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鲁迅的“梦”情结

2015-05-30邓正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弗洛伊德潜意识

邓正玉

摘 要:在文学创作中,以梦境作为文章的背景,这并不稀奇,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如鲁迅这样,在《野草》中大量使用这种模式的就比较罕见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只将鲁迅的梦看成是文学创作的手段了,而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其背后的深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折射,鲁迅的梦不是他有意的文学创作,而是他在无意识中流露出的内心的想法,这种无意识地流露源于鲁迅深藏于心的“梦”情结。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联系鲁迅的童年经历,分析他“梦”情结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野草中的呈现。

关键词:弗洛伊德  梦  《野草》

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一)梦与潜意识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是人的潜意识理论认为我们所熟知的意识并不是人类意识的全部,我们现在能感知到的意识不过是我们意识中的一小部分,就像是冰山一样,浮出水面的不过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大的一部分隐藏在水下,而那些我们感知不到的意识,他称为“潜意识”。在潜意识中有许多人类未知的存在,这些存在并非是毫无用处的,反而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意识和行为。

“梦”也是弗洛伊德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他看来,梦是窥见人潜意识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工具。他发现人类日常所做的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影像,而是人类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折射。人类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压到了潜意识中,通过做梦释放出来,在梦境中实现个体希望达成的种种欲望,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

(二)童年经历对作家人生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对于许多人来说,童年或许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的一切都是纯粹的,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感受到更多的是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疼爱。大量研究显示,个人童年经历会对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那些拥有一个美好童年的人往往会成长成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反之,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对儿时印象非常差的人,往往会在小时候产生一种“创伤性”记忆,这种记忆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严重地阻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当“创伤”难以得到合理疏导释放时,就会在潜意识中“凝结”成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不是本我欲望压抑的结果,而是“创伤性”经历所带来的后果。

作家也不过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他们也与普通人一样,会被自己的童年经历所影响。但是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作家的童年经历不仅仅会影响其自身,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后天的写作经验,因为儿时生活不仅是他们的创作素材,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后天文学风格的形成。

二、 鲁迅的童年经历及“梦”情结的形成

(一)鲁迅的童年经历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小康家庭,因祖父周介孚任内阁中书,周家在当地算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家族。作为长子,鲁迅在长辈们的重视和疼爱下度过了幸福美满、快乐无忧的十三年。

在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看见鲁迅快乐童年的缩影,百草园里留下鲁迅的孩童的天真烂漫,三味书屋中鲁迅被允许自由读书,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随着祖父的入狱而烟消云散。遭遇巨变而家道中落之后,家族中同辈对鲁迅一家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毕恭毕敬、巴结变成了蔑视甚至嘲讽,这些冷眼在幼小的鲁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让年仅十三岁的鲁迅明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鲁迅在回忆中说道:“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对于一个孩童来说,鲁迅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残酷,过早地认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这打击对于前十三年顺风顺水无忧无虑的鲁迅来说,来得太快太突然了,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命运强加给他的苦痛。

(二)英雄与长子交错——梦的情结详述

鲁迅作为家中长子,其地位和责任不言而喻。在周家这样有门面的家族里,他注定了要担起家庭的重担。自从家道中落以后,整个家族的繁重负担便落在了鲁迅的肩上。在祖父和父亲都无法支撑起这个家的时候,必须由他去承受周遭人的虚伪和丑陋嘴脸。鲁迅曾回忆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当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和首饰后,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年幼的鲁迅在童年时期所承受的身心的重创,这些创伤性的回忆对于他之后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梦”情结的产生有极大的影响。

浙江绍兴一带自古就豪杰辈出,涌现了越王勾践、陆游、王思任等英雄人物。而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此地在古代便被称为“报仇雪耻之乡”。受这种文化传承的影响,出生在这里的文人们骨子里都有一种阳刚之气,而非“文弱书生”。鲁迅的父亲曾教导他说:“人如受欺,应当强硬对付,但如无端去欺负别人,确实不应该的。”鲁迅深受其父的影响,将文风与尚武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做手无缚鸡之力的呆板书生,而是要做那种侠气与文采并存的英雄式的读书人。

我们知道,在鲁迅这种儒雅外表下有一种英雄气节,这种气节强化了他身为长子的责任感。当家庭遭遇巨变的时候,他不单希望作为长子承担家庭的责任,给母亲弟弟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他隐藏的英雄情结更让他有一种拯救家族于水火的欲望,希望将家族带回巅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父亲的生命。可这种欲望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年仅十三岁的鲁迅即使有这满腔的热血,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病逝,家族从此一蹶不振。这没有办法实现的欲望并没有因为实现不了而消失了,它只是被压抑了,这种责任与不服输的英雄气节随着一次次的打压而压抑下来,慢慢沉淀,在日积月累中凝结成“情结”,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在对潜意识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梦境是一个窥探人的潜意识的最好的工具,他甚至断言梦是欲望的满足,那些在现实中没有办法释放的欲望,可以在梦中得到满足,并且个体可以在这种满足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对于鲁迅来说,他作为长子的责任意识,受当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英雄情结都在现实中被压制,而这种被压抑的欲望便通过“梦”表现出来,鲁迅在“梦”中尽情地释放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所以,鲁迅喜欢做“梦”,喜欢用“梦”去表达他压抑在心底的得不到释放的欲望。

三、 “梦”情结在《野草》中的体现

(一)力挽狂澜、反抗绝望的英雄

翻开《野草》我们可以看见许多篇以“我梦见……”开头的文章,如《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和《墓碣文》等。这种模式作为文章的开头,似乎是一种虚幻的描写,是一个梦境的呈现,但是“梦”在《野草》中如此频繁地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与鲁迅的“梦”的情结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学创作中,以梦境作为文章的背景,这并不稀奇,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段,但是如鲁迅这样,在一本文集中大量使用这种模式的就比较罕见了,甚至连《野草》都被称为是一本梦书。这一切的缘由都是由于扎根于鲁迅潜意识中的情结,在他文学创作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冒出来,或许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如此频繁地使用梦境来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蓝本。但是正是鲁迅那从来没有被忘却的希望力挽狂澜拯救家庭,承担起身为长子的责任,圆了自己英雄梦的意识在暗处驱动鲁迅,让他做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

如果将《野草》当做一本梦书看待,那么不仅仅是以我梦见开头的那几篇文章,或许整本《野草》集都是鲁迅的虚幻的梦境。纵观《野草》,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鲁迅那种渴望力挽狂澜、反抗绝望的精神,这不仅是一篇文章,在《野草》中的许多文章中都可以体会到他的这种精神。以比较典型的《墓碣文》一文为例,让我们感受一下鲁迅的“梦”情结在其作品中的投射。

在这个梦境中,鲁迅梦见自己与碑碣对立,墓碑上的文字叙说着墓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里的墓主形象可以说是鲁迅潜意识中认可的自我形象,但是他这潜意识中的自我因现实的种种限制而无法释放,故只能通过梦境的形式取代现实中的主体人格而出现。

墓主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碑碣的第一段文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仔细看碑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墓主是一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之人,他可以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相应的,他也有责任在众人都感到无所希望的时候,去发现希望,带领他们获救。这里的墓主人该是一个在危亡之际,在众人都绝望之时,仍不放弃希望,力挽狂澜、反抗绝望的英雄人物。“梦”是欲望的反映,鲁迅被压抑的英雄气节的”梦“情结在这里展露无遗。

(二)“梦”情结的永存

在现实生活中,鲁迅的欲望始终是被压抑的,仿佛鲁迅的梦始终是要输给现实的。但是,在《野草》中,当鲁迅的“梦”情结与现实发生碰撞时,往往是他的“梦”情结占了上风,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梦”情结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牢固不可撼动。

《狗的驳诘》中,人可以与狗进行对话,这是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出现的场景。在人狗的较量中,人不如狗,因为狗的世界是纯粹单纯的,它没有人类社会那么多复杂肮脏的东西,所以人在狗面前自惭形秽。文中的狗可以看做是“梦”情结的代表,它象征着“梦”情结的单纯不受污染,它只是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英雄梦的代表,任何现实生活中的东西都无法污染它。

鲁迅的“梦”情结是带不走的,就像是《死火》中我无法带着死火走出冰谷一样,虽然我是那么渴望拥有它,却也无法带走它。鲁迅的“梦”情结也是如此,它只属于鲁迅自己,并会在鲁迅的心中获得永存。

参考文献

[1] 张洁宇.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鸿源.童年情结与鲁迅“痴·怨·梦”的纠葛人生[D].吉林师范大学.

[3]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弗洛伊德潜意识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