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
2015-05-30张宇斌黄佳佳
张宇斌 黄佳佳
摘 要:大学生入学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目前大学生的入学心理适应进行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方法,对做好大学生入学适应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适应
大学生被家庭、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入学后不仅要适应学习、生活及人际环境的改变,而且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使大学生产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问题。因此,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入学的心理适应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内涵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把积极心理学定义为利用心理学目前已具有比较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积极的、潜在的力量、品质为出发点,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处理人的心理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情感与力量,激发优秀的人格品质,并有效地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情感、品质,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并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健康,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品质,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团体与社会机构对人的幸福成长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适应困难
(一)生活适应困难
大多数学生都是离开家乡异地就学,他们需要适应校外环境和校园环境。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在气候、饮食、语言、住宿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其次是校园环境,无人监管、军训活动、独立生活、作息规律等方面的变化,会加重新生的适应困难。这些生活适应上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适应困难
学习不适应是大学生最常见的适应困难。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方法、授课方式、学习环境、专业教学等发生变化,加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欠缺,新生容易出现厌学、学习效率低、考试焦虑等一系列学习适应困难。
(三)人际适应困难
维持已有人际关系、发展新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面对的社交任务。步入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高中生有较大变化,主要有范围扩大、频率提高、方式多元等。在入学初期,大学生尚未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前,他们可能会过度沉迷于过去的经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存在渴望交往与拒绝回避,自我中心与依赖他人的冲突心理。那些原来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入学后的交往障碍会日显突出,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等方面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倡导发掘和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情感、积极力量,以达到促进大学生自我不断成长的目标。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工作,重点在于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加强积极品质的培育、完善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一)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提升人的积极情感及体验,是发展人的乐观、希望、主观幸福感等优秀品质与积极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弗瑞德克森教授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阐释了积极情感不但有助于个人的幸福,也会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提高新生在大学生活过程中积极情感的体验能力。其主要方法是:合理设定入学教育的目标,诱发新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动机;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积极情绪资源,关注新生情感体验的积极面;重点突出对情感体验进行反思,升华积极情感体验。辅导员、朋辈辅导员要与新生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过去经历,发现他们心理不适的症结所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引导他们发泄消极的情感体验。接着,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就要对新生的消极情感进行引导,使他们不仅看到消极的一面,更要让他们以积极、感恩的态度对待这些经历,使他们能够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从而体验交往后的愉悦、成功后的快乐等,让他们渐渐感受到当下的幸福。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增强新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新生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人生感悟和积极情感体验相互促进,进而有利于培养新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幸福等积极品质。
(二)加强积极品质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积极心理元素,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积极、美好的人格品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可以被激活,发展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特征。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于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手段来培养他们,以期造就完美的积极品格。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以批评惩戒、反复警示为主的方式,要善于引导新生发现内在的积极态度、超越自我的效能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例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新生在与同学的积极交往中促进相互沟通,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真诚、勇敢、友善、爱、团队精神、宽容、感恩、希望等。新生参加学术类活动,可以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交流,展现自我;参加文娱类活动,可以减少情绪困扰,从被人接纳认可中获得自信;参加体育类活动,可以体验到愉悦、自豪,改变烦恼、颓废等不良情绪,从而身心放松,缓解压力;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拓展训练等,可以增加心理体验,增强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应帮助新生主动设立奋斗目标,进行生涯规划,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摆脱由于刚入大学带来的心理适应困难,积极地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完善人格,增强自信,享受幸福、健康、快乐的人生。
(三)完善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品质等积极力量与美德,是个体在其生活的外在环境中形成且受其影响的,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积极组织系统指的是能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积极力量与美德,同时能使个体得到幸福的环境系统。积极组织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分成三类: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区组织系统、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的组织系统为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养成提供了外部环境,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对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因此,辅导员要借鉴积极组织系统的理论,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实施方法,为大学生积极人格与美德的构建、成长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1.加强与家庭互动。通过新生家长会、网络、电话等方式多与家长沟通,反馈新生在校表现和心理状态,帮助家长转变孩子上大学就完全交给高校的认识,转变只看孩子成绩忽略心理的认识,转变只重视身体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的认识。树立家长的角色意识,强化父母的教育责任,对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适应困难,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心理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2.加强与社会互动。号召、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义务支教、社会调研等校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各种环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加强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增强自信心和适应力。不同领域社会人士在各类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实现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和满足。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3]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18).
[4]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理论纵横,2008,(11).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