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化汉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2015-05-30张娟
摘要: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习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的短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一些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对比,谈谈习语翻译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及俗语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强烈的语言感。习语常引申出比字面意义更为深刻的涵义,具有生动的比喻,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宗教信仰等不同,英汉习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二、英汉习语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Old dog will n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三)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四)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技巧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 “信、达、雅”,就是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在翻译方法上,可以结合使用直译和意译,要 “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直译法
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A gentleman's agreement”译成“君子协定”;“雪中送炭”译成“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竹篮打水一场空”译成“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是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译文:“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三)增补法
“增补法”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 —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而英文习语“to get blood from stone”则可用“增补法”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四)反译法
英语谚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型:It is + adj.+ n.+that clause,翻译这种句型时要采用反译法。此类谚语多是莎士比亚时代流传下来的,它们和现代英语的用法不同,翻译时一般是在主句加上“再”、“即使是”之类的词语以加强语气,后面的从句原文是否定句应译成肯定句,反之,译为否定句。例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译为:一个好的工人是决不犯错误的),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凡马皆有失足时;凡人皆有缺点(不可译成:是好马就不会失足),It is a good man that never stumbles 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chatters.应译为:世间没有不犯错误的丈夫,也没有从不唠叨的妻子。
四、结语
众所周知,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不是受文化制约,便是为某一特殊文化所特有。了解英语习语的语言特点,对于准确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使原语与译语达到一种切近自然的对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少英语习译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把它们译成汉语时,既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又要保持汉语习语的音韵效果及修辞手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意义之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126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63-167
[3]张立玉.实用商务英汉互译[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96-97
[4]谢金领,吴静.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79-180
[5]郭磊.2006-4英语沙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8
作者简介:张娟,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