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经典 渗透传统文化

2015-05-30张甲鹏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6期
关键词:诸葛亮古诗文古诗

张甲鹏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知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教诲不知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在如今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从古诗文入手,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升学生礼仪素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意思是说,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

《经典诗文读本》中《弟子规》篇中说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也就是说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对我们的行为礼仪和衣着礼仪作了明确的规定。在讲解这一小段时,我先让孩子们认真读通了古文,又讓孩子们结合自身的做法,对比一下,还有哪些不足,最后激励他们向古人学习,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一节讲毕,孩子们欣然理解了古文,后来竟然煞有介事的读通了整本《弟子规》,并且开始在平时的行为示范中实践起来。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时期,我们做小学教师的,要起到诱导渗透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在平时的行为中实践。

二、运用古诗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果当年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大概就会真正成为一个隐士,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影响,诸葛亮最后出了山。所以后来他的一篇《出师表》,千古流传。其言辞之恳切,情意之真切,都表明他劝诫后主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一代贤相之心一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读罢《出师表》,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学至《出师表》,我和学生一起先了解了三国的历史,有感受的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再看诸葛亮的忠君爱国,学生唏嘘不已!等再学文天祥《正气歌》“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讲起了对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的鄙视和愤慨。

三、通过古诗词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富有情趣,加强古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独到的作用。

(一)分门别类品古诗

古诗按内容分类: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较多的是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就送别诗而言,如《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春夜洛城闻笛》等,诗文不仅只是表达浓浓的不舍之情,还反映出了当时人们送别的一些方式,像饮酒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离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说不完的话,表达不完的情全都浓缩在“一杯酒”中。再者踏歌相送,把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唱词,让人心中充满感激。折柳相送,柳者,留也,取谐音,意为把朋友留下来。古人的思想含蓄而又真诚,朴素而又大方。学生在归类整理这些经典诗文时,同时也会被古人的真诚的心所感化着,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的心灵不仅得到净化提升并且还能将古诗文应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无形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声情并茂诵古诗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没有必要逐字逐句来理解,只要掌握大意就可以,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原因就在于古时候先生的教书方式,读和背是主要方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方法下却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大诗人、大文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靠着大量的积累,才会“下笔如有神”。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积累,基于此,我每天都会让学生背一首古诗,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精读,根据古诗的大意,把自己当成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下会是怎样的心情,体会感情读;最后我再点拨、指导要求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语文老师须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诗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深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四、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

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对诵读古诗词的诠释都说明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首先是选取内容。人教版语文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主题,或是季节或是节日亦或是爱国等。而与之相关的古诗都能搜集到。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古诗文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接下来便是“诵”,而不是“朗读”,更非机械识记、背诵。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读,在方法上无疑机械了一些,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吟诵起来有口无心。只有抓住了诗文的灵魂,自己成了文章的作者,才能真正地“诵”,读出所感所悟。

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尤其迫切与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都不要忘了对经典尽可能的亲近;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总之,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广大语文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诸葛亮古诗文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诸葛亮喂鸡求学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