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5-05-30王志英
王志英
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有特有的鼓励学生的方式,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孩子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的方式要多样,切忌千篇一律
1. 通过语言。例如,低年级老师可以说:“真聪明”、“真棒”、“太好了”,高年级老师可以说:“想法不错”、“有独到的见解”等等,可以通过动作,如伸大拇指、点头、鼓掌等;可以奖励,如贴红星、送自制的小礼物,赠言等;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如专注、温和的目光、微笑等。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给予鼓掌或齐呼赞美性的语言,如你真棒等。以上种种鼓励方式,面部表情是最经常的,也是最有激励性最长效的方式,其他各种方式可以穿插使用,切不可格式化、固定化。
2. 鼓励的频率要适当,切忌频频赞许。如果一堂课上掌声不断,赞声不绝,这不但无益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在讲《问银河》一课时,当讲解到“长胡子的小虾”,一个孩子突然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长胡子的小虾”中“长”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由于备课时真的没有考虑到孩子会有这么多的想法,忽略了这个问题,但通过前后文的理解,我给孩子讲解这个字在这里读“zhǎng”或者“cháng”哪个音都合适,由于这个孩子问题的提出,让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表扬了他的善于思考,还让班里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接下来,他又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又表扬了他,我看到了孩子脸上开心的笑容,同时也看到了他剩下时间的自我陶醉,听课严重走神,下半节课的教学几乎都是在自我陶醉中度过的,由此可见,过多的外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一味地表扬,也可能使部分学生始终处于激动,亢奋的状态,难以平静,直接影响后续学习。
3. 鼓励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漠视学困生。人人都有才,人才有差异;人人都能成才,这样不行那样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正确学生观的必然体现。课堂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当场要表扬,要鼓励,而对学困生更要多关注,多鼓励。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评价,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愿发言的学生,敢于举手要求发言,这就应该鼓励;问题回答的并不十分完善,但他是学困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后回答的,这就应该鼓励。
在我的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学生,他胆小、接受能力差,从来不举手发言,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我几乎不叫他回答问题,因为我觉得太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每天他就是安静的坐在那里,似乎被我们大家都忽视了,一次童谣诵读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孩子背不下来,我打算找一个可以领背的孩子,当我问谁可以领背的时候,没有孩子敢举手,因为他们怕背错,正在我着急的时候,那个不引人注意的孩子举起了手,他非常流利地完成了童谣背诵,让我在激动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吝啬我的表扬,特别是学困生,我更加注意他们的表现,经常地鼓励他们。他们每一天都有新变化,长期这样做,所有学生都是被欣赏、被关注的对象,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潜能就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特别是在学困生身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鼓励要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切忌盲目性。客观评价不是批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在教师正确的引导鼓励下,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鼓励要淡化同学之间的评比,前面的学生答错了,教师大力表扬了后面答对的学生,这就等于是对前面的学生的批评,这样,答错的同学可能就会自责,心里想还是少发言为好。所以,表扬和鼓励也有个时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对学生的发言全部接纳,对正确的不急于表扬,对错误的不急于否定。全部接纳并不表示全部赞同,只表示在听,且很乐意听,这就会形成广开言路的局面。在没有批评加上适度鼓励的课堂就容易形成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没有压力,尽情流露,心里轻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回答问题思路和答案自然也会多起来。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单纯的批评与表扬,要掌握好实施鼓励的策略,这样才能让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