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山水画教学中“点”的运用

2015-05-30陈丽

美术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黄宾虹画法山水画

陈丽

【摘要】在中国山水画中“点”是最基础的构成元素,在中国山水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的形式变化是多样性的,既可以是苔点又可以是皴法。因此认识和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成元素也就越来越有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点;艺术价值

对于一个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人来说,如果要对山水画有深入的理解及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成元素,更加要了解这些元素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古往今来,中国绘画作品中无一不以体现“意境”为主,中国画重“神”、重“笔”、重“气韵生动”,所有这些都是以“点”“线”“面”来表现出来,笔者认为“点、线、面”充分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并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和创新。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点”的作用及其运用。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对“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进行了概括“点、线、面”最初的审美特征。山水画的用笔最初的源头起于书法,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山水画中还经常强调用笔、笔意等,都是指书法中的笔法。卫夫人在《笔阵图》里说:“下笔点画,波撇屈直,皆需尽一身之力送之。”蔡邕的《九势》也提到“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里充分体现了“线”的力道美。“惜墨如金”的空渺美,酣畅淋漓的“泼墨如水”之美,也叙述了“面”在绘画中的灵活运用。时代在发展,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点、线、面”的审美品位也随着不断发展。在画面中点、线、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线是由点连接而成,面也是由点扩大而得,即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苦瓜和尚云:“画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也,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然而点却系最原始之一笔,因线与面实由点扩积而得也。故点为一画一面之母。”

对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点”常有人把它比作“高山坠石”,在山水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点”不仅可以表现苔藓、树叶,也可以填空补白,起到充实画面和平衡构图的作用;点又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以点进行绘画创作的人以北宋的米芾、米友仁为代表,他们笔下所表现的山水与董源笔下的山水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米氏父子在传统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运用点表现江南绵绵细雨、云山雾霭的景象。在用笔上以圆浑的横点为基础,横向错落排列,用淡墨点反复点染的办法来完成画面里对于云中之山的处理,后人给这种画法起名为“米点皴”。“米点皴”给人以含蓄、空潆的韵味。后人对于米氏父子的评价常会提到传统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米氏云山”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从这句话中可见点苔在中国山水画里的重要性,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使人仿佛于峰峦晦明、风溪雨谷之中。此乃为对山水皴法的妙用所至。在这张作品中更妙的地方是画面的苔点,错落有致,提点画之精神,为山川增加生气。令人想起了石涛的绝唱:“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静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顾恺之曰“置阵布势”,以墨见白,知白守黑,是其构图的关键,线的疏密构成了视觉的黑白灰“疏能走马,密不透风”。密集的点会产生面的感觉,如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在画面中表现高山悬崖所用的皴法为豆瓣皴,用中锋笔尖,聚点成线,线较短,下笔如擢。画中大块面的山体配以犹如雨点一般密密匝匝的皴法,给人协调的美感。在画面中点、线、面是可以相溶相通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由于受到多种外来绘画和情趣的影响,现代山水画已不满足萧飒、空灵的画面,而是追求斑驳且浓烈的色彩和饱满充实的构图,因此对“点”的要求就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点”是白纸黑点用以表现形体和帮助造型。这类画家像黄公望、范宽、“四王”等,他们对点的运用相对现代是很规矩的,基本上都是为物象骨架服务。现代的“点”是黑底白点,用以提亮画面和丰富表现语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黄宾虹先生和黄秋园先生。黄宾虹先生所画的点聚而不散,整齐中有变化,点与点之间,顾盼生姿,互有感情。他说:“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他的画最讲究的就是“做活眼”,可谓“满画是眼满盘活”。而这些“活眼”正是因他神奇的“点”点出来的,所作的“活眼”在整个画面中就好像白点一般。如他的《设色山水》,画中十有八九用的是浓、淡、干、湿的各种点法。尤其到了晚年,几乎无“点”不成画。他通过“点”不但解决了“笔”与“墨”的矛盾,而且在整个画面的点的经营中,使“笔墨”特立独行,通过象征性强化到精神的层次,以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石涛说:“黑团团黑墨团团,墨黑丛中天地宽。”很难想象,泼墨、重墨山水,只靠点笔,能给人天地一宽的感受。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墨色浑厚,透逸空灵,通过笔墨点线的挥洒,创作出笔下山川物态的生命。所以专家研究黄宾虹的画,曰:“黄之奇,即寓其中,赏其墨痕笔道之变化,神出鬼没,无迹可寻。似极率意,毫不经心,但审其墨痕,笔笔见法度,折钗股、屋漏痕隐于层层积墨之中。”黄宾虹先生对山水的表现是传统山水向现代山水转化的成功范例。

黄秋园先生的作品中对于“点”的运用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人说他用点“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密密麻麻的点与线交错编织成一幅幅郁郁葱葱、雄伟绮丽的山川,他的山水画给人以草木华滋而丰茂、沉郁而苍秀之美。画中点苔隐现山川中,用笔浑厚而苍劲。画面中点苔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讲求疏密聚散,强化点苔布景的繁密与山川的蓬勃气势。他的点线组织不但是一气贯穿,而且是几个一气贯穿的交错叠加,这种画法,我们今天称之为“积墨”,但黄秋园先生则自称为“惜墨”,满山遍野都是点,点多而不乱互有联系,以小點的形体变化,从局部到整体,有条不紊地叠加,多层次上显示其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不仅充实了画面,平衡了构图,还有效地表达了山石坚硬、厚重的质地感和体积感。

潘天寿先生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可见点、线、面在画面中的重要性。纵观整个山水画历程,许多山水画家对点都有自己的建树,王维的“破墨法”、王洽的“泼墨法”、范宽的“雨点皴”、米芾的“米点山水”,以及现代黄宾虹先生、黄秋园先生用点,对点的运用已成为促进山水画发展的主要动力。点运用得当可以充实画面、平衡构图,起醒、破、补、掩救、画龙点睛等作用。总之,点在中国山水画的运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锋.黄秋园山水画的艺术特色[J].科海故事博览,2011(1).

[2]马骏.论点、线、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审美取向[J].艺术探索,2006(1).

[3]张宜书.师范院校实施书法教育的价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黄宾虹画法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鳄鱼的画法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水禽的画法(六)
夜景的画法
菊花的画法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