨论及教学实践,目前史学界较为认可的分期是1840年至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以后为中国现代史。鉴于此,包括《河南现代史》在内的地方史教学应囊括1840年以来的历史,尤其要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史的讲授。

三、高校地方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1.制订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编写地方史教材。教材编写中,注重原始史料的引入,同时兼顾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诉求,强调原始史料与知识点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历史教材史实与史料脱离的情况。教材编写中,除传统的政治主线外,注重近代河南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诸因素。将近现代河南历史纳入中国通史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注重“大历史观”在教材中的体现。此外,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新思维、新方法在教材中的体现,拓展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界研究动态的介绍,梳理相关历史事件的研究状况、观点分歧及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以“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为原则,兼顾史实讲解与学术史回顾,力求讲出深度、新意,引发学生思考。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过:“任何一个新的政权上台后,很自然地把许多玷污道德的垃圾都推到它的前任身上,而它的前任也曾经同样否定过他们的前任。结果是,中国历史充满对过去不尽如人意的当权者的道德谴责。”这种“历史判断的并发症”,在近代河南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尤其明显。鉴于此,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地方文献的解读、辨别,敢于修正过时、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结构整合和教学调整。

3.重视实践调查,加强直观性教学。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代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与河南休戚相关,发生在河南的重大历史事件亦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二七大罢工、革命战争中的“小延安”竹沟、影响抗日战争进程的豫湘桂会战等。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户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增强“河南现代史”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调查。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名为“行走中发现大别山精神——豫东南红色文化资源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重点调查罗山、光山、固始、潢川、商城、新县等6个苏区县及信阳市区的重要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同时访谈当地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考察结束后,项目成员形成了近11万字的结项报告,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提出了颇为可行的建议。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及实践技能的有效路径。

4.注重课堂讨论,强化研究性学习。在限定话题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查阅地方史的有关资料、档案,开展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在讲授1941年至1943年河南大饥荒时,笔者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历史专业的学生分成“灾荒统计调查”“国统区、沦陷区、根据地的赈灾措施及其成效”“灾民对灾荒及赈灾措施的认知”“灾荒对抗日战争进程的影响”4组,在收集史料、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笔者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实践层面观察,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研究河南地方史的热情,近代河南的历史事件成了近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热点,关于河南地方史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性及原创性相对较高,不少学生进入硕士阶段后仍从事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

责编:高 山

猜你喜欢

现代史河南历史
随机矩阵特征值新盖尔型包含集(英)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新历史
文体求索与寓意取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