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 打造生态课堂
2015-05-30毕英丽
毕英丽
分层教学不是一种新的理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论。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涵义的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这与分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一、分层教学的主要特征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面对班级中等水平学生设定的,是普遍的,因而在针对性方面会有所欠缺,难以体现学生间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因而也难以达到面向全体的实际要求。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层次学生最底线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分不同层次设定闯关目标和挑战目标,使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通过闯关和挑战获得“最近发展区”的最大提高。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我们虽然不能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私人定制”式的目标设计,但通过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力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难度是否符合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的实际,必然会成为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分层教学可以摒弃传统教学的固定性,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材内容,或增或删,亦或是调整难度标准,从而适应不同学历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
3. 学习过程的生成性。生态课堂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学习指南”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小组讨论交流,从感知到理解,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课堂形态。而教师的作用更强调情景创设、引导帮助和点拨提升。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结果。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握全局,学生自主发展,形成动态发展的格局。
4. 学习结果的差异性。学生因为个人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学习结果必然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看待这种差异。传统课堂上的差异是“被动”的,甚至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教师们往往“处心积虑”地去消灭这种差异;而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可以不同的,是“可以接受”甚至是被“期望”的。正视甚至是期待这种差异,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倡导科学分层。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所以在设计分层时也要“因材”而为。
(1)采用观察法了解学生。通过有目的地生活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操作习惯等,为科学分层奠定基础。
(2)采用活动产品分析法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作业、笔记、手工作品等,可以加深对学生的感知。
(3)实行课堂前测。通过课堂前测,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某一学习领域中的知识经验、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水平,从而为科学分层提供依据。
2. 倡导小组合作。不能简单地将分层与分组等同起来,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组成不同性质类型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各有所得。
(1)同质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同,把学生按层次等级分组。
(2)异质分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突出学生间的对话和交往。
三、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不要贴“标签”。分层不能等同于分等。分层教学的意义在于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因此,最忌讳的是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
2. 分层要实行动态管理。分层的依据会因为学习内容的特点和不同随时产生变化,甚至是每节课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分层并非是一层不变的,必须及时调整,实现动态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