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凤山县岩溶天窗特征及成因研究
2015-05-30黄春源
摘 要:广西凤山县岩溶天窗规模宏大、景观奇特、壮丽,吸引着众多游客及专家、学者前往观光游览、探险和科普科研。笔者通过详细研究其特征及成因,与广大游客、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岩溶天窗;特征;成因;分析
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或溶洞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凤山县岩溶区内由于地下河长年累月对可溶岩的溶蚀、侵蚀,在地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洞穴通道,往往在断层裂隙密集分布处形成贯通地表的岩溶天窗,本文以该县三门海天窗群为例,从天窗群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增强人们对地质遗迹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一、岩溶天窗特征
(一)三门海天窗群总体特征。三门海是坡心地下河出口洞段,出口位于袍里乡坡心村地域内,是著名的长寿河——盤阳河的源头,因此也被称作“寿源洞”。在那里发育有四个岩溶天窗,其中三个可乘船入内,规模较大,被称作“三门海”。三门海天窗群及其附近密集分布的地下河、洞穴、天坑、峰丛等地质现象的系统性、自然性、典型性、完整性是岩溶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三门海天窗群发育于下二叠统茅口阶灰岩中,以天窗III为界,将2.4千米长的地下河洞穴划为二段:SE段和NW段,SE段长690米,自地下河出口至天窗III附近,包含4个天窗。NW段称为“犀牛洞”,自天窗III西侧至雷劈岩附近的洞口长1690 米。
如果在地下河观察,只能看到天窗I、II、III,需从天窗III潜水约50米才能进入天窗Ⅳ。3个天窗将此段地下河划为3段:地下河出口——天窗I洞段长60米、宽1.6—16米、高2—6米,洞顶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石钟乳,尤其是天窗边壁与洞道交接处,石乳悬吊,形态各异;天窗I至天窗II洞段长92米,横截面呈三角形,是已开发的洞段中最宽、最高和光照条件最好的洞道,洞宽25—40米,高24—27米。洞内NE侧洞壁上部分布有大型石钟乳,构成“龙虾戏水”,“双狮观海”等景点;天窗II至天窗III间的洞段称为“相思洞”,长约70米,洞宽一般为 20—25米,局部“喉道”处缩为2—3米,高3—8米,由于洞道较矮,两头光线难以透入,洞内一片漆黑。先是进入“洞房花烛夜”地下湖,地下湖面积约1600平方米,水深l7—20.5米。天窗III后为犀牛洞,其总体上往NNW向延伸,出口顺三门海一平乐公路边。
(二)天窗I的特征。天窗I是四个天窗中规模最大者,呈浑圆状,东西长106米,南北宽98米,沿近EW、NE、NW向三组节理交汇处塌落而形成。天窗内的地下河水域被称为“玉妆湖”,湖水清澈,面积4900平方米,平水期水深18 米。四周悬崖峭壁,以南、北两侧绝壁最高,分别达45米和54米。南侧绝壁大部为茂密灌丛和杉木覆盖,局部露出基岩且发育有一小洞穴,洞口高出水面25—30米,与林那洞洞口遥相呼应。南侧悬崖近水面处有数处直径0.8—1.5米、表面长有青苔的石钟乳,造型奇异,颇似动物伸长脖子欲汲水,北侧有大叶榕生长于石钟乳中,其中一枝根随石钟乳向下生长,直扎岸边的淤积泥土中,造型优美,此即“连天接海”景点,堪与洞项悬挂的石钟乳媲美。东南侧峭壁下石乳累累,几挂直径达1—1.5米硕长石乳尤为醒目,的似“双龙戏水”,更多的是成群的小石乳,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宝剑,刺入深潭中,构成“利剑穿碧海”景观。此天窗特色:直径最大,深度最小,壁上石钟乳最多,受控于节理构造最为显著,周壁藤类植物最多。
(三)天窗II的特征。天窗II形状主要受NE、NW、EW向节理控制而呈不对称椭圆形,大小为85米X60米,底部水陆各半,北半部为由崩塌碎石和山上冲下的砂土组成的向天窗内倾的斜坡。南半部为水域,66米X 30 米,被称为“莲花湖”,平水期湖面面积1500平方米,水深约19米,SSW侧洞顶上石乳悬昂,集群分布,颇似“百鸟朝风”,形似绵羊的较大石钟乳垂至水面上,构成“绵羊汲水”的景点,SE侧与洞道交接处分布的流石,侧观似大象,前视若恐龙。天窗最大深度为98米,北侧山峰绝壁最高,局部粘附有碎石堆,峭壁上灌丛密布,有猕猴群出没,南侧植被为乔木与灌丛。此天窗底部洞壁上“生长”有一群群直径约3—lO厘米,长10—25厘米许的小“石钟乳”,其实是石灰岩中燧石团块溶蚀残余的结果。这些是异因同形、差异溶蚀地质遗迹的典型代表。
(四)天窗Ⅲ的特征。天窗III在地表,天窗III表现十分明显——与天坑类似,切割了山顶和峰坡,口子呈不规则椭圆形,天窗内湖名为“金银湖”,湖面长52米、宽43米,水深14—24米,水温21℃许。天窗为二次崩塌而成,在地表可见NE端形成二级绝壁。天窗东侧最深,达118米,最浅处位于天窗III通往天窗II的洞口处,为20米,与犀牛洞口交接处旁边发育有壁流石,洞壁流痕窝穴明显,树根紧贴石钟乳分布,悬垂几至贴近平水期水面。天窗周壁灌木茂密,生意盎然。西侧山峰绝壁高耸,东侧山峰峭壁上林木葱茏。水呈蓝绿色。
(五)天窗Ⅳ的特征。天窗Ⅳ位于天窗III南侧约60米,在地表,其西侧约lOO米处为飞龙洞洞口。天窗呈漏斗状,直径43米 X34米。
二、岩溶天窗成因
远古时代,凤山县坡心喀斯特区曾为海水淹没,沉积了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后来地壳抬升成陆地。由于受到亿万年时间的地质构造变动、风化侵蚀剥蚀,以及地下水的溶蚀、侵蚀作用,喀斯特区在地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洞穴通道。后来由于地壳上升运动,这里也随着抬升,原来深埋的地下河也逐步抬升露出地表,并产生持续不断的崩塌,地下河水又将崩塌物不断地运走。如此反复的作用,在有利的地质构造部位形成了连通地表的岩溶天窗。
三、结语
凤山岩溶天窗群沟通了地下河洞穴和地下河,成为凤山地质公园美丽奇特的地质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对这些天窗群的特征及成因研究,增强人们对地质遗迹的进一步了解和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的提高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黄春源,广西机电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