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生产研究
2015-05-30王雪
王雪
摘 要:近年来,随着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大肆破坏,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应运而生,生态生产作为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兴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从生态生产的结构体系、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生态生产进行浅析梳理。
关键词:生态生产;生态系统;绿色生产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21-02
美国文化史学家托马斯·柏励(Thomas Berry)在其著作《伟大的事业——通向未来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到了“生态纪”(Neozoic)这一概念,与“人类纪”概念相对,旨在告诉我们,以人类为主导的“人类纪”正在终结,与此同时,地球生命正在以相互依存增强的方式走向“生态纪”,“生态纪”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三条可行之路:地球中心、自我限制、有机经济[1]。这再次给人类的生产方式运作方式敲响了警钟,人类如不能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那么在生态纪为主导的今天,人们只能走向毁灭。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显然不能够适应“生态纪”的要求,为此,适应三条人类存在之路的基础上,学界对“生态生产”这一概念進行了着重解读,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学者对“生态生产”概念的解读,对生态生产概念进行浅析和梳理。
一、生态生产的结构体系界定
对于“生态生产”的概念体系,学界众说纷纭,综合学者对“生态生产”概念的种种解读,“生态生产”可以分层为以下三种结构界定。
(一)自然的收支平衡:生态生产的微观层次
对于生态生产的理解,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从狭义上来说,有学者认为:“生态生产是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促使其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演化的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2]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再生产,即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种意义上的生态生产将生态生产划分为三个环节:生物生产环节、能量流动和转化环节、物质循环环节。其要旨在于回归自然本身的和谐圆融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内部自身具备着调节机制,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这种特殊的机制调节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机制以矛盾运动的状态为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调和和平衡,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就是生态平衡。而微观层次上的生态生产,就是讲求这一平衡的过程。
(二)生态与生产之间的平衡:生态生产的中观层次
从生态与生产的本身意义来说,有学者将生态生产界定为“生态型生产力和生态型的生产关系,前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后者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
从中观意义上探讨生态生产,就离不开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探讨。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生态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关系过度,正是“人类中心”向“地球中心”的过度。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生产力的定义已经形成了共识。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它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其他一切物质技术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4]。长期以来,在哲学教科书中,生产力一般被这样定义:“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们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5]在这种生产力概念的引领下,随着科学革命将人推到了万能的普罗米修斯的地位,人们对自然进一步走向了征服、控制和掠夺。以“征服论”为主导的人类群体依靠技术强加改造征服自然,使被人类加以改造的自然变得满目疮痍,人们通过改造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财富远远不能与所损失的相比。
“生态生产力”要把以“征服论”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地球中心”主义,它大大弥补了传统生产力所缺乏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观念,将“生态型”作为生产力的限定范围和基本要求,旨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的生产力。现今学界对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适应现今大背景下的生产力为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概念被定义为“人类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协调配合所释放出来的物质力。”[6]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将原有的单向度的生产力概念补充以双向度,对生态生产的探讨也有了进一步的补充。
从生态生产的中观意义上讲,生态生产的过程,就是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把握“生产”的同时把握“生态”,实现物质生产利益与环境再生产利益的双赢。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关系”是发展生态生产的两个必要条件。而这种意义上的发展必须落实到实际的具体的政策措施当中,也要加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实现这种意义的生态生产。
(三)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生产
马克思曾经用“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理论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一种,“人靠自然界生活”。但与此同时,现今自然环境的改变也依托于人,人“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7]
长期以来,社会生产被划分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两个层面,而生态生产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为物质生态生产和人口生态生产两个层面[8]。从总体上说,生态生产是物质生态生产、人口生态生产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物质生态生产的产生与人类本身和环境资源的现状是分不开的。物质生态生产本身包含着两个要点:物质与生态,而物质生态生产的过程就是协调物质与生态之间关系的过程。生态生产视域下的物质生产,要求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口生态生产是生态生产在人口发展中得以运作的条件,人口生态生产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协调运作。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大大加重了环境的承载压力。以King为代表的麦多斯学派提出,只要人口的数量规模在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容量之内,则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9]。人口生态生产作为生态生产的重要一环,使生态生产在人口方面得以实现。
此种意义上的生态生产,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生产,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生产,除了上文中所说的物质生态生产和人口生态生产之外,也包含着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等诸多方面。
二、生态生产研究两个方向的阐述
根据对生态生产这一概念的不同角度的梳理对生态生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向:纵向动态研究和横向平衡态研究,其中,纵向动态研究主要针对于对生态生产的发展前进性做出探讨,而横向平衡态研究致力于对生态生产方法的讨论。
(一)纵向动态研究——生态生产的递进发展角度
国内学者对生态生产概念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的。而对这一概念的纵向研究,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生态文明发展等角度来论述的。
1.从生产力发展和文明发展角度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对生态生产意义的建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三种不同形态,即白色生产力、灰色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与之相对应的能源方式,从薪柴畜力、到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的使用。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的作用下进行生产发展的过程。而与三种生产力相对应的三种社会形态,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生态社会[10]。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生態生产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进步和革新,生产工具不断革新,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双赢的过程,对这一角度的研究着重于对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研究和生态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表述。生态生产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寻找最优方式的过程,在于在建设生态社会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生产发展,以生态生产力为其主要生存根基。
从文明发展角度看,生态文明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也是生态生产进行发展的过程,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几种不同的形态: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种文明不会立即被另一种文明完全取代——取代的过程是渐进式的[11]。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对应着生态生产的发展,生态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文明向上发展的过程。生态生产就是文明不断发展、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过程。
2从技术论角度
从技术论角度来说,生态生产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不断“生态化”的过程。在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技术论经历了三个阶段:(1)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征服性”技术论;(2)后现代主义中的技术批判理论;(3)生态技术论。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传统生产力概念“征服改造自然能力”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或基本职能即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第一力量或最高力量,科学技术的最高价值目标则在于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索取自然[12]。这种技术论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生产,也只是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在此,技术的优势作用和改变作用远远不能与所受到的破坏相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以扩张和掠夺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后果已经让人类不堪重负,在这一背景下,对技术的批判应运而生,代表人物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
随着生态哲学的范围扩大化,“生态技术论”应运而生,将技术生态化,其实质在于提出传统科学技术之中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成分,推广技术中的有力部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有生态主义色彩的科学技术要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目标,以保护自然平衡为基础,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技术作用。
(二)横向平衡态研究——生态生产的内容研究
对于生态生产的平衡态研究,主要是针对生态生产自身的概念意蕴的探究,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以下将做出简单探讨。
1.生态生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社会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生态生产的方式在于不超出生态限制的情况下,维持自然的自净能力、再生能力。人在生产的过程中,不违背自然本身的自净能力和再生能力,依照这种说法,首先,可以提出,生态生产的过程,只有人类向生态系索取小于其生产量,才能使生态系统不断补偿和维持再生产的能力。否则,生态系统被破坏,人类只能自食恶果[13]。
生态生产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生态化和专业生态生产[14]。物质生产生态化的过程是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态原则,遵循生态规律,采用生态的方法,通过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进行循环利用,降耗减排,最终实现资源的最充分利用和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的最大化[15]。产业生态化的设想思路正在逐渐上升到所有领域的应用。
专业生态生产是人类自觉遵循生态规律,调动社会物质资源,协助、推动生态系统恢复和增强生态生产能力,增加生态产品产出,以促进生态恢复、增殖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专业性社会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方式的运作既能产生出充足的经济利益,又能带来副产品。随着生态文明逐渐代替工业文明,这种生态生产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2.生态生产的生活方式
生态生产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生态、绿色,节俭。从生活方式上,我们倡导以生态为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首要要求,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发展;在生产方面,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原料的循环充分利用;在消费上,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3.生态生产的价值理念
而对于生态生产的理念讨论,主要从环境伦理学角度出发,环境伦理学不同于以往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的传统伦理学,其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16]。基于这个目标,国内学者将生态生产的理念总结为如下几个要点:(1)保护环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生态公正,可持续发展,不仅实现代内公平,也要实现代际公平;(3)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三、结束语
对于生态生产的研究和讨论,随着时间和人們认识层次的发展还会继续,而通过对生态生产的研究,会对今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通过对理论问题的正确梳理探讨,会达成对我们世界和生活的积极改观。
参考文献:
[1][美]赫尔曼F·格林(Herman F·Greene).托马斯·伯励和他的“生态纪”[J].王治河,译.求是学刊2005(3):5-13
[2]邱耕田.生态生产初论[J].求索,1995(2):84-87.
[3]张术环.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生产方式[J].经济纵横,2007(3):38-41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84.
[5]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20.
[6]柯宗瑞.生态生产力论[J].新华文摘,1991(6):178-18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7.
[8]孙丽,孙大为.论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2-16.
[9]包庆德,董华.生态哲学维度:人口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4):9-12
[10]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长白学刊,2007(2):138-140.
[11]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31-37.
[12]吴晓江.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第一生产力”[J].哲学研究,1991(12):12-16
[13]孙丽,孙大为.论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2-16.
[14]丁宪浩.论生态生产的效益和组织及其生态产品的价值和交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
[15]周文宗,刘金娥,左平.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9.
[16]余谋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新的哲学和新的思维方式[J].生态哲学,201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