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个常见的易误解的成语分析

2015-05-30杨庆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杨庆

摘 要:文章选取了老气横秋、惨淡经营、坐地分赃、道貌岸然这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易误解的成语,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成语本身进行语义的溯源,根据实际语例指出因错误理解产生的语义,并简单地分析误解、误用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成语误解  老气横秋  惨淡经营  坐地分赃  道貌岸然

一、“老气横秋”不能理解为“陈气横秋”

“老气横秋”原作“霜气横秋”,形容凉飕飕的气流充塞于秋天的空际。语出南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文选》四三613上):其(指周颙)始至也……风情张目,霜气横秋。后有高适的《苍鹰赋》(《全唐文》三五七):至于长杨大猎,云梦时搜,寒光送晓,霜气横秋。后世多作“老气横秋”,多形容老年的气势苍劲豪壮、挺拔不凡的神态。如:宋·楼钥《攻愧集·五·题杨子元琪所藏东坡古木》:东坡笔端游戏,槎牙老气横秋。元·谢应芳《水调歌头·洪武九年秋,余卜君千墩……》(《全金元词(其二)》1065下):牙齿豁来久,老气尚横秋。买得归耕黄犊,儿辈幸无愁。明·卞华伯《为僧题墨菊卷》(明·俞弁《逸老堂诗话》上,《历代诗话续编》1315:玄霜虽改黄金色,老气横秋尚凛然。后转以“老气横秋”形容人老练自负的神气。如:唐·杜甫《送韦评事赴同谷判官》:“老气横九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众人取笑了一回,见新人老气横秋的那个样子,便纷纷散去。”现多用以形容没有朝气或摆老资格。如:宋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少日才华接贵游,老来忠义气横秋。”

总的来说,“老气横秋”之本来意义是形容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气。而现在人们易把“老气横秋”错误地用来形容陈腐、老套、过时的东西或者形容因年纪大、打扮不合时宜等而显老。如:

(1)大学是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迎新标语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当充溢着青春的气息与热力,富有创意,如此,才能能拨动青年学子的心弦,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因而,老气横秋、板着脸说教的迎新标语显然陈腐,不合时宜。(人民网)

(2)不管是太太、嬷嬷还是小姐,满屋子的铜钱头、贴黄瓜。年轻小姐也得梳这种老气横秋的发型,看起来都老了十岁。(人民网)

(3)而且,不幸我的脑子又不可抵拒地染上了一些西洋色彩,拿着水烟在手,我只意味到自己的丑,迂腐,老气横秋,我已不能领会玩味出什么韵调和情致。(语料库)

(4)跟妈妈在一道呢,人们看一眼老气横秋的妈妈,再看一眼美似春花的她,就难免不发笑,像看一张滑稽影片似的。(语料库)

例(1)是想说“迎新标语”没有创新,套数陈腐;例(2)想表达“发型”老套、过时的意思;例(3)、例(4)本是想表达所描写的人物年老色衰。这与“老气横秋”的本义和后来的转指义是大相径庭的。这就犯了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的错误。

《汉语大词典》所释“老气”一词有四个义项:①老练的气概。形容树木苍老的气势。③陈旧保守的风气。④形容服装等的颜色深暗,样式陈旧。说话者主观上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老气”一词的两个意思,即③和④义项错误地嫁接到“老气横秋”上,使之表达的意思偏离了成语本来的意思。

二、“惨淡经营”非“经营不善”

惨淡:思虑深至的样子。经营:引申为筹划营谋。“惨淡经营”,亦作“惨澹经营”。原指作画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经营位置。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以经营位置为绘画六法之一。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将惨淡经营中。”后引申指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如:宋楼钥《它山堰》诗:“想到惨澹经营时,下上山川应饱看。”宋·五质《雪山集·一五·和李无变求诗》:“十年惨淡经营处,一点青荧灯火知。”清·侯方域《与任王谷论文书》:“不惨澹经营便轻率命笔。”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澹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郭孝成《四川光复记》:“虽时势使然,补由任事者惨澹经营,有以致之也。”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这房子是先人的产业,一草一木都是祖上敬德公惨淡经营留下来的心血。”

可见,“惨淡经营”原指作画前苦心构思,现指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但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经营不善,生意很萧条。如:

(1)传统企业在电商零售领域,只有2%左右的商家赚大钱发了财,20%—30%左右勉强维持收支平衡,50%—70%左右惨淡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人民网)

(2)同样是西瓜,一边是惨淡经营,一边却成了大家争相抢购的“香饽饽”。这在二OO一年七月的合肥,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语料库)

例(1)、例(2)都是用“惨淡经营”形容生意场上的不成功。因为经营的结果不好,很惨很淡,所以就简单地用“惨淡经营”这个组合来形容了。显然,这是不解整体,断词取义造成的成语误用。“惨淡”有“暗淡;悲惨凄凉”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惨”表“苦心”,“惨淡”表“尽心思虑”的例子,如:清·厉鹗《东城杂记·庾园》:“千金叠一邱,百金疏一壑。泉石惨经营,花叶纷相错。”唐·杜甫《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踊跃常人情,惨淡苦心志。”清·黄叔琳《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淡传其真。”

三、“坐地分赃”并不是“就地分赃”

“坐地分赃”原指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诈骗而分享赃物。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三一·防制省城奸恶牌》:远近乡村居民各安生理,毋得非为,为容隐面生可疑之人在家,通诱贼情,坐地分赃,敢大故违,仰即拿赴军门,治以军法。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四·端正好·吕纯阳三界一览·八煞》:这两个同谋上盗,那二个坐地分赃。《西湖二集》七111:还有没廉耻之人,假以护法为名,与和尚通同作弊,坐地分赃,诓骗十方钱粮,对半烹分。

因此,根据“坐地分赃”的语源意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匪首、窝主等不付出实际行动,而是停留、守在某地等着分赃。而关于“坐”的“停留、驻守”的语义同样有相对应的语例。如:居留,停留义:清·归庄《黄孝子传》:“父子坐旅中,惝怳累日,因留过岁。拒守义:《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杜预注:“坐犹守也。”

而现在使用“坐地分赃”时,却忽略了“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参与”这个前提,误解为所有作案人员共同坐在地上分赃或就地分赃。这主要是在运用时,只看到了“分赃”的意义,不管“坐地”甚至是“坐地分赃”整个成语的意思,也是断词取义造成的后果。如:

(1)按照分工,刘铁负责抢包,高水和张北负责阻挡女子,在被害人大声呼喊下,3人分别朝不同方向逃跑。而后,3人将抢来的4400元坐地分赃。(人民网)

(2)小双和小亮就在路边的长椅上坐地分赃。总共抢了现金7000多元、白色苹果5代手机一台、四张银行卡,小亮分到了现金4000元,小双拿了现金3100元、一台白色苹果5代手机和四张银行卡。(人民网)

(3)每拿到一笔投资“本金”,罗天喜等人除预留一部分作为公司继续运作资本外,剩下的钱立即坐地分赃,挥霍一空。(人民网)

例句中,“坐地分赃”完全可以用“分赃”代替。这也就偏离了“坐地分赃”本来的语义。

四、“道貌岸然”原是褒义

在很多报刊,还有很多其他的书面、口头表达中,“道貌岸然”常用来表示外表正经严肃,实际道德败坏、虚伪,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如:

(1)那些披着美德的外衣折磨别人又善于洗刷自己的人,那些道貌岸然坐地行劫的贵族,与商界的抢劫贵族一样被人蔑视。(语料库)

(2)一小群人,表面上看来,人人脸上都戴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具。我曾看到波洛撕掉一个人脸上的假面具,使其现出本来面目——一副杀人的嘴脸!(语料库)

(3)至于外表道貌岸然,实际内心卑劣肮脏的绅士型男士,也大有其人,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了。(语料库)

(4)现实当中,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失德现象严重,台上道貌岸然、台下乌烟瘴气,戴着假面具、成为“双面人”,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人民网)

殊不知,“道貌岸然”原是一个褒义词,形容神态庄重严肃。原或作“道貌凛然”。凛然: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如:《敦煌变文集·五·维摩诘经讲经文》607:光严整行之次,忽见维摩,道貌凛然,仪态畾(磊)落。后世多作“道貌岸然”。如:清·龚炜《巢林笔谈·六·谒敬亭先生》:既至,一老者应门通刺,即延入书斋,先生道貌岸然,接对谦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〇四860:承辉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此时,“岸”表高傲、严正不阿。“岸然”则表示严肃的样子。如:《文心雕龙·序志》:“傲岸泉石,咀嚼文义。”宋·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白发上华颠。”叶圣陶《倪焕之》:“那个男人并不理睬别人的同情于他,岸然走了过去。”

从上可以看出,“道貌岸然”的词义演变的过程也是褒贬颠倒的过程,其词义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已然慢慢接受。这是由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的转变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开始认为过于庄重、高傲,则导致别人不敢接近,反而让人觉得虚伪、可笑。从而产生了贬义,多含讽刺意味,以至于后来所描写的对象也随着发生了转变。

五、小结

成语误用在我们现在实际的行文运用及口语交际中已并不少见,一方面,成语言简意赅,意义深远,能简明扼要并形象地表达我们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成语备受青睐;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而人们又缺乏对成语本义和引申义的深究,加之有些成语的组成词语古今义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容易造成因“生搬硬套”、望文生义、感情失当等引起的成语误用。探讨成语的语源,正确理解成语的本义,对规范使用成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钦祥.中华成语辞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版)[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4] 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第一版)[Z].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