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篇连贯的角度谈英汉文学翻译策略

2015-05-30金怡文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7期

【摘要】基于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方式的差异,英汉文学翻译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使汉语译文达到连贯的目的。本文以译言网古登堡计划中的翻译项目之一《遗忘的星球》的英文文本和其汉语译文为例,分析了该小说在汉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指出可以利用减译法、衔接方式对等翻译法、衔接方式转换翻译法、增译法等翻译策略来增加英汉文学翻译作品的语篇连贯性。

【关键词】英汉文学翻译 衔接手段 语篇连贯

一、引言

英汉文学翻译在译介西方文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进行英汉文学翻译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一问题。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1976:4)这样说道,“语篇中某一元素的解释需要借助于另一元素时,衔接就产生了。其中一个元素对于另一个具有预设作用,也就是说,如若不借助于前者,后者就无法获得正确的解码或得到正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衔接关系:而这两个元素,预设者和被预设者,就有了被整合成为一个语篇的可能。”在这里,所谓对于另一元素具有预设作用其实就是语篇的衔接手段。汉英两种语言都会借助于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照应等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连贯,然而,在具体每一种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英汉文学翻译中,从衔接手段的角度来看,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汉语译文的语篇连贯。

二、从衔接手段的角度看英汉文学翻译策略

译言网的古登堡计划是一个长期翻译项目,旨在向国内翻译引介西方著作,其中英美文学著作占据了很大的比重。2012年笔者成功聘为该项目《遗忘的星球》一书的译者。在翻译该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对于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特别加以关注,根据英文原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特点,总结出以下翻译策略。

1.减译法。在“指称”这一衔接手段的使用方面,汉语指称词不及英语丰富,往往省略主语,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减译法,即省略主语的翻译方法。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的翻译实例加以验证。

例(1):原文:The giant creature rocketed upward with Burl clinging to his spear.He held fast with an agonized strength.His mount rose from the blackness of the ground into the many times more terrifying blackness of the air.It rose up and up.If Burl could have screamed,he would have done so,but he could not cry out.He could only hold fast,glassy-eyed.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7,para14

译文:这个巨兽带着长矛连同伯尔像火箭一样腾空而起。伯尔痛苦地死死抓住长矛。他被那巨兽携带着从黑漆漆的地面飞入更加恐怖、黑暗的空中。那巨兽一直在上升,上升。如果伯尔能够惊声尖叫的话,也许*早就那么做了,但他却喊不出来。伯尔目光呆滞,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抓紧长矛。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52:

请看例(1)中所选英文段落和汉语译文的黑体字部分。在原文中,Burl....he,but he....主语Burl及其人称照应词he一共出现了三次,但在汉语译文只采用了“伯尔”和“他”两个词,主语省略了一次,用*代替,但是整个句子的意思并未改变。

例(2)原文:It was a tiny beetle no more than eight inches long—a sexton or burying-beetle.Drawing near Saya's body it scurried onto her flesh.It went from end to end of her figure in a sort of feverish haste.Then it dived into the ground beneath her shoulder,casting back a little shower of hastily-dug dirt as it disappeared.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7,para14

译文:原来是一只不足八英寸长的小甲壳虫——专司挖土埋葬死尸、打理墓穴之职的甲壳虫。它爬近塞娅,急匆匆扑向她的肉体,*极度兴奋地在她的头和脚之间来回奔波,像是患上热病一般,然后*又潜入塞娅肩膀下的泥土中,将挖出的泥土快速掷出,像是撒下了一阵尘雨一般,然后自己消失在土坑中。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62

在例 (2)的英文原文中一连用了三个分句:It scurried onto......it went from.....Then it.....,在每个句子中,都使用了一个人称照应代词“It”,It共连用了三次,而在其对应的汉语译文中,我们只用了一个主语“他”字,后面使用了一连串的谓语动作,这些动作的主语都被省略掉了,这些表动作的词汇共享一个主语“他”,几个谓语部分你连着我,我连着他,如同接竹竿一般,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主语清晰、意思完整的长句。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在进行英汉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采取省略主语翻译方法,即“减译法”,既可以使译文完整表达源语的意思,忠实于源语,又符合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不影响译文的连贯。

2.衔接手段对等翻译法。在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对应,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衔接手段对等翻译法。请看下文分句替代的译例:

例(3):原文:If Burl could have screamed,he would have done so,but he could not cry out.He could only hold fast,glassy-eyed.(分句替代)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7:para14

译文:如果伯尔能够惊声尖叫的话,他也许早就那么做了,但他却喊不出来。他只能目光呆滞,搂紧长矛。(分句替代)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152:para3

在例(3)中,源语done so属于分句替代,译为“那么做”,可以视为汉语中分句替代的例子。在这一译例中,英汉两种语篇都是连贯的。

3.衔接手段转换翻译法。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方式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以下文的英语的“名词性替代”这一衔接方式在翻译成汉语时则无法找到同样的名词性替代。此时,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译文的连贯,又使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的呢?请看例(4)是如何处理的:

例(4):原文:Red puffballs did not burst at night.They would not burst anyhow,except at one certain season of their growth.But Burl and his folk had so far encountered the over-hasty ones,bursting earlier than most.(名词性替代)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7:para31

译文:在晚上,红色的马勃菌不会散播孢子。除了在其生长过程中的某个季节以外,无论如何它们都不会散播孢子。但到目前为止,伯尔和他的伙伴们已经遇到了那些提早成熟、散播孢子也比其大多数同类都更早一些的马勃菌。(词汇衔接)

--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56:para1

在例(4)中,英文原文中词汇ones属于“名词性替代”这一衔接方式,翻译成了“马勃菌”一词,属于词汇衔接。像这样,在英汉文学翻译中,我们无法找到与其对应的衔接方式,将某一衔接方式翻译成另外一种衔接方式的方法,叫做衔接方式转换翻译法。

4.增译法。在英语中,有些名词属于某一组词汇的上义词,属于词汇衔接,但由于跟一系列语义丰富的不及物动词连用,这一上义词所涵盖的下义词迅速鲜活起来,在将其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若将该上义词与各个动词联系起来,逐一具体化,译文才更能体现原文的意思,也才更加连贯,如例(5)所示:

例(5):原文:All the thousand-and-one forms of insect life flew and crawled and swam and dived where the people of the rafts could see them.(词汇衔接)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chapter 8:para24

译文:凡是筏子上的族人们所能看到之处,到处都是昆虫,其类型之多,数以千计:有的在天空翩翩起舞,有的在地面爬行,有的在水里游泳,有的潜入水中.(名词替代)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page 184:para 3

在例(5)中,insect life属于词汇衔接,由于该词与flew,crawled,swam,dived这样四个语义丰富的不及物动词连用,insect life 所指的内容便可以具体化为“飞舞的昆虫”、“爬行的昆虫”、“游泳的昆虫”和“潜水的昆虫”,由于译文必须出现“飞舞”、“爬行”、“游泳”和“潜水”四个词汇,为了避免语义重复,也为了形成排比句式,我们将insect life翻译为四个“有的”。这样,虽然词汇衔接的本质未变,但是译文的词汇明显增加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增译法”。

三、结语

从上文可知,英汉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使译文的衔接手段与原文一一对应。相反,根据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使用特点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减译法、衔接手段对等翻译法和衔接手段转换翻译法和增译法等方法,只要译文能够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并能保持连贯,我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就是切实可行的。

注释:

译言古登堡计划,古登堡计划是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协作计划,负责提供版权过期的公版书。1971年7月由伊利诺依州大学学生哈特(Hart)建立,是世界上第一所数字图书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德国15世纪的印刷商约翰内斯·古登堡,这位出版商通过推广使用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机的革命,使得更多的书籍传递到更多读者手中——古登堡计划的意义也因此不言而喻。在英语世界国家,这项计划的主要工作是依靠志愿者将版权已经失效的纸本书电子化,开放公版书的大目录,供世界各地的读者阅读。这笔公共精神财富由纸质书变成电子书与世界共享,传递到中国的时候,再由译言网和翻译爱好者们在网络间完成选择、策划与协作翻译,最终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电子书甚至再次成为纸质印刷品传递到中国读者手中。详情请参考译言网,网址为 http://www.yeeyan.org/,《遗忘的星球》是译言网古登堡计划的一个翻译项目,是一片科幻英文小说,笔者参与了该小说的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Leinster,M.The Forgotten Planet.[EB/OL].http://www.gutenberg.org/files/41637/41637-h/41637-h.htm,2015-06-07.

[5]穆雷·伦斯特.遗忘的星球[M].应雨桦译.[EB/OL].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3837163/,2015-06-07.

作者简介:

金怡文,女,1975年出生,汉族,河南柘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