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青芊竹 绿色黄金

2015-05-30本刊编辑部

时代名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竹笋竹子文化

本刊编辑部

入刊理由: 在植物王国中,竹子因其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称之为“绿色黄金”。作为林业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环保产业之一,竹产业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云南是产竹大省,如何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竹产品,把竹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云南“绿色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是云南省相关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竹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被誉为世界竹子之乡;中国竹子资源丰富,包括竹子种类、面积、蓄积、产量均居世界之首,被誉为“竹子王国”;中国对竹子的栽培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曰:“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中国也被世界称之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竹业总产值已领先于其他国家,成为了世界上竹子经营集约程度最高的国家,1997年11月,中国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已在北京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竹业的重视和喜爱。目前,我国在竹资源利用上已经突破了传统领域,竹产业发展已经涉及到建筑、造纸、轻工、食品等行业,在可预计的未来,我国的竹产业将成为绿色产业中的重要一员,将会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以及人民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作出重要的贡献。

竹与中国文化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纵观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已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据资料显示,早在商代我国先民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也有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公元9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我國《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诸如“竹报平安”“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

在我国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将其精华和绿荫奉献给大地,因此,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了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等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竹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折射出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以及中华文化的伦理性。它之所以渗透的领域如此广泛、凝聚的民族精神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息,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支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有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更是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片青青修竹浸透其中,留下的印痕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竹之价值所在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国家,就发展绿色产业而言,竹子具有其他植物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不但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据了解,我国现有的竹产业,大致可分为竹林培育、竹产品、竹区生态休闲旅游等几个方面。竹产品大致有竹材、竹笋和竹材加工产品三大类。竹材加工产品又根据加工方法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竹材人造板、竹笋、竹制旅游工艺品、竹制品、竹炭、竹浆造纸、竹子提取物等,七大种类2000多个品种。竹子一身是宝,然而就目前而言,最被市场看好以及最具发展潜力的竹产业,却是以下几种:

竹笋产业。竹笋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不但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十分鲜美的山珍,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竹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 据分析,竹笋含蛋白质2.54~3.28%,脂肪0.49%,总糖2.5%,粗纤维0.68%,还有磷、镁、钙、铁等元素维生素P1、P2、C及17种氨基酸。笋内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增进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消脹和排泄,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留和吸收。近年来研究机构发现,竹笋内多糖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维生素和脂肪酸结合能防止血浆中胆固醇的形成,竹笋中的络氨酸能治疗甲状腺亢进,抑制癌细胞扩散。常食竹笋,能防止癌变物质亚硝酸铵的产生,对肠癌、食道癌和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疗效。

基于竹笋巨大的价值潜力,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竹笋业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高效益的绿色环保产业。目前,国际市场对笋干、笋片和鲜笋的消费十分可观,市场容量远远大于当前的市场供给。竹笋正成为国际市场的紧俏商品,整个竹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虽然我国的竹笋产量世界第一,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与粮食作物相比,农民对竹笋林的管理成本要低很多,而管理较好的竹笋林,竹笋亩产值超过粮食作物亩产值的数倍。实践证明,种植竹笋是一条慢中见快、长中见短的致富好项目。而且,竹子自我更新能力特别强,一次栽培,永续利用,是当前管理最粗放、投入最少的产业化项目之一。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传统的松、杉、柏等树种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树种虽然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生长周期长(一般要20—30年才能成材)、经济效益低是其致命缺点。因此,农民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即使行政手段栽上了树,农民也不管理,很难做到不反弹,效益自然谈不上。

发展竹笋产业,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出口创汇,而且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因地制宜发展竹种植,根据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的竹笋产品,并进行竹笋的精深加工,依靠现代的技术手段提高其附加值,将是竹笋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竹汁饮料业。 所谓竹汁饮料,就是利用毛竹的体液、竹叶、淡竹叶的特殊功能开发的植物饮料。竹子汁无色、透明,看起来和纯净水没有什么两样,但它含有很多珍贵的营养元素,如:硅、锌、硒、锗、铁等,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及糖分。它具有良好的清热去火功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具备皮肤润燥、除烦的功能。作为竹汁饮料的主要原料淡竹叶,是一味历史悠久的著名清热解毒草本植物,具有清火除烦、生津止渴、清肺缓脾等功用;从竹叶中提取的竹叶黄酮,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衰老、抗疲劳、皮肤润燥、镇咳祛痰、降血脂和胆固醇、保护肝脏、扩张毛细血管、活化大脑记忆、改善睡眠等功效;而作为从竹杆中直接提取的竹汁,则更显珍贵非凡,竹汁是清火清热的最为有效的天然汁液,它对于人体来说就相当于血液一样珍贵。

目前,市场上竹汁饮料产品还很少,甚至很多人还没听说过被《本草纲目》喻为“神水”的汁液。这主要是由于原料的采集和保鲜技术制约着竹汁饮料产业的发展,其实竹汁饮料并不缺少市场,由于其具有显著的医疗保健功效,竹汁饮料的市场价格相比市场上的同类果汁饮料要高许多。而且,由于采取的是“活体取汁”的方法,取竹汁时,既不毁坏竹子,还能保持原生态,又可以重复取汁,真可谓是两全其美。所以,一旦相关技术难题被解决,并研制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竹汁饮品,并且解决原料供给不足的问题,竹汁饮料业将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竹醋业。竹醋液是林业产业中极具开发价值的产品之一。开展竹醋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对减少化学农药制剂和替代化学防腐保鲜制剂、减少环境二次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及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把竹醋液作为一种有机、绿色的原料广泛用于农业、环保、食品、医药等领域。曾经抗击甲型HLNI流感的行动中,韩国在地铁等公用交通工具中大量使用含有竹(木)醋成分的洗手液,许多大企业也在为员工配备含有竹醋、木醋成分的消洗用品。竹醋产品涉及有机农业、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食品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竹醋业将是解决这一困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竹醋产业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我國已经形成了一些开发、应用竹醋液的产业优势区域,如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竹醋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和成长潜力巨大,但目前市场供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产业化水平亟待加强。

竹纤维制品业。竹纤维是以优质的天然竹子为原料,经特殊的高科技工艺处理,把竹子中的纤维素提取出来,再经制胶、纺丝等工序而制造出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纤维生产品涵盖内衣、毛巾浴巾、床上用品、袜子、家居服、T恤等等人们贴身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所表现出来的健康特质、亲肤特点,在提高人们生活品位和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相关产业的竞争格局。竹子自身能产生负离子和防虫抗菌作用,生长过程中因无病虫害而免除了农药的污染,并且竹纤维在制造全过程中采用高科技手段,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并具有天然抗菌、防螨、防臭和抗紫外线作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时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良好的染色性、美观性等优良的特征。

竹纤维制品的优良特性,使之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被誉为“会呼吸的生态家纺”,用它制成的纺织品被称为“第二肌肤”。目前,竹纤维制品是竹产业中最为成熟的产业之一,用竹纤维生产的产品,比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高出很多,作为一种高档日常生活用品,其市场占有率还比较有限,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相关产品的环保、健康和舒适度的要求提高,竹纤维制品将面临市场供货不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状况。所以,今后我国竹产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竹种植,扩大原料供给,为竹纤维制品的生产加工提供广阔的竹纤维原料来源。

竹景观旅游业。旅游业是当今公认的“无烟产业”,尤其是以自然景观为观点对象的旅游产业,它通过带给游客以精神享受,让游客感知大自然的美景和与之和谐共融的文化内涵而为现代都市人们所关注。中国是竹子的主产区,古人对竹子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创造出了深厚的竹文化底蕴。东坡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更是将竹与君子的不与俗世同流的清高品行描写得淋漓尽致。发展竹景观旅游,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竹子虚心气节、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体会竹文化,弘扬竹文化。开发竹文化旅游潜力,兴办竹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竹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所以,以竹文化为主题,以竹子造景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公园,对发展现代城市旅游具有独特的开发潜力。

竹子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生长周期短、产品多元化、投资风险小、市场潜力大。以其优良特性和独特优势,能够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保护环境森林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和建成新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通过培育竹资源发展竹产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辐射带动若干相关产业,成为发展山区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同时更好地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竹产业,“退耕还竹”、以竹代木、以短养长、以竹致富,既能协调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多重关系,又能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雨后“春笋” 愿景无限

云南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竹类资源异常丰富,全省现有竹类植物种数约占全国50%以上;在现有竹林面积中,天然竹林约占90%,居全国首位。科学研究证明,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分布竹种达到28属约220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与其相比。

然而,一直以来,云南虽然是产竹大省,但相较其他产竹兄弟省份(区),云南的竹资源开发利用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云南是一个山区省,海拔多样化形成许多小气候区域,使得当地220多种竹类,从滇西到滇东、从滇南到滇北,均有天然分布,竹种分散且杂,很少有大面积单一竹种的自然分布,并且多数竹资源分布在山区,有些甚至分布在人烟罕见的深山老林,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竹资源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外;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对国家和云南省发展绿色生态林业的决心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很多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木轻竹”的思想,认为竹子是低收益产品等;再有,云南竹产业发展起步晚,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缺乏资金和龙头企业,没有知名品牌,塑造企业文化意识不强,多数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问题较多,原料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不高,加工产品单一,缺乏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缺乏产品行业乃至国有标准,存在着产品市场无序竞争,市场开拓能力低等诸多问题,虽说有些企业的产品十分出色,然而却缺乏竞争意识,不愿与外界沟通,缺乏强有力的宏观指导,产业发展机制不灵活,政策措施跟不上等等,久而久之,云南的竹资源开发利用便远远落后于市场,竹产业的发展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云南省专门出台了《云南省竹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14年10月30日在北京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当时,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中国竹产业协会会长江泽慧担任专家组组长、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建龙和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担任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国际竹藤组织、中国林科院、中国林学会、中国竹产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共40余人参加了评审会,云南省委农办、发改、林业等省级部门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該《规划》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竹产业的决心,并将竹产业确定为云南省重点发展的九大林业产业之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力发展竹产业是建设森林云南,实现绿色经济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对推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繁荣生态文化、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规划》提出的“一心、一带、四集群”的竹产业发展布局,即:“一心”是以昆明为核心的竹产业服务中心;“一带”是以普洱为中心的竹产业发展核心带;“四集群”包括了以德宏州和保山市部分辖区的滇西竹产业集群、以临沧市辖区的滇西南竹产业集群、以红河州辖区的滇东南竹产业集群,以及以昭通市辖区的滇东北竹产业集群。从总体上设计了加快云南省竹产业大发展的战略宏图。

该《规划》比以往的《规划》思路更加清晰,原则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目标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强。国家林业局张建龙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云南省高位推动编制竹产业规划、加快发展竹产业,契合国家林业局将竹产业作为我国林业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富民产业来抓的重要部署,是一项多赢的重大举措。希望云南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期,切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滇中产业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培,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表示:“要尽快研究出台全省发展竹产业的实施意见,择期召开一次全省竹产业发展大会,要求相关州市县按照《规划》编制产业项目,对云南省竹产业发展作出安排部署”。这是国家和云南省领导对加快云南竹产业发展发出的最强音,昭示着云南省丰富的竹资源,终于迎来科学开发利用的春天!

2015年1月19——21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云南时,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排头兵的要求,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掀起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潮。作为绿色产业中最具前景,又最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欢迎的竹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可预计的未来,它将成为云南绿色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而作为历来喜爱竹子的云南人民,也将会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带领下,上下齐心,形成合力,积极创新,开拓进取,真正实现云南2030年竹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宏伟目标,谱写出绿色云南、生态云南的美丽诗篇!

(相关数据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原作者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施凤仙

猜你喜欢

竹笋竹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谁远谁近?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
和竹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