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参传说
2015-05-30王晓云
王晓云
在我们山里,采参被叫做“放山”,人参被叫做“棒槌”。有一年暑假,我跟着舅舅、四姨夫去放山,无意间听到了一些有关采参的传说。
开山钥匙
放山之前一般都会先“喊山”,就是不管谁发现人参都要马上喊出来。放山人忌贪财、忌吃独食,喊出来,只要周围有人应,即使不是同伙儿的,也应劈份儿,这是老一辈留下的规矩。第二天,临近中午,四姨夫在距离我不远处高喊:“棒槌!”我知道这就是喊山了。有喊山还要有答山,答山者是要跟喊山者劈份儿的,所以答山需要时间限制,答晚了或者忘记答了都没份儿。由于我是第一次放山,光顾着激动,没来得及答山,还好舅舅已经答应了:“什么货?”四姨夫应道:“二甲子!”
二甲子就是二品叶。听老辈人说,人参的大小分几品叶,当年生的由三片小叶组成的一枝复叶叫“一品叶”,第二年生的叫“二品叶”,依次类推,到六品以上就是精品了。我顾不得枝桠藤条,立刻奔过去。四姨夫已经把参用红线绳“縻”上了。縻参就是把头绳系在参茎上,据说,年头多的山参会走,只要縻上了,就是山参精也不会逃脱的。
舅舅说,这次真是大吉大利,第二天就拿到了“开山钥匙”。放山人把二甲子叫开山钥匙。传说,放山人拿不到开山钥匙,就很难会有大的收获。我们的开山钥匙只有大拇指高,但我觉得它充满了神秘。不禁想起昨天夜里舅舅给我讲的那个关于开山钥匙的故事:从前,一个孤儿同一伙人去放山,他们放了很多参,带头的“把头”起了私心,把孤儿赶出了自己的队伍,孤儿自己跑单帮。然而,他吃完了随身的食物却依然没有放到一棵参。下山途中,他看见了一汪汩汩流出的泉水,真的是渴极了,连滚带爬地趴在那儿大口大口喝水。在他喝完水后抬头的瞬间,忽然眼前一亮,泉水中隐约有一棵人参!孤儿小心翼翼地将人参取出,虽然只是一棵小小的二甲子,他还是很高兴,用青苔包好,收了起来。在山下的药铺,孤儿之前的把头和其他一些放山人拿着大量的或大或小的人参等着卖,药铺老板却不开张,他说开山钥匙没下山,他不能开张。孤儿拿出了他在泉水中挖出的人参,老板乐了,说:开山钥匙来了!最后,孤儿的人参卖到了最高的价钱。
舅舅让我仔细地看开山钥匙。放山人进山第一次看到参,谓之“开眼”。有生以来,我是第一次见到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野山参,是名副其实的开眼了。开眼后,心明眼亮,定能找到大棒槌。当然,舅舅说的都是吉利话。
我们拿到了开山钥匙后,几天之中相继挖到三棵大人参:两棵四品叶,一棵五品叶。直至下山,大大小小共挖了二十几棵,舅舅把这一切都归于四姨夫发现的那棵二甲子——开山钥匙。
罩头树
森林中,常看到一些粗壮、挺拔、秀丽的红松树,在距地一米左右处,被人剥掉一块长方形的树皮,露出的木质部分刻着一道道斧印。斧印有些是刚剥掉不久的,白色的木质部分耀人眼目;有些则年代久远,新长出的年轮把变黑的木质部分遮盖得只剩一条窄逢儿。往往,这样的树还有被点燃的桦树皮熏过的烟痕。这种树,放山人都认识,叫罩头树。
放山人挖到山参后,就在附近找一棵出类拔萃的红松树,在对着挖出参的方向,剥掉一块长方形树皮。然后在露出的木质部分上,左边用斧刃刻上所挖参的数量和每棵参的品种,几品叶就用斧子砍几道;右边的斧印则表示人数,一道斧印代表一人。砍罩头树的目的是给后来人以指示,告诉此地曾出土过山参,放山人应多留心。年代久远的罩头树有两种:一是正罩,即按着罩头指示的方向就能找到以前挖参的埯子;另一种是反罩,挖参的埯子与指示的方向相反。罩头树也体现了老放山人不贪财不吃独食的品性。
凡是见到罩头树的放山人,在离开此地时,无论挖到参与否,都要点桦树皮熏熏罩头树的剥痕。放山人管这叫给罩头树“洗脸”。罩头树经常洗脸,会越来越黑,这在树木葱翠的林木中很显眼,也极容易被人发现。
莽莽老林,印着先人中跋涉的痕迹,望着饱经沧桑的罩头树。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放山人辛苦奔波于林中的身影和他们刻罩头树时喜悦的神情。
但是现在,在放山期间,很多人们所看到的新近的罩头树,却完全没了古人的规矩,他们刻的罩头方向根本不与挖参的方向一致,有些人根本不刻罩头,林中经常看到一些空埯子,不知道老一辈人看到这些会作何感想。
棒槌鸟
森林中有一种鸟,专食棒槌籽,这种鸟叫棒槌鸟。有棒槌鸟的地带,有棒槌的可能性就大。不过,棒槌鸟也很少见。
舅舅说,棒槌鸟其实是放山人变化的,我的好奇心跟着上来,不停地缠着舅舅给我讲一讲:从前,关里有两个人到东北来放山,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五。张三是个粗嗓门,李五是个细嗓子。有一次,他们迷了路,两人最后也没走出去,全饿死在山上。死了之后,两人就化成了棒槌鸟,用自己独有的叫声给放山人指路,以免再有迷路的人。其中一个叫:
“张三哥,好几棵!”——那是李五。另一个叫:“李五,一片!李五,一片!”——那是张三哥。
有一天黄昏,我们真的听到了棒槌鸟的叫声,那个棒槌鸟想必是李五化成的那种,因为它的叫声听上去真的像:“张三哥,好几棵!”
(责任编辑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